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濱水型住宅生態環境策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0引言
城市濱水區是城市的綠肺,為城市空氣、水環境的生態平衡和物種棲息提供穩定的保護場所。此外,濱水是反映城市獨特風貌的區域之一。如何規劃營建,打造城市濱水區,使其具有自己的獨特景觀個性,并能與居住、生態平衡可持續性共生發展是當前城市開發建設需要重視的一個問題。城市濱水區規劃建設的目標,在于把居住、生存、發展與自然共生相協調,使得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獲得共贏的局面。自然水體與人、人工構筑物之間的互動關系更成為了城市居住環境質的重要評價準則[1]。得天獨厚的濱水區域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棲居空間,水域作為天然的屏障,雖不能像土地直接介入到人類的建構活動中,但其難以逾越的空間特征,卻為人類的棲居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和互動的場所。
1烏龍江濱水規劃與居住環境發展現狀
1.1江濱濕地規劃現狀
烏龍江濱水區域現在主要含福州三環、濕地公園、規劃商業住宅為主,腹地接于烏龍江畔,三環路外側的閩江口濕地,距金山生活區一期近300m。濕地公園長約5870m,總面積243km2,于2003年4月建成對外開發,位于烏龍江畔,由濕地生態恢復區與重建區、濕地生物多樣性科普區、蘆葦蕩生態旅游區、原生濕地保護區4個功能分區以及堤內市樹園等5個部分組成。烏龍江濕地公園建成以來,在金山新區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效應,常引得候鳥前來棲息。目前園內已有各種鳥類上百種,使金山這個現代化的新區更顯生機與活力。
1.2居住環境發展現狀
烏龍江腹接地塊是金山新區擴張的橋頭堡。福州關于濱海城市建設思想已經孕育了很久,因此,此區域在做整體規劃時,已經充分地滲透了這個規劃思想。早在2000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就組織規劃設計部門及有關專家,多次到烏龍江地塊深入調查研究,濱江總體規劃立足地域優勢,以濱江高檔住宅區為定位,以保留原生態環境為特色,完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配備學校、醫院、文體中心等社會事業項目,發展銀行、商業中心等城市經濟設施。現在區域建設已經呈現出了綠色生態、大氣而又精致的濱海城市的特征。金山大橋、尤溪洲大橋、桔園洲大橋、灣邊大橋、浦上大橋飛架兩江,大道縱橫交錯,形了“六縱六橫”的便捷路網;310畝新展城、520畝文體中心、168畝榕城廣場,福三中金山分校、金山小學,還有位于融信第一城內的麥頂小學金山分校等名校形成了濃郁的文教氣息。大金山開發目前正縮成烏龍江濱水板塊這個拳頭。完成了新板塊的開發,福州城就能戰略性地跨越烏龍江,進而展開大福州的版圖。因此,此地塊的規劃建設,必須成為福州濱水城市的樣板。新板塊地處烏龍江畔,擁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自然環境。因此,規劃最突出的特點是保留了原生態特色。這里在保留了原生態景觀的基礎上,修建了數百畝金山公園、上千畝濕地公園,又投資億元啟動了占地1000畝的金山綠化森林軸項目。其中,住區樓盤規劃是成就濱水城市樣板的關鍵。因此,土地、規劃部門對這個區域的布局進行了非常嚴密的規劃,住區樓盤的容積率都規劃在2.0以下,綠化率都在35%以上。建筑布局也有詳細而又嚴格的要求,使得規劃區域的建筑都與周邊的水環境融合、協調。
2濱水住區生態規劃策略
2.1生態安全可持續性水系的構建依據
當前城市濱水水系的規劃構建依據主要是以城市經濟學,景觀建筑學,景觀生態學三個學科作為指導,主要在研究濱水區土地開發的合理模式,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對某個具體水域或濱水區提出景觀改造方案,以達到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局部生活環境的目的;著眼點均看重改善河流及周邊的生態系統,同時美化環境。因此,如何構建生態安全可持續性城市水系,需要把三種學科結合起來統一規劃,尤其是在水系復雜多變的城市。河流的功能、寬度、流經的區位及水的流速不同,規劃設計方法差異極大。因此,在面向區域性的城市主體水系規劃中,有必要以三種學科綜合考慮,制定一套具有廣泛使用價值的設計指引,總結歸納出不同區域中濱水城市住區空間的重要特征,包括沿河土地的使用方式、開發強度、建筑造型、綠化景觀等一系列要素的設計要求,以指導和協調各類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2]。
2.2水系構建模式
根據使用特點和設計的側重點不同,濱水區可以分為三個相互連接的部分,由水體向外依次是:河道部分、河岸區、岸線向陸域縱深擴展的濱水綠帶區和建設區,三者相互影響,但涉及的設計要素各不相同。
