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學結合下會計實踐課程的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實驗室建設與實踐教學困境
1.實驗室的會計文化制度建設沒有到位
會計實踐教學如果僅僅定位于會計業務核算,簡單理解為會編制會計分錄或登記賬簿,那么在實驗室與教室完成沒有太大的本質差別,但是從培養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出發,建設類似于企業財務的真實環境是實現“工學結合”的前奏。通過實驗室的會計文化制度建設,讓學生學到有關會計工作的主要內容、業務流程、崗位設置、財務制度等,接受會計文化的熏陶。(1)需要會計誠信文化的建設。2001年秋,朱镕基同志在視察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時,欣然題寫了“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既是會計行業立業之本,興業之道,也是會計職業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操守。因此,在會計實踐環境的建設中應突出會計誠信文化的宣傳與教育,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對會計這一職業的使命與責任感,提高今后從業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2)需要企業會計制度的建設。企業的會計或財務工作都會有相關的制度建設,包括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崗位設置與分工、企業的審批與報銷的相關制度,而目前的會計實驗室,沒有一個模擬的環境,讓學生感受不到財經紀律的嚴肅性、財務分工的必要性。因此,從“工學結合”的角度來看上述兩方面的內容,學院實驗室建設僅有一個架子,缺少實驗室建設的文化內涵和制度規范。因此,建設一個真實的模擬環境進行會計實踐教學,同時接受誠信、制度等的教育,培養會計工作誠信、嚴謹的職業情操。
2.會計實踐教學組織中崗位與角色意識不夠
從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到會計電算化的一系列課程的實踐教學中,突出了業務核算這一重點,卻對于崗位與角色分工重視不夠。其實崗位和角色分工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比如在基礎會計實踐分設科長、主辦會計和出納三種基本角色,由科長領導組織科內審核記賬憑證,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總分類賬,編制報表等工作。對在財務會計課程的實踐,在基礎會計的角色設置上可以增設一些具體的崗位如財產物資核算、工資核算、成本費用核算、財務成果核算等。財務崗位可以一人一崗,一人多崗或者多崗一人,但出納人員不得兼管稽核、會計檔案保管和收入、費用、債權債務賬目的登記工作。而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中,盡管進行了角色分工與權限分配,但還是學生一人在扮演全部角色,沒有進行崗位之間的合作練習。另外,除了對于企業內部崗位設置與聯系不了解外,對于會計崗位與企業外單位發生的經濟業務往來關系更是“云里霧里”,如出納與銀行之間要做哪些工作,企業報稅的過程如何等,這些都會導致崗位與角色的意識不強。
3.經濟業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不夠
現在的會計實踐教學資料非常多,從基礎會計到中級財務會計,還有成本會計和會計電算化等,學生對著印滿原始憑證的資料摸不著頭腦,不能置身其中去體會經濟業務的真實性。學生拿到手的原始憑證既沒有經辦人、驗收人、審核人,有的外來原始憑證也沒有加蓋單位公章等。在進行原始憑證審核時,學生不知道從原始憑證的真實性、項目的完整性、手續的完備性等方面如何去進行審核。從完整性方面來講,一方面單科課程中實踐教學項目還存在不完整性,如在會計賬簿中總分類賬的登記過程中,采用不同的賬務處理程序(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充)進行登記,常以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來組織教學,但沒有給學生展示另外的賬務處理程序總賬登記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比較,難以對真實完整的過程加以理解;另一方面,從階段性的單科實驗實訓到綜合的會計模擬實訓這個過程還不夠,如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方面也沒有與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實踐教學有效地銜接起來,兩者處于分離狀態。
二、會計實踐教學的推進
“工學結合”的理念突出了職業能力的培養,用“工學結合”的理念來指導會計實踐教學是一個內部挖潛的過程,這既是合理的,也是可以做到的。通過創建合適的實踐教學環境、進行合理的會計崗位分工與角色培養、創設真實完整的經濟業務過程,是推進會計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
1.創建“工學結合”下的實踐教學環境
