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社區共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范文

社區共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區共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社區共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

《綠色科技雜志》2014年第七期

1研究區域概況

本研究區域位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為保護區)的徐家壩地區(24°32′N,102°01′E),海拔2400~2600m。根據哀牢山森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長期監測資料,研究區域的平均年降雨量為1931mm,旱季、雨季分明,雨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5%左右。哀牢山的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保護完好,主要由殼斗科、茶科、樟科和木蘭科的樹種組成。其中,殼斗科的硬殼柯、木果柯、變色錐,茶科的南洋木荷(Schimanoronhae)、翅柄紫莖(Stewartiapteropetiolata)、云南連蕊茶(Camelliaforrestii),樟科的黃心樹(Machilusgamblei)、黃丹木姜子(Litseaelon-gata),木蘭科的紅花木蓮(Manglietiainsignis)、多花含笑(Micheliafloribunda)是喬木層的主要優勢種。哀牢山分布著多種區系的森林動物,被稱為“動物王國”,是國內動物資源聚集的寶庫之一。保護區的鳥、獸類多達460種,兩棲爬行動物46種,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動物有黑長臂猿、黑葉猴、灰葉猴、蜂猴、懶猴、熊猴、短尾猴、水鹿、黑麂、穿山甲、蘇門羚、斑羚、綠孔雀、云豹、金錢豹、金貓、大靈貓、巖羊、林麝、斑犀鳥、紅腹角雉、錦雞、肉角雞等。此外還有大量的珍貴經濟動物、藥用動物和觀賞鳥,罕見種的相思鳥、多種畫眉、噪眉、太陽鳥、三索錦蛇、眼鏡王蛇、黑熊和赤麂等。保護區研究區域毗鄰社區為彝族聚集區,主要為王家村和大柏村。社區為典型的以種植業為主的村莊,居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飼養牲畜、家禽和種植的經濟作物(主要為核桃和烤煙)。

2研究方法

2.1調查方法本研究采用實地調查和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保護區以及保護區緊鄰的王家村和大柏村進行了調查。2013年10月至12月,項目人員一直在保護區內從事實驗工作,對保護區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同時深入保護區毗鄰社區進行訪談時問卷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90份問卷調查,回收88份,有效問卷85份。在濕地訪問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獲取了本次項目調查所需的基礎數據。

2.2數據分析認知度=符合標準數量/樣本總數。數據分析采用Excel2003和Origi數據處理軟件。

3結果分析

3.1當地社區家庭經濟狀況調查顯示,保護區緊鄰的社區為王家村和大柏村,總人口約為1885人。其中彝族為主要聚居民族占76.5%,其次為漢族和瑤族等。社區居民家庭主體為四口之家,五口之家和六口之家及以上分別占到28.2%和29.4%。社區家庭年收入5000元及以下的家庭占38.8%,5000~10000元占29.4%,10000~20000占9.4%,20000元以上只占到1.2%。在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上,務農占64.7%,外出打工占25.9%,生意或投資占2.4%,其他收入來源占5.9%。

3.2社區居民對保護區的認知程度保護區毗鄰社區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了社區居民整體文化程度不高的結果。表1顯示,社區居民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國家保護動植物的認知程度不高,對保護動植物缺少有效認知的比例都超過了1/5。但值得高興的是,占到1/3的居民對保護區受保護的動植物有較為良好的認知。調查中發現,近兩年約62.4%的社區居民沒有在保護區周邊見過野生保護動物了,見過1種的居民為10.6%,見過兩種的為5.9%,見過3種及以上的居民為5.9%。在涉及是否會自覺加入到保護野生動植物行動的調查顯示,70.6%的社區居民會自覺加入該行列,11.8%的居民表示不會加入,另有17.6%的居民表示得看實際情況。由于兩個社區毗鄰保護區,所以野生動物對社區居民農作物的偷食和破壞一直存在。此次調查顯示,近兩年已經有77.6%的居民的農作物沒有被野生動物偷食或破壞,只有22.4%的居民表示農作物依舊受到野生動物的破壞。當農作物受到野生動物破壞后,當地社區居民的態度各異。占75.3%的居民表示會想辦法制止這種情況,14.1%的居民表示會置之不理,5.9%的居民會在農作物旁投食其他食物以減少農作物的受害,只有3.5%的居民表示會去捕獲這些野生動物。國家對在保護區周邊,因國家級保護動物的偷食等行為對當地農作物造成損失的,由當地政府主管部門按照受損程度對農民做出一定的經濟補償。但在調查中,只有35.3%的居民表示了解這一政策法規,一半以上的社區居民都不知道此項政策法規。

