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對策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黨的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好“三農”問題是擺在全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有利于鄉村振興。本文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必然性出發,指出現階段兩者在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建立健全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與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能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提高農民的收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可以實現農業與旅游產業結構升級,延伸相關產業價值鏈、實現相關產業價值增值,最終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作保障,因此可以積極吸納人才和拉動就業,同時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二、常德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沒有突出“農事活動”當前,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當純旅游來干。休閑農業和景區旅游的相同之處都是為了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但是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差異,景區旅游強調基礎設施開發與商業文化建設;休閑農業則注重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打造,農業生產活動及其民俗活動的挖掘與傳承,在向旅游者提供優質農產品的同時強調農業生產活動的體驗。
(二)沒有考慮到產業鏈的延伸當前,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當觀光農業來做。主要表現在搞大規模的花海,搞大規模的觀光產業園及打造人造景觀。觀光農業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的低端產品,僅僅滿足游客的視覺審美,觀光休閑農業產品存在極大的季節性,對觀光農業來說是致命的缺陷。
(三)農旅相互融合不緊密當前,在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中,有些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雖然做的是農旅相互融合,但是融合不夠緊密。很多休閑農業景區還是存在打牌、釣魚、采摘、餐飲“老四樣”項目,對游客缺乏吸引力。
三、常德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的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經營者應該充分考慮規劃區域的資源情況,合理有效地分配資源,使資源分配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需要在大局上把關,做好頂層設計;要以農民利益為根本,農業經營為主體,突出農民的主人翁地位;合理有效分配現有資源,做到區域旅游項目不沖突,錯位發展,資源優化配置,各旅游點之間形成互補;地方與政府應通力合作,完善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安全的飲水、健康有機食品、便利的交通、特色的民宿等;在進行規劃時應注意保護農村環境,項目開發的過程中注重游客的旅游體驗;積極爭取農業產業的政策支持,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積極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組建農民合作社、建設產學研教育基地、創建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等。通過政府的科學規劃及其積極扶持,加快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優化、升級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旅游業健康持續發展,從而帶動休閑農業的發展。如成都五朵金花景區———三圣花鄉,是一個集鄉村旅游、觀光休閑農業為主題的休閑度假勝地,主要由花鄉農居(紅砂村)、荷塘月色(萬福村)、東籬菊園(駙馬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5個景區組成。這5個村子各有特色,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業”的特色鄉村旅游景點。花鄉農居主要發展鮮花旅游產業鏈,通過舉辦各種花卉節,促進人流聚集;荷塘月色以蓮藕種植為主,以生態荷塘景觀為載體,以繪畫、音樂等藝術形態為主題,將荷花文化與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成為了藝術創作、音樂開發的藝術村落,以吸引藝術愛好者;東籬菊園利用3000余畝坡地,種植各式各樣的菊花,形成“環境•人文•菊韻•花海”的美麗畫卷,主打菊文化產品;幸福梅林圍繞梅花文化和梅花產業鏈,發展休閑觀光產業;江家菜地以認種的方式,將土地承租給城里人認種,把傳統種植業變為體驗式休閑產業。