(1)河道部分。烏龍江濱水河域屬河灘丘陵型河道,有凹岸、凸岸、深潭、淺灘和沙洲。它們為各種動植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樣性穩定的景觀基礎。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態、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變的河床,都有利于減低河水流速,消減洪水的破壞能力[3]。河流兩側的自然濕地如同海綿,調節河水,汛期可以蓄洪、旱枯可以補償水源,緩解旱澇之災害,從而營造安全、生態、可持續的濱水空間。生態景觀營造以保護濕地、綠化造林為主,構建生態河道[3],讓水質得到改善,讓原有生物群回遷,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態環境,恢復河道原有的自然特征:河道寬窄交替,深潭與淺灘交錯;潺潺的河水時而急時而緩,流經一個個彎道;兩岸樹林繁茂,河中樹影斑斕,魚兒在水草中嬉戲,鳥兒在綠地上棲息,重現自然、和諧、美麗的濱水畫卷。同時,強調場所的公共性和水體的可接近性,營造多樣化濱水活動空間,提高城市濱水空間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讓居民能夠融入自然、體驗自然、回歸自然。
(2)駁岸部分。構建多形式生態駁岸草坡式駁岸:在坡度較緩的河段,采取大面積的草坡式駁岸。既滿足居民親水的需求,又使河道景觀空間開闊明朗。在護岸坡度較陡的河段,放置石塊形成岸線,在河道內種植耐水灌木與喬木,達到綠化效果并減少河水對岸線的沖刷。考慮河水水面變化情況,預留保護原有濕地區與濕地擴展區域,種植水生植物,如蘆葦等,利用植物來鞏固岸線,減緩河水沖刷;另外,駁岸的斷面形式、護坡材料、沿岸道路、綠化配置、景觀設施等需要從更宏觀的層面考慮規劃與設計,駁岸在防洪,保護濱水生態中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的同時,需要采用何種方式建設關乎到濱水區域動植物生境、居民安全、景觀效果的有序互動及可持續性發展。
(3)岸線沿陸域縱深的擴展部分。這部分通常規劃為商業居住社會服務配套區域,因為和濱水生境相鄰,重點集中在水陸交接位置,如就景觀生態學理論而言,城市的景觀規劃應追求大尺度的“斑塊—廊道—基質”肌理[4],濱水區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空間上所擴展的范圍就更加廣泛了。向縱深擴展的,即把濱水的景觀設計與腹接用地和建筑的規劃設計相互連接,使之成為相輔相成的統一設計整體。前者在偏重濱水生態與景觀設計的同時,對周邊土地的利用、道路系統的規劃、建筑物的布局與設計等提出限定或建議;后者則在進行規劃設計的同時,能更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對流域景觀的影響,使得水系生態與居住功能和諧可持續發展。
2.3生態住區景觀水功能場所構建
構建布置豐富的濱水活動場地及設施景觀設計考慮設置的場所類型有:沿水系休閑散步的場所,自然保護、觀賞的場所,接觸自然水系的場所,水系運動的場所和節日科教性親水活動的場所等。
(1)沿水系休閑散步的場所。沿河道為居民提供散步木道、木椅、木亭等設施,滿足居民以康體健身,聊天交談等需要。河岸邊坡較緩,可利用水邊斜坡、草坪、起伏地形,設置緩坡游覽步路,開展水邊慢跑、親子滑草、草上風箏等輕松愉悅身心的健康活動。
(2)自然保護、觀賞的場所。在臨水第一線上,盡量保持原有自然濱水生態,適當布置營造一些自然景觀,跌水、石灘。設置游覽步路、草坪、休息亭、景觀橋等設施,滿足居民觀賞自然風光,放松身心所需的場所。
(3)接觸自然水系的場所。沿河岸安排水生植物群落,在水面較寬敞的淺水河段設置綠化生態小島形成野生鳥棲息地、設計種植淺根系耐水植物,為各種魚類和生態鏈中的小型動物提供食物來源,構建動物繁殖觀賞區,設置必要的游覽步路、觀察小屋、垂釣等場所,使居民能直接與水接觸,在娛樂中拉近與自然的距離。
(4)水系運動的場所。利用河道開展水上運動,在寬敞水面河段設游覽性碼頭或者小型觀景臺,開設農家小游船,供居民蕩漿休閑,讓居民可以觀賞沿岸美景與城市風貌,內外江游覽一體化。對于原有沙灘的區域,提供安全休憩游泳場所,為炎炎夏日下的居民消暑降溫提供便利。
(5)節日科教性親水活動的場所。結合濱水開闊區域,每年定期安排與民俗文化有關的活動。如端午節、秋季重陽節、動植物保護日節慶等,舉辦一些文化康體科教活動。根據規模大小及活動主題,輪流安排在濱水周邊的景點內。為配合類似活動、需要,集中設置小吃、小賣、公廁、管理服務、停車場等設施,預留一定的營地廣場與空曠草坪等活動空間。
3實例運用———福州烏龍江濱水住區規劃
3.1完善的功能
城市濱水區規劃設計的主要問題就是用地功能的規劃,只有通過完整的功能規劃才能有效地保護濱水生態,有效地對城市濱水地帶進行開發和利用,才能充分發掘這一城市高品質區域的潛力,形成舒適宜人生態可持續循環的城市生活空間。烏龍江濱水住區,主要需根據現狀用地情況,規劃從周邊用地功能和濱水防洪生態維護角度要求出發,進行功能組織,規劃布置各具特色的功能區,各功能區強調景觀的特色性及可識別性;各區遵從自然現狀,依山傍水設計不同水平高度的空間,承擔不同的功能。起貫穿組織作用的為連續的堤防景觀帶和濱水步道,將各區貫通起來,形成了不同水位、不同景觀與不同活動場所的結合,使濱河綠帶成為集防洪、休閑、游憩功能于一體的開放空間。