3.3社區生產生活與保護區的關系保護區與當地社區居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一些居民在成立保護區之前就一直生活在保護區內。調查顯示,占50.6%的居民移栽過保護區里面的野生植物,包括食用植物、中藥材、優質樹種等。余下49.4%的居民從未移栽過保護區里的野生植物。保護區里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這些種類中不乏野生蔬菜、優質中藥材、食用菌等。調查顯示,有8.2%的區民會定期或不定期的進入保護區森林采摘具有實用和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進入保護區采摘過1種野生植物的居民僅為3.5%,采摘過兩種的居民占到31.8,采摘過3種的為2.4%,4種以上的只有3.5%。在對待野生保護動物方面,從未狩獵過的居民占到67.0%,27.1%的居民表示現在已經不再狩獵,而5.9%的居民表示偶爾還會進入保護區狩獵。

3.4保護區管理部門對社區的指導本次調查的兩個社區為彝族聚居地,許多家庭飼養了黑山羊、牛等半放養的牲畜,保護區有時候也會成為他們的放牧地點。調查顯示,94.1%的居民不會進入保護區放牧,4.7%的居民表示會進入保護區放牧,1.2%的居民會偶爾進入保護區放牧。保護區管理局為保護區的直接管理部門,負責保護區管理和其他的相關事宜。調查中發現,68.2%的居民表示保護區管理局每年會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保護區宣傳教育相關活動,15.3%的居民表示沒有開展,而16.5%的居民表示從未開展此項活動。在對保護區的相關政策法規的知情情況上,29.4%的居民表示了解一部分,占51.8%的居民表示了解甚少,有18.8%的居民表示完全不知情。因此在對保護區管理局當前的宣傳教育活動的滿意度上,有18.8%的居民表示不滿意,48.2%的居民基本滿意,21.2%的居民表示滿意,僅有11.8%的居民十分滿意。

3.5當地旅游業發展情況保護區目前已經開展了規模適度的生態旅游項目,并在保護區里面修建了觀景臺和環湖觀光道路。在保護區是否應該開展旅游活動的調查中,10.6%的居民認為不應該,40.0%的居民認為應該,49.4%的居民認為應該適度開展。目前保護區里已經沒有居民居住,所以保護區發展旅游業之后,毗鄰的村莊自然成了為一部分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飲的最佳場所。在村莊是否應該積極參與到保護區旅游開發這一問題上,8.2%的居民認為不應該,28.2%的居民認為應該,而占到63.6%的居民表示聽從政府安排即可。村莊積極參與到保護區旅游活動中有多種參與形式,12.9%的居民認為應該積極興建農家樂;10.6%的居民認為應該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館;15.3%的居民認為應該打造具有本村莊特色的旅游項目;18.8%的居民則表示聽從政府的統一安排;認為應該把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館和打造具有本村莊特色的旅游項目相結合的占到10.6%;認為應該將興建農家樂、修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館和打造具有本村莊特色的旅游項目三者相結合的居民占到17.6%。

