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媒體教學對氣象學教課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多媒體教學法
通過收集大量國內外相關科普讀物、網絡圖片、視屏及最新研究成果,經過篩選和重新編輯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圖片為主,加少量文字說明,使其具有信息豐富、概念形象、通俗易懂等特點。例如,在講授氣象對軍事的影響時,采用了三國演義中水淹三軍、火燒連營、借東風等故事的視屏及圖片。在講授天氣系統和天氣預報后,給同學們播放由中國氣象局制作的科普片《走近天氣預報》,從網絡下載中央電視臺當日的天氣預報節目、衛星云圖和等壓面形勢圖等資料,與同學們共同分析當日全國的天氣形勢及氣象特點,提高同學們對天氣系統和天氣預報的理解和應用水平。
2影片《后天》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美國好萊塢影片《后天》是有關氣候變化最為經典的災難電影。影片描述了在全球氣候不斷變暖的形勢下,突然發生急劇變化,在幾天之內進入新的冰河世紀的故事。
這部影片包含了大量的有關氣象學和氣候學的知識,因此在播放影片時,布置一些相關問題供同學們思考,主要包括(:1)影片中氣候發生突變的原理是什么?(2)地球歷史時期的氣候是如何變化的?是否發生過極端寒冷和極端溫暖?(3)全球氣候是否象影片中描述的一樣在幾天之內進入極端寒冷氣候?(4)人類活動與氣候變暖的關系?我們應當如何應對?(5)颶風能夠來自寒冷的北極嗎?(6)氣候變化會產生海嘯嗎?大規模海嘯是如何產生的?(7)全球變暖是如何引起海平面上升的?這使得同學們是帶著問題觀看影片和學習《氣象學與氣候學》課程的,教師則在授課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逐步進行解答。例如,在講授洋流對氣候的影響時,強調來自低緯的暖流對高緯地區的增溫作用。而影片《后天》的理論依據就是由于全球變暖導致格陵蘭和南極的冰川融化,大量淡水進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鹽度,最終導致墨西哥灣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熱鹽環流減弱并完全終止,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停止向極地和高緯度地區輸送熱量,全球的熱量平衡被打破,使得高緯度地區乃至全球變得非常寒冷。
影片中全球氣候由溫暖狀態進入冰室狀態,這在地球歷史時期是真實發生了的。在講授地球的氣候變化史實時,詳細回顧地球演化過程中氣候的演化歷史,重點講述發生在新元古代的“雪球地球”事件和白堊紀的極端溫室氣候及其發生的原因。指出地球的氣候是周期性發展的,顯生宙70%的時間表現為溫室氣候,30%的時間為冰室氣候。需要向學生指出的是,由于海洋巨大的體積和熱容量,釋放和獲得熱量的速度都較慢,因此,盡管地球歷史時期氣候也發生了突變,但全球的氣候劇變不可能象影片《后天》中所展現的在幾天之內發生。
在回答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暖的關系問題時,教師可以很自然的引入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中排入巨量CO2,溫室效應正不斷增強。大氣中CO2的含量將在2070年達到白堊紀的水平,即工業化前的2倍,并在2300年后不久達到工業化前的8倍,地球很可能重回“白堊紀世界”。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當前所面臨一個全球性問題和共同挑戰,國際社會正努力應對。例如,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擬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2013年開始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需要注意的是,近幾年的氣候峰會都由一個純粹的學術會議演變成政治首腦峰會,從“巴厘路線、哥本哈根會議、坎昆會議、德班會議”到“多哈會議”都沒有能夠取得很大的實質性成果,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演變成一個經濟問題,甚至政治問題。
3結語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尤其是音像資料的成功運用,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比較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更深入地探討一些科學問題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從而豐富了上課的形式,提高學生求知的興趣。將經典災難影片《后天》引入課堂,既實現了他們對氣象學和氣候學知識的復習,又提高了他們的科學鑒賞能力。同時,還提高了他們熱愛地球,保護環境,倡導低碳生活的意識,使《氣象學和氣候學》公選課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吳懷春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