3.2歷史文化契合自然水系區域
位于烏龍江北側及浦上大橋兩側的岸上部分,是門戶上的重要景觀節點。此區域以各個居住小區為主,小區主入口設置旱噴泉、景觀柱廊、景觀休息亭、跌水等人工景觀為主,是城市人工構成風格在自然環境中的有機楔入。住區內布置生態休閑活動區,主要設置在住區內的水系與城市綠帶及河流駁岸之間。以濕地、卵石灘、微丘等景觀為主,附設以濱水活動廣場,點綴以野生花叢,是以自然景觀元素塑造的空間環境。為出入城區的濱水主題區域。該區從景觀上被定位為新區入口景觀節點,功能上強調與當地歷史文化與現實相關聯,突出生態、文化品位。從地段所處的環境特征出發,該區又分為文化展示區、生態休閑活動區兩部分。
3.3水環境自然保護契合觀賞區域
此區用地狹長,平面上設置在原河流濕地部分,在縱向空間內分成低、中、高三個縱向區,最低處的河灘部分為生態性濕地;中處為人行步道與堤岸,高處為住區建筑,沿路設置曲線型花草,以豐富空間界面。另外,在濱水與住區交接地段設置半圓形的小廣場,內設特色的雕塑與花壇,使濱水景觀沿道路向城市小區內部滲透;并可通過堤岸臺階下到親水平臺,為觀景及親水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此區域的設置,為烏龍江濱水住區構建出濱水生態廊道,形成城市的綠色通道,臨水濱江,堅持地方特色的生態植物種植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綠化植物的選擇,用適宜水面變動環境條件的地域性樹種如:構樹、蘆葦等鄉土植物作為基調樹種,同時高度重視水濱的歸化植被群落,適當種植本地水生植物鳶尾等,促進河岸水際帶和堤內地帶的生態穩定。在綠化設計上,采用水濱自然植被群落的層次和組合結構,使其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被群落的結構。植物搭配,盡量采用自然化設計,采用地被、花草、低矮灌叢與高大樹木等多樣化的物種搭配,保障河流廊道自然過程的持續發展,豐富河道的自然景觀。
3.4水環境康體活動區域
位于住宅區以南的河岸,上、下面臨沿河的區域。在自然優美的環境基礎上,開辟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場地,體現休閑活動的參與性、空間的舒適性與趣味性,創造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的場所,是這里主要設計思想。區內設有晨練場、按摩步道、休息廣場、垂釣平臺等,點綴以形狀各異的景觀石,輔以曲折小道、灌木花壇,形成以自然風光為主的生態活動場所,營造一個寧靜、清新、綠色的生活休閑區域。康體活動區設有浮雕護坡,增強河流堤防在日常景觀中的協調感,實現了歷史與現代的和諧共生。這種依地形形成的自然起伏多變、高低錯落有致、形態變化豐富的堤防空間形態,創造了豐富的水際空間,既適應多樣活動的需求、加強親水性,又形成了連續、豐富多變的開敞空間形態。
3.5水環境節點廣場區域
位于濕地公園各入口,跨江大橋的兩側,或濕地外圍臨水區域,為本區域的城市景觀窗口。該區利用逐漸下降的沿岸地勢形成下沉式臨水場所。分別設置親水廣場及花卉草坪護坡地,由相呼應的弧形自然式形狀將水與景觀場所聯系起來。自然地勢形成的開敞連續的濱水空間,有利于恢復并促進水濱自然過程的自動穩定,并將濱水地帶的開放空間貫穿起來,體現空間的連續性、多樣性、公共可達性和高品質的環境。開敞的空間形態,可增強景觀元素的連續性及提高空間的公共性,進而有利于支持較為連貫且持續時間較長的行為活動,形成完整的空間景觀概念。此處規劃保持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流濕地、河灘地、植物群落和河道開放空間,使其成為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連續暢通生態廊道,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4結語
烏龍江濱水住區規劃,總體上保留自然河流岸線、結合合理的功能規劃、運用天然材料來創造自然生趣的景觀環境,豐富景觀層次、增加景觀異質性,促進自然循環。平面形式充分利用河灘內具有的豐富形態河灘線、階地等天然地形,來契合自然神韻,并且充分利用了濱水區域環境與人居結合的設計,使空間融會貫通,促進生態的穩定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必要的生活資源,保持了生態穩定;在滿足防洪、親水等功能的前提下,使濱水區水陸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自然的濱水生態景觀環境,提高濱水地區土地利用價值[5],促進濱水區實現空間景觀的公共性及共享性、經濟性,從而使景觀規劃與經濟發展之間相輔相成、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