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無線通信技術在生態學領域發展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凡生命之所至,就有生態學問題、現象和規律。而無線通信技術(目前主要是4G網絡)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本論文從傳統生態、分子生態、景觀生態3個層次論述了無線網絡與生態學的聯系及應用,并對未來更高級的通信手段下生態學的發展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無線通信技術宏觀微觀5G
引言: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是研究生物生存的科學。凡生命之所至,就有生態學問題、現象和規律。隨著當前各種環境問題的涌現,生態學日益受到關注。生態學研究從尺度方面來看,主要有3個,即傳統生態學、分子生態學(微觀層次)、景觀生態學(宏觀層次)。無線通信技術主要依靠衛星網絡的方式,移動方便,傳遞迅速,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態學研究的各個層次,都離不開無線網絡的支持。本文將以相關設備或軟件的使用為基礎,嘗試對生態學領域3個層次中無線網絡的應用情況進行評述。
一、通信技術在生態學中的應用
1、在傳統領域的應用。
傳統的生態學揭示生物個體、集群與環境間相互關系,是生態學的基本任務,是最終解決人類與自然的復雜關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在野生動物活動監測中GPS項圈因其高效、便利和可靠性,在實踐應用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具體過程是通過給動物佩戴無線電項圈,對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進行三角定位獲取動物活動位點。GPS項圈中,VHF信號發射裝置和接收天線是其核心構件,直接影響動物數據的采集。在對天線進行選擇時,首先確保其性能達標,并使天線的方向能夠滿足遠端無線通信系統的電波覆蓋要求。
2、在微觀層次的應用。
分子生態學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機理及其分子機制的科學。在眾多的基因序列數據庫網站中,NCBI(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系統是集成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生物序列信息庫,是世界各國生物學家使用最普通的序列檢索和分析工具,在世界生物分子學研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考慮到網絡穩定性及分子生物學任務的復雜性,目前序列提交、分子檢索等主要還是基于PC機,可以預見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和相關設備軟件的更新(包括系統軟件),在不久的將來諸如此類問題將主要基于移動終端來解決。
3、在宏觀層次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以整個景觀為研究對象,強調空間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大區域生物種群的保護與管理,以及人類對景觀及其無線通信技術在生態學領域的應用及展望任爽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遼寧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武鵬峰沈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摘要】凡生命之所至,就有生態學問題、現象和規律。而無線通信技術(目前主要是4G網絡)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本論文從傳統生態、分子生態、景觀生態3個層次論述了無線網絡與生態學的聯系及應用,并對未來更高級的通信手段下生態學的發展做出了展望。【關鍵詞】無線通信技術宏觀微觀5G組分的影響。3S(GPS、RS、GIS)技術具有強大的空間信息處理功能,在景觀空間格局分析和動態監測方面有廣泛應用,為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提供重要技術支撐。尤其是某些軟件實現了電腦版和手機版的資源共享,極大地方便了野外數據采集,如北京元生華網公司開發的奧維互動地圖。奧維互動地圖是基于GoogleAPI、BaiduAPI開發的跨平臺地圖瀏覽器,集成了Google地圖與衛星圖、百度地圖等多種地圖,擁有強大的設計功能與地理信息展現技術,能夠在傳統定位基礎上實現數據轉換、測距、自由繪制、Web互動等。
二、展望
就目前而言,4G技術(第四代移動通信)作為一種重要的無線通信技術,無論是通信質量還是通信范圍方面都有著較高的保障。目前國內90%以上地區都已經使用上了4G網絡服務,并且用戶還在不斷地增加。無線通信技術在新時期的發展當中,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速度、安全、穩定必將是主要目標。而以“萬物互聯”為目標的5G網絡正處于醞釀中,其基本特點是網絡多元化、寬帶化、綜合化、智能化。現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集中于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生態設計及預報、生態調控。而這些研究中,如何準確和高效地獲取生態數據顯然是擺在第一位的。在不斷提高通信質量的同時,也為生態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數據采集和傳輸更快速、安全。另外,綠色通信也是未來通信的一個發展方向,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率的現代化的產業模式,環環把控,使整個通信產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效率最高。生態學是關于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而這種減少環境影響的發展模式,恰恰迎合了生態學的基本特征,與生態學的發展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局面。
三、結束語
上個世紀20年代左右,無線通信技術主要應用于軍事上的通信中。目前,無線通信技術已經被充分的應用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應用效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升,生態學應用軟件將逐漸向手機(或iPad)等移動終端轉移,為科研人員揭示生物與環境間關系提供更加便利的手段。
參考文獻
[1]白哈斯.基礎生態學發展趨勢.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6(1):101-103.
[2]何常潤.新時期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應用探討.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8,(5):76
[3]劉亞鋒,山寶琴,劉亞惠.分子生態學及其研究進展.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4(1):85-87.
[4]王磊.綠色無線通信技術概述.無線通信技術,2013,22(3):34-38.
作者:任爽 武鵬峰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