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變量、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選用的變量有:我國物價水平,用我國消費者價格水平(CPI)衡量;表示國內控制變量的有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貨幣供應量(M1);表示國外控制變量的為國際物價水平,以國際能源商品價格指數(WEI)衡量,該數據綜合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價格得出,比之前大多數研究中采用石油價格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外生供給沖擊;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為間接標價法下的名義有效匯率;為考察2005年匯率改革對匯率傳遞效應的影響,本文引入該虛擬變量DUM。DUM的值取2005年7月之前(包括2005.07)為0,其余取1。將DUM與名義有效匯率的交互形式引入模型中,記為DUMLNEER(DUMLNEER=DUM*LNEER)。1994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故本文選用1994年1月到2013年10月的月度數據。對上述數據進行X12季節調整后取對數,分別記為LCPI,LGDP,LM1,LWEI,LNEER。本文計量分析均利用Eviews6.0軟件完成。
二、實證分析
首先分析i=0時,此時模型(2)可以寫為1.平穩性檢驗在實證分析前,為避免計量分析中出現“偽回歸”問題,先對相關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用本文使用Dicky和Fuller的ADF檢驗(AugmentDicky-Fullertest)。結果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各變量都是非平穩的,經過一階差分后均轉化為平穩序列,即均為一階單整序列。2.協整檢驗具有相同單階整數的變量間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比例關系,即可能是協整的。本文采用Johansen(1988)、Juselius(1990)提出的基于自回歸模型的JJ檢驗對變量LCPI,LGDP,LM1,LWEI,LNEER,DUMLNEER進行多重協整檢驗。結果顯示,變量LCPI,LGDP,LM1,LWEI,LNEER,DUMLNEER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3.GARCH估計對模型(3)進行OLS估計后,結果如下:對該結果進行條件異方差的ARCHLM檢驗,得到在滯后階數p=1時的統計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說明存在ARCH效應。通過計算自相關系數和偏自相關系數,得出殘差序列服從GARCH(1,1)效應。利用GARCH(1,1)方法重新估計模型(3),結果見表3。分別對i=1,2,3,4時的模型,采用相同的思路進行處理,發現均可用GARCH(1,1)方法進行估計。由于篇幅所限,此處僅列出GARCH(1,1)估計的最終結果,如下表3:4、實證結果分析表3給出了匯率變動對匯率傳遞水平影響的結果。由于本文中變量均采取對數形式,所以估計出來的系數代表相應的彈性。模型(3)是考察當期匯率水平對國內物價指數的傳遞效應??梢钥闯?,國內生產總值、國際能源商品價格指數對CPI均有顯著正效應,這符合預期結果。綜合分析模型(3)-(7)的結果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只在當月和滯后兩個月內顯著;國際物價水平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隨時間呈逐步下降趨勢,并且在滯后三個月和四月的匯率水平間跳躍性減小了約0.035的水平;貨幣供應量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在滯后一個月后開始表現,并在四個月內逐漸增加到0.100119。交互項虛擬變量DUMLNEER在幾個模型回歸結果中均顯著不為零,這表明2005年7月21日的匯率改革對我國匯率傳遞效應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系數均為正,符合預期:此次匯改提高了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明顯增加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的傳遞效應。滯后三個月的名義有效匯率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不顯著,其余幾個模型回歸結果中匯率水平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都是顯著的。模型(3)的回歸結果表明在2005年匯改前,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上升1%,國內物價水平上漲0.0943%,匯改后增加為0.1035%,即人民幣的升值促進了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模型(4)-(7)的回歸結果表明,匯率對四個月后的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在匯率改革之前顯著為負的,對三個月后的物價水平影響不顯著,這表明匯改前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存在時滯,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會促進一定時期后國內物價水平的上升,且這驗證了我國市場價格黏性的存在,同時間接表明我國匯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存在“J曲線效應”。匯率升值后,價格調整的黏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當月以人民幣表示的進口價格上升,出口價格基本不變,國內物價水平上升,一段時間以后,升值的效應表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國內物價水平下降,相對價格的改變影響了進出口,使得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存在“J曲線效應”。但我國近年來匯率處于持續升值的趨勢,所以考慮當月匯率升值及2005年匯改的綜合影響后,仍然表現為匯率升值促進了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五個模型回歸出來的結果顯示匯率傳遞系數較低,這一結論與以往匯率升值與國內物價水平負相關的結論不同。上述結果符合我國自2006年以來人民幣升值與CPI同時高企的“雙通脹”現狀。2005年匯率改革之后,匯率彈性增加,匯率變動的幅度加大,同時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及我國“雙順差”的經濟現狀,人民幣基本保持持續升值的態勢,從而產生的市場升值預期使得大量短期資本(投機熱錢)涌入國內市場,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物價水平的上漲。
作者:王博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