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成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黨的十八大報告歸納和概括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可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護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生態環境,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內蒙古自治區把生態環境治理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把內蒙古建設成為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防線作為奮斗目標。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下,逐步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頭治理工程等八大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有效開展了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使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緩解,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據定量分析顯示,“2003年~2010年,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保持平穩好轉態勢,整體進步指數達到87.64%,其中2003~2004年度提高幅度為12.7%,2006~2007年度提高幅度為4.09%”。
1內蒙古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穩步協調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歸根到底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問題。過去人們認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相對立的,要發展經濟必須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但是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污染問題、自然災害表明,我們不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發展。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這二者是否兼顧?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建設成為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升經濟質量、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一方面引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強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提倡低碳環保生活,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逐漸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的格局,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1.1綠色循環經濟理念融入到內蒙古民族產業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內蒙古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生態文明、建成美麗內蒙古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乎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夢想的關鍵點上,內蒙古抓住國家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的有利時機,立足于資源豐富、環境容量空間廣闊、資源型產業基礎雄厚、水煤組合條件好等綜合比較優勢循環經濟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重點形成“以鄂爾多斯市為代表的企業發展、園區建設和整體推進(點———線———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烏海、阿拉善為代表的”煤炭———電力———化工、煤炭———煉焦———化工、煤炭———電力———特色冶金”一體化煤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霍林河為代表的“煤炭———電力———鋁及鋁后加工”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包頭為代表的“稀土采選———冶煉分離———新材料及應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巴彥淖爾為代表的“四位一體”綠色農業發展模式通過實施一批循環經濟重大項目,推廣使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產品,能耗水平明顯下降。據統計,“2001年度全區共有62個工業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園區,國家及循環經濟試點單位7個,自治區循環及經濟試點單位55個,能源工業投資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投資的比重由49%下降到38%,非資源產業投資比重有47.5%上升到59.2%。”同時,大力發展新能源,充分發揮內蒙古風能、太陽能資源優勢,以風電和太陽能產業為重點,推廣風能、太陽能發電和太陽能光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技術,研發風光儲能技術,加強太陽能光熱技術創新。
1.2內蒙古生態環境保護與綠化治理工作有效展開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前提是保護、合理利用和改造生態環境。因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保護是內蒙古自治區為全國承擔的政治責任,為內蒙古自治區子孫后代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內蒙古自治區全面貫徹落實“8337”發展理念,根據民族地區的特征,有效展開了環境綠化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2.1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了雙增長。內蒙古森林資源比較豐富,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保護森林資源和擴大造林范圍是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重要環節。“2002年~2011年,全國累計完成林業生態建設面積0.068億hm2,年均建設面積66.7萬hm2,約占全國的1/10。”
1.2.2荒漠化加劇的勢頭初步緩減。荒漠化是世界公認的生態危機,也是地球上最為常見的土地退化形式,統稱叫做“地球疾病”,也有人認為是“地球癌癥”。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重要的動植物種群得到了有效保護。據統計,“內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了雙減少。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0.62億hm2,比1999年減少206.7萬hm2;沙化土地面積0.415億hm2,比1999年減少61.2萬hm2,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38.85%。”
1.2.3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步伐加快。內蒙古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內容非常豐富,錫林郭勒草原是保護草原為主的中國第一處草原自然保護區、克什克騰草原是專門以保護鳥類為主的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烏拉特草原是保護蒙古野驢的自然保護區、鄂爾多斯高原是保護珍稀野生植物保護區。統計顯示,“全區確定的自然保護區18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5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6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372.82萬hm2,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409.37萬hm2,增長2.5%。全區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單位141個,比上年增加28個,增長24.8%。”
