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下的林業發展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習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玉林作為廣西的一個農業大市,林業也是正在蓬勃發展當中,在發展林業經濟的同時注重生態建設是玉林市一直以來的追求。從十八大以來,玉林市的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
關鍵詞:生態文明;林業產業;發展建議
當前我國生態非常脆弱,全國森林覆蓋率不足20%,遠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積超過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5,水土流失面積超過國土總面積的1/3,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解決資源環境危機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階段。廣西在加快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把綠色發展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植被生態質量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居全國首位。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玉林林業政策在生態文明視角下的改進。
1概述
1.1研究的背景
林業是指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業產品,進行木質或非木質林產品采運、加工、制造和服務的生產部門,具有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特殊作用,既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作為重要的基礎性產業,林業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統一性。改革是促進林業發展的根本途徑。從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實施了以“明晰產權、減輕稅費、放活經營、規范流轉“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制度改革。集體林制度改革后,光大林農和林農合作組織也已在法律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森林經營者。實踐表明:此次林權改革極大地調動了林農從事林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積極性,增加了林農的收入,促進了集體林區的發展。同時,改革也面臨著其他的一系列挑戰。解決林農問題是改革中心問題,而林農最關心的還是采伐限額管理和公益林補貼政策。客觀評價與林權制度改革相聯系的玉林林業政策,總結我市林業的政策取得的成效,林農共同認識到集體林經營管理中的問題。
1.2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1)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人類社會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等階段,正在向生態文明方向發展。生態文明指人類在創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方面成果的總和。是指整個社會的進步,是人類文明的新形態。生態文明是正在發展的一種文明形態,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2)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面臨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基本國策。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人與自然關系及自然規律認識的新成果。3)生態文明是社會民生的基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改變,讓居民也越來越關心生態環境。在保障“吃穿住行“的基礎上,尋求高層次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人民群眾對自身改善生態環境的需要越來越高,要求加快城市綠化,大力推進公共交通和減少私家車。生態環境問題也是當前國民移居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對于改善社會民生具有重大意義。
1.3生態文明視野下的玉林林業發展現狀
1)各類經濟林種植打1.54萬畝。當前,玉林市經濟林種植異軍突起,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局面,種植油茶。木菠蘿、沉香、澳洲堅果、辣木、樹棉、麻竹、金觀音、咖啡、長果桑等成為廣大林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油茶種植發展勢頭良好。2)重點流域推動桉樹純林改造。圍繞“山水林田湖一體化治理“的理念,注重綠“山”、治“水”、興“林”三結合,玉林市加快推進重要流域、重點區域造林綠化及森林樹種結構調整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三大流域近80萬畝的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推進重點流域生態向好發展。
2我國林業政策研究重大舉措———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表象上是速度問題,根子上看是結構問題。抓住供給側做文章,是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階段的必然選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3結論
供給側結構性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根本舉措。著力增加有效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而林木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經濟林業同樣占據著重要地位。桉樹在創造其經濟效益的時候也凸顯了諸多問題,在保持經濟建設的同時也應該注重生態建設,將桉樹的發展趨向生態利益最大化。如此,才能跟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進程。
作者:羅金翠;韋麗歡;龐永蘭;王鑫罡(通訊作者) 單位:玉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