(二)突出“農”的特色休閑農業要圍繞“農”來做文章,“農”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游客可參與到當地農戶的農作物生產、農產品收獲、農產品品嘗和農產品加工的活動中,鄉村旅游點要積極舉辦一些互動體驗型的活動,讓游客積極參與其中。如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從吃、住、玩、游、購等方面塑造綠色的鄉村生活體驗,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實現了肉現宰現吃、螃蟹現撈現煮、蔬菜現摘現做等新鮮食材;蟹島農莊是復原老北京風情,用心打造四合院群落、書齋雅室、酒肆作坊、大戲臺、古鐘亭等鄉村民居;體驗羊拉車、牛拉車、馬拉車、狗拉車等交通工具;可在蟹島進行采摘、垂釣、捕蟹、溫泉浴、沖浪等各類娛樂項目;可在蟹島購買綠色農副食品。像石門縣可在柑橘成熟季節舉辦柑橘采摘游,吃石門特色土雞、臘肉等;澧縣張公廟葡萄成熟的季節舉辦葡萄采摘游,參觀葡萄酒生產工藝的流程;城頭山景區作為中國最早稻田遺址,在參觀之余可以安排一些農事活動,如在相應的季節可組織游客進行插秧及其稻谷收割等體驗活動。還可以在一些鄉村旅游示范村舉辦各類美食品嘗及其鑒賞活動,邀請廚藝高超的廚師在現場表演烹調或者展現常德米粉制作技藝等,讓游客在品嘗健康美食的同時,還可以現場學習精湛的廚藝,了解美食的制作過程。
(三)充分挖掘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發展旅游,文化是靈魂。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是中國政府工作的重點。當今,當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從而轉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尋傳統的技藝文明。本人認為農村是鄉村文化傳承的主要基地,承載著鄉村文化傳承的責任。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這意味著鄉村旅游業應該借助休閑農業與鄉村文化的融合發展將傳統文化與技藝進行很深的挖掘和永續的傳承。這樣既提高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同時也在響應著國家的號召。如南江縣“三舉措”塑造鄉村文化品牌重點推廣“巴山夜雨”。第一,借詩人李商隱《夜雨寄北》知名度,開展“詩與遠方”國學論道、定期舉辦巴山夜雨詩歌節等活動,并成立巴山夜雨文學院,計劃打造國際文學小鎮和國際民樂小鎮,形成巴山夜雨集群效應;第二,加強資源整合,組建村級文藝宣傳隊,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比賽展演活動,確保縣城和國家AAAA級以上旅游景區一月一次、鄉鎮一季度一次、村(社區)一年一次文體活動開展;第三,豐富鄉村文化內涵,組織動員作家、藝術家深入農村采風,圍繞農村生產生活進行創作,加大出版、展示、推介等扶持力度,已創作歌舞《巴山號子》、話劇《帽子》《滴灌》等具有巴山特色的藝術作品。像具有常德當地特色的常德花鼓戲、常德絲弦、嘉山孟姜女傳說、桃源古爾邦節等都值得用心挖掘與傳承。
(四)加強產業融合1.注重農旅融合。利用當地水稻、油菜、柑橘、茶葉、花卉、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發展以農產品、水果、花卉為主題的生態農業園或花果園,并拓展相關產業。像花巖溪引進三文魚養殖,通過三文魚來吸引旅游者。2.注重文旅融合。依托鄉村原生態和原生活的原真屬性,深入挖掘古村落、特色村鎮的鄉村文化、民俗文化和傳統工藝文化特色,像桃花源景區尋找最帥農夫最美農婦,通過農夫農婦從事傳統農事活動及其相關民俗文化及其技藝的展示就是典型的文旅融合。3.注重康旅融合。可依托當地特色的溫泉、山水、鄉村田園等康養自然條件或資源,開發特色的休閑度假、療養或康養體驗項目等特色康旅產品,實現康養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像桃源熱市的溫泉和石門的壺瓶山都是打造康旅融合的精品旅游資源。從產業融合的角度而言,當前的鄉村旅游景點之間沒有形成有效聯動,主要停留于一、三產業之間的低度融合,農產品深加工、文化創意產業、生態產業等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仍然較為薄弱,因此,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需要努力實現鄉村地區由現有的一、三產業低度融合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高度融合發展,形成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文創、生態旅游等為內容的大鄉村旅游產業集群,提高鄉村產業價值。像澧縣張公廟的葡萄種植基地可以考慮引進葡萄酒廠,對葡萄進行深加工,釀造葡萄酒并打造品牌,延伸葡萄采摘游的旅游線;楓林花海可以考慮引進工廠,對鮮花產品進行深加工,生產花卉衍生產品來延伸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的高度融合。總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的重點任務之一就是要實現農產品向旅游商品的轉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農產品在向旅游商品轉變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優勢,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開發出具有地域特色、便于攜帶等特點的系列農副旅游商品,并通過構建特色農產品超市、特色農產品購物街及其農村電商平臺等途徑解決銷售問題,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張佳佳.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8(12):18.
[2]王晨.鄉村旅游與農業現代化的融合發展[J].經濟發展研究,2019(01):157.
[3]高文智,陳健,韓福麗,等.黑龍江省共享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及其策略探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J].林業經濟,2018(12):60-63+71.
[4]張衛平.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生態旅游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316+318.
作者:趙梅芳 向成干 羅新林 路陽 單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