1.2.4城市綠化治理工程穩步推進。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城市綠化治理建設是環境治理建設的重要環節,這不僅關系到城市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更重要的是關系到內蒙古自治區招商引資、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今,自治區實施的“8337”發展思路,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充分表明自治區黨委、政府對十八大精神的貫徹落實,以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發展和治理建設的高度重視,同時顯示了生態建設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課題組在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實地調查研究發現,自2011年推出名為“三山兩河”的城市生態建設工程后,烏蘭察布市的城市生態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烏蘭察布市的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客觀地賦予了烏蘭察布市大力治理生態環境、防治荒漠化、改善生存和優化發展環境的特殊使命。因此,“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大力實施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加快推進重點區域綠化,重點做好城鄉綠化美化文章,努力打造生態城鎮,生態農村牧區。”最引人注目的是烏蘭察布市“三山兩河”的大投入、大改造、大建設。“老虎山改造建設工程先后投入資金1.76億元,白泉山投入資金21億元,臥龍山治理工程,投入資金8500萬元,霸王河綜合治理工程投資38億元,泉玉林水庫也加大了綠化保護,已發展成了一個旅游餐飲景觀區。”從這一組組資金投入的數字可以看出,以“三山兩河”為重點的綠化工程,集中體現了市、區兩級黨委政府把生態建設放在了重要位置,把綠化環境、美化家園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的氣魄和智慧。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生態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只是人們的期盼,已成為人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和享樂。
2內蒙古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生態環境本身就是生產力,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環境問題的出現,常用環境質量的好壞來表示環境遭受污染的程度。據分析“2003年~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大尺度的環境質量仍在持續退步,但是退步速度逐漸減緩,有改善的趨勢。2004~2005年度退步幅度最大,達12.29%;2005~2006年度進步幅度最大,為12.01%,2012年,全區總體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一般。與上年相比,全區及各盟市、各縣域生態環境質量均無明顯變化,“全區89個縣域評價單元中,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為優的僅有根河市1個、等級為良的21個、等級為一般的61個、等級為較差的4個、等級為差的2個”。
2.1空氣質量二級良好當前,內蒙古自治區空氣質量綜合評價為二級良好。其中,烏海市(海勃灣區)為三級輕污染,其他城市均為二級良好。調查顯示,“全區全年空氣質量超標大數累計286天,其中可吸入顆粒物超標大數占92.0%,二氧化硫占11.5%,二氧化氮無日均值超標。可吸入顆粒物是影響內蒙古自治區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主要來自燃煤煙塵排放、揚塵和汽車尾氣排放。”
2.2水環境治理有所改善水環境是人類生產生活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水環境治理是環境治理的關鍵環節,也是受人類實踐干擾和破壞最嚴重的領域。水資源地區,資源的分布不均會出現“南水北調”等利用水資源不合理不合法的行為。如,工業廢水和城市居民生產生活污水不合理排放、不合理處理,部分地區水資源嚴重被污染,再加上超載放牧使草場大面積退化,水土流失狀況呈惡化趨勢。但是近幾年來內蒙古自治區采取有效措施,緩解了水資源的污染和被破壞。①在喝水治理方面。內蒙古自治區防治重點領域的水污染,加強廢水排放權的許可和廢水點源治理,地表水體質量明顯改善。“2012年全區河流水質總體評價為輕度污染。72個監測斷面中,I-Ⅲ類水質斷面42個、IV-V類水質斷面22個、劣V類水質斷面8個。”,喝水水質明顯改善。②在湖泊、水庫方面。2012年,全區重點監測5個湖泊、3座水庫(貝爾湖、達貴湖、達里諾爾湖、岱海、烏梁索海和察爾森水庫、莫力廟水庫、紅山水庫),與上年相比,莫力廟水庫、紅山水庫水質好轉,5個湖泊及察爾森水庫水質均無明顯變化。
2.3污染物處理初見成效
2.3.1廢氣污染處理。廢氣污染大氣環境是世界最普遍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廢氣治理工作中,加大投入資金的力度,引進先進廢氣治理設備,不斷創新治理模式,在“2012年底,全區重點調查工業企業有廢氣治理設施7395套,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合計77655萬m3/h。”
2.3.2廢水污染處理。在廢水污染處理方面,內蒙古自治區各級政府對城市污水處理工作高度重視,始終把改善城市環境,加快污水處理建設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至2012年底,全區工業廢水治理設施處理能力658.7萬t/d,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為302.2萬t/d。”這對于內蒙古中部、西部充分利用污水處理,注重水資源的再生,保護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保障,同時對自治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2.3.3固體廢物處理。在固體廢物處理方面,內蒙古自治區目前應該將固體危險廢物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解決危險廢物的儲存措施上。“2012年內蒙古自治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2.36億t。綜合利用量1.38億t(含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綜合利用率58.5%;全區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69.99萬t,綜合利用量41.65萬t(含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綜合利用率53.7%。”這就說明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加大對工業企業排放污染物的監管,合理處理污染物,合法規劃和利用污染物的再生,取得了一定成效。
3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政治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在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進程中,不僅需要發展生產力、改善生活的物質基礎和提高認知水平、創新治理理念的精神基礎,更需要制度創新和政策保障的政治基礎。
3.1不斷完善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政策機制內蒙古黨委、政府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和內蒙古發展歷史定位的視角提出“8337”發展思路,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作為八大發展定位之一,體現了內蒙古發展思路與中央“十八大”精神的高度一致和科學創新。同時為了更好地建設內蒙古循環經濟,走綠色生態化的發展道路,內蒙古先后出臺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辦法》、《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辦法》、《綜合利用電廠認定管理辦法》、《禁止使用黏土磚意見》、《關于高耗能產品實行電耗最高限額管理的意見》、《關于建設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區的指導意見》、《“十一五”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節能降耗污染減排“十一五”總體規劃》、《主要工業產品能耗定額限額》等地方性法規和政策,為內蒙古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保障條件。
3.2逐步優化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建設的法律機制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為此,內蒙古自治區不斷健全和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加強生態保護立法,建設生態重點工程。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先后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內蒙古自治區基本牧場保護條例》、《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內蒙古自治區草原野生植物采集收購管理辦法》、《天然林保護管理實施細則》、《珍稀林保護條例》、《森林管護經營承包管理辦法》、《森林草原防火條例》、《義務植樹條例》、《內蒙古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積極促進生態保護和利用的法制化。各盟市加大了生態保護執法力度,執法體系逐步健全,人為因素導致的生態破壞基本得到控制。
3.3進一步拓寬生態環境治理的社會參與機制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要繼承和弘揚草原文化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倫理道德觀,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代各種媒體,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和普及活動,提高社會成員的認知水平,擴大社會成員的參與面,是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要體現。如,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及時報道各種與環境有關的事跡(表揚先進典型、揭露和批評違法違規行為),這對擴大公民對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促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大眾化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撐。總之,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可賀的成效,但是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以后要不斷增加資金投入,要完善生態系統的恢復補償機制,科學規劃重點治理區域,積極推進各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作者:溫世明 單位:集寧師范學院 科研設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