會計的工作環境應該是一個安靜、舒適、和諧且富有文化的融洽氛圍,除了配備會計人員常用的辦公用具外,還應為學生提供各類仿真的原始票據,且原始票據盡量從企業取得,形成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庫,合理的電腦配置與網絡布局,既有可以有適合多數同學學習用的大實驗室,也可以建設小財務科的觀摩室,最好是將手工實驗室與電算化實驗室有效結合起來。在實驗室的文化制度建設方面,做到誠信文化、制度文化等的教育與展示,模擬企業將財務科的人員崗位分工、崗位職責、財務室工作制度、財務報銷的流程等上墻,學生進到實驗室就會接受到會計從業人員應該遵守的職業紀律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細致的職業道德與工作作風,學生到實驗室的第一堂課不是急著去做某一項具體工作,而是得到良好文化、制度、財經紀律等的宣講與教育。
2.加強“工學結合”下會計崗位分工和角色培養
(1)豐富學生對于會計崗位的認知,并逐步培養起角色意識。一是讓學生形成會計崗位概念,會計業務的內容豐富,而且大部分的會計實踐教學都要求由學生一人來完成整套的業務操作,優點是讓學生對業務核算加深了練習,缺點是疏忽了會計崗位的分工與協作,學生對于工作職責與業務范圍不了解。因此,組織分崗位的會計業務實踐必不可少,組織方式可以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對崗位再行分工并進行有效組合,比如說將出納填制的收付款憑證與會計人員填制的轉賬憑證組合到一起,并且有不同的相關人員在審核欄內進行審核簽字;又如對賬的環節,將出納分管的現金日記賬與銀行存款日記賬、科長(或主管)的總分類賬、不同人員分管的明細賬進行對賬的練習,通過對賬,讓學生理解崗位職責與分工協作等,通過崗位分工使學生逐步進入角色狀態。
(2)加深對會計崗位內涵到外延的認識。除了豐富企業內部崗位的認識外,還需加深企業以外的會計工作聯系,這里以兩部分的內容為例,一是涉及銀行結算的情境模擬,二是涉及納稅環節的情境模擬。從銀行的情境模擬來看,涉及到的可能是企業與銀行的兩個關系人,有時會涉及收款人、付款人和銀行三方關系人,如出納到銀行辦理提現或將現金存入銀行的過程,只涉及到該企業與銀行兩個部門,而作為涉及三方關系的,付款人填寫支票將支票交給收款人,收款人填寫銀行進賬單到銀行辦理相關業務,經銀行審核蓋章后將進賬單的“回單聯”作為收款方登記入賬。納稅環節的情境模擬可以將學生分為納稅人、稅務機關和銀行三方當事人,特別是在情境模擬中突出稅務申報與繳納的時間點與流程,充當納稅人的一方要在規定的時間點之前在納稅申報系統中進行申報,由稅務機關負責審核無誤后填寫繳款書交給納稅人,納稅人持繳款單到銀行辦理繳稅事項或者由銀行在納稅人賬戶上予以代扣,納稅完成后憑“付款人入賬聯”或“電子繳稅憑證”進行會計記錄。這些崗位情境再現,加深了學生對于崗位的理解。
(3)聘請企業一線的會計人員來進行崗位串講。校內教師對于會計理論及業務核算的剖析應該是到位的,但由于教師自身條件的限制,多數老師沒有到企業真正從事過會計工作,故對于會計崗位的具體分工和主要職責等缺少經驗,因此可以聘請企業一線的會計人員來進行崗位串講,如出納、主管或具體崗位的核算人員如成本核算崗位人員來做講座,豐富學生對于崗位的認識。
3.創設“工學結合”下的業務情境
“工學結合”下的業務核算過程,不是簡單地為教而教的過程,用工作狀態下的思維去完成學習狀態的業務處理流程與任務,應該從“工學結合”下的業務情境模擬入手。
(1)業務情境創設的合理性。會計的實踐教學資料通常會選擇工業企業為例,不同階段的業務情境創設需要與這個階段的教學目標相吻合,以基礎會計為例,這個階段的業務情境的重點是對于原理的運用,主要目標有賬戶設置、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填置與審核、賬簿的啟用及登記、報表編制,圍繞這幾個主體目標來設置業務情境。而在中級財務會計中,隨著會計知識的深入和會計崗位進一步細化,創設的業務情境要以工作任務為主要教學目標,如財產物資核算崗,主要的工作任務是涉及到材料的采購入庫、材料的領用出庫,產成品的入庫、產品出售后的成本結轉、財產物資的清查等。因此,在業務情境創設時基于教學目標及工作任務導向,將工作任務下的主要工作內容突出出來,讓學生不會將所有的會計實踐混為一團,也不會產生凡是會計實踐教學就是忙于編制會計分錄的片面認識。
(2)業務情境創設的真實性。真實是會計核算中客觀性原則的反映,因此對于會計實踐教學中的業務情境的創設一定要以真實性為出發點,真實性涵蓋了會計實踐資料的選擇,包括真實的企業案例、真實的原始憑證等。對于企業的資料要反復閱讀,一是讓學生真正體會其中,真正以企業員工的身份來進行工作;二是將各種工作過程和業務流程進行生動模演,剖析工作過程及業務流程與會計核算方法選擇之間的協調性和合理性;三是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組織學生到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進行實地參觀,加深學生的真實體會。
(3)業務情境創設的完整性。業務情境的創設離不開完整性,如在基礎會計實踐中,年終財務核算相對較難,而日常業務核算相對容易,在實踐教學的選材與組織中應該選擇包括年終業務核算部分的資料,將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展現出來,保證整個工作過程的完整性。課程與課程之間缺乏聯系的現象也應該得到改變,如手工會計與會計電算化兩者的結合是完整性的一項內容,手工會計模擬是打好教育理念下探索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無論是在培養的內容和培養的策略上,都應在教育實踐中進行,實踐是高職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和生命,是高職院校推進“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建設和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程珊珊楊麗萍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