4討論分析

4.1提高社區居民對保護區的認知度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保護區毗鄰社區居民對保護區中的受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認知度很低,許多無意的破壞源于他們對這些物種的不了解。當地社區為彝族聚居地,居民的總體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庭除了上學的孩子識字外,家庭成員的文盲率很高。但這并不影響對居民的教育,居民世代生活于保護區里或邊緣,對保護區的野生動植物有屬于他們自己的認知體系。在走訪中發現,許多年邁的居民他們雖然不識字,但是他們認識和了解保護區里的許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具有藥用和經濟價值的林間產品。所以,保護區管理局可以利用社區的學校作為教育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圖文并茂的教育手段,加強孩子對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認知度;另一方面,利用社區居民農閑時間,組織科普宣傳教育活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會居民辨認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增強居民對保護區的認知度。通過此項措施的逐年推進,當地社區定會逐步對保護區產生全新的認識,并慢慢加入到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列中。

4.2科學合理地利用保護區動植物資源保護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在眾多的動植物資源中,被社區居民廣泛利用的為植物資源,大體可分為藥材、野生菌類、野生果實、經濟林木四類。自然保護區一直沿用傳統的“保壘式”保護方式,由于忽略了社區居民的利益,很少取得良好的保護效果。社區居民世代生活于此地,本就依靠僅有的自然資源生存。劃為保護區后,由于實行絕對的封閉政策,使得許多居民喪失了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當地社區居民64.7%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務農,8.2%的居民會定期或不定期的進入保護區采摘具有經濟價值的林間產品以補貼家用。保護區有超過50%的居民移栽過具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并且有近10%的居民會定期或不定期的進入保護區采集林間產品,這些表明當地社區和保護區是存在有非常緊密的經濟利益鏈條。保護區南華縣管理局在此方面做了許多努力,目前南華縣大力推廣境內野生食用菌保護工程,社區居民采集野生菌可達30t左右,產值近百萬元。這一工程既提高了居民的收入,也極力增強了居民對保護區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因此,保護區在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野生可食合作。積極聯系科研單位,對可利用植物資源進行質量和技術評估,科學合理地引導居民引種和合理采集,既增加居民的收入來源又增強他們對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信心。

4.3賦予社區參與、監督權利,實現社區共管根據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的解釋,社區共管是指共同參與保護區管理方案的決策、實施和評估的過程,通常指當地社區對特定自然資源的規劃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職責,同時也是指社區同意持續利用資源時與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總目標不發生矛盾,其主要目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社區發展的結合。保護區與所在社區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單純的政府管理已經出現許多弊端,并引起了保護區域社區較為激烈的矛盾。趙俊辰認為以村民為主體的社區共管具有參與的廣泛性、權屬的明確性、激勵的有力性、沖突調解的及時性、發展的可持續性、當地適應性或可接受性六大特征。目前,國內外的保護區管理工作都在積極尋求保護區與所在社區之間矛盾的解決方案,而社區共管是目前研究和探索最多的方案之一。對此,保護區應該下方部分保護區管理權限,加大社區對保護區管理和保護工作的參與、監督。調查顯示,目前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滿意度并不高,只有21.2%的滿意和11.8%的十分滿意,事實證明社區居民有許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愿意積極加入到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工作中。所以,采取政府下放權力到社區,積極組織社區成立自治保護管理組織,是未來保護區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者:郎政偉張妍劉慧丹鞏合德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生態旅游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乱人伦无无码视频试看| 182tv在线观看国产路线一| 宅男66lu国产在线观看|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男国少年梦电影|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jizz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日韩|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2018中文字幕mv|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补课老师让我cao出水|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www.欧美com| 扒开粉嫩的小缝开始亲吻男女|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欧美人猛交日本人xxx| 亚洲第一永久色| 玖玖爱zh综合伊人久久| 另类视频第一页|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jizzjizz护士|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GOGOGO高清在线观看中文版| 巨龙征母全文王雪琴笔趣阁|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日本视频在线免费|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观看|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好看的国产精彩视频| 三级免费黄录像| 成年女人喷潮毛片免费播放| 久久一区不卡中文字幕| 日本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