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東西部知識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區域知識經濟系統研究模型
(一)區域知識經濟系統認知模型系統是由要素組成,要素之間的位置、比例、組合與作用關系構成結構。結構是指諸要素相互作用的在該系統范圍內聯系的內在形式,系統要素及其結構所構成的空間到達的范圍就是系統邊界。要素和結構反應的是系統內部狀況,影響其運行的基礎和作用的范圍則構建了系統環境。系統“功能”指各要素在一定的環境中相互作用產生的效能總和。從系統論出發,區域知識經濟也是一個系統。知識經濟投入要素是該系統的最基本成分,不僅包括知識的載體勞動力的輸入,也包含資本、技術和研發主體。任何系統都需要要素的投入,但是,各種要素在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盡相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素的地位會出現變化。1.區域知識經濟系統的結構。區域知識經濟系統結構是指知識經濟系統內部各個組成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組織秩序及其時空關系的內在表現形式,結構反映系統內部關系。知識經濟系統結構可以表現為要素配置、產業結構、市場結構等。由于結構不同,同樣的要素投入會具有不同的效益,結構狀況會影響到系統功能,從推動創新的角度而言,高級結構意味著知識經濟功能強勁,低級結構意味著知識經濟功能弱小。2.區域知識經濟系統環境。區域環境是知識經濟系統存在和演化的必要條件,包括知識經濟系統運行的經濟基礎環境、消費市場環境、對外開放環境、制度環境。區域知識經濟系統與環境存在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關系,這些交換關系既影響區域知識經濟要素的投入特征、又影響知識經濟系統的結構特征,當然環境也可以直接影響到知識經濟功能。3.區域知識經濟系統功能。功能是指系統內部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作用中表現出來的性質、能力和功效。區域知識經濟系統功能包括內部的自組織功能和外部的適應性功能,知識經濟自組織功能包含了自我發展功能與創新功能,外部的適應性功能包含了社會帶動功能和自然環境保護功能即生態效益。對于區域經濟知識系統,功能是核心,是知識系統內部固有能力的外部表現;要素、結構、環境都是影響功能的因子,知識經濟功能的大小是要素、結構和環境的集中綜合反映,知識經濟系統的要素及其結構是它之所以具有對外界發生作用內在根據,而外部環境則影響和制約著知識經濟系統功能的實現和發揮。
(二)區域知識經濟系統測度模型基于系統論的觀點,本文建立基于知識經濟要素-結構-環境-功能的測度指標體系(見表1)。根據研究對象和測度指標體系,選取1999-2011年東西部23個地區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勞動統計年鑒》、《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采集數據;個別缺失數據,由中位數值推算得到。采用熵值法計算要素-結構-環境-功能各部分各個指標的權重(權重見表1)。按照熵值法標準化的要求,本文選擇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X17)、國有控股工業占工業企業的數量(X19)、恩格爾系數(X29)、單位GDP能耗(X45)為負向指標,其余的指標為正向指標。根據權重值計算1999-2011年東西部的各省市區知識經濟要素-結構-環境-功能各個部分以及綜合得分,再運用泰爾系數評價東西部知識經濟系統要素-結構-環境-功能的差異情況。
二、東西部知識經濟系統發展差異趨勢分析
(一)東西部知識經濟投入要素差異趨于下降,資金差異較大從表2可以看出東西部地區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的差異較小,而且趨于下降。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內差異,達到總差異的70%以上,而區間差異則相對較小,這也說明了要素的流動性與集聚的性質。東部地區內部的差異是區內差異的主要來源,達到了0.098,而西部地區內部差異為0.038,可能因為具有較高流動性的要素趨向于向發達的東部地區的幾個發展較好的省份集聚。從二級指標的差異情況可以看出,差異由大到小依次是資金、技術、主體、勞動力,技術的差異值下降趨勢明顯,而勞動力的差異值的變化相對來說較平穩。表1熵值法權重的結果可以看出,權重由大到小以此為勞動力、資金、主體、技術。權重高的勞動力差異較小,而差異較大的資金權重較小,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東西部地區知識經濟投入要素差異較小的原因。
(二)東西部知識經濟發展結構差異趨于下降,要素配置、產業結構差異較大表3顯示,知識經濟發展結構的差異較大,整體趨勢是逐漸減小的。差異主要來源于區內差異,基本上達到總差異的90%,區間差異則相對減少。區內差異方面,東部地區的內部差異稍大于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二級指標差異結構看,差異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要素配置、產業結構、市場結構。要素配置和產業結構的差異程度基本相當,雖然有下降的趨勢,但相對與其他部分的差異來說仍較大,平均值基本上達到0.3。市場結構的差異相對來說較小,但是整體來看趨于上升。由表1熵值法的權重可以看出,三者的權重相對均衡都較高,因此總的來說要減少東西部知識經濟發展結構的差異要更加注重減少要素配置、產業結構差異,同時要關注市場結構差異上升的問題。
(三)東西部地區發展環境差異趨于下降,經濟基礎、市場環境、對外開放差異較大表4顯示,知識經濟發展環境的差異較大,但整體趨勢是減小的,區內差異約占總差異的70%,而東部內差異稍大于西部內差異。知識經濟發展環境的二級指標中,經濟基礎環境、對外開放環境、消費市場環境的差異較大,平均值分別達到0.349、0.269、0.274,而且整體的趨勢有所下降,這也印證了東西部地區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對外開放程度的差異。二級指標中制度環境的差異值相對來說最小,平均值僅為0.138,不足其他三個二級指標的一半,但是其發展趨勢在2006年以后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即說明近幾年東西部地區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科技費用的比例的差異是在擴大的。由表1熵值法權重可以看出,經濟基礎環境、對外開放環境權重較大,消費市場環境次之,制度環境最小。因此總的來看,要減小東西部地區知識經濟發展環境差異,需要關注改善知識經濟落后地區經濟基礎環境與對外開放環境,其次是消費市場環境。
(四)東西部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差異趨于下降,自我發展、創新功能差異大表5顯示,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差異是趨于減少,區內差異是總差異的主要來源,東部內差異稍大于西部內差異,其中東部內差異是趨于減小的,而西部內差異相對來說較平穩。二級指標中,自我發展功能的差異最大,總體來說是上升的,近幾年有稍微下降;社會帶動功能的差異也較大,而且下降的趨勢明顯;創新功能的差異相對較小,整體趨勢較平穩;生態效益的差異一直較小。由表1熵值法的權重結果顯示,創新功能、自我發展的功能的權重較高,社會帶動功能的權重較小。因此,要減小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的差異,要注重落后地區知識經濟的自我發展功能、社會帶動功能的發揮。總體來看,知識經濟系統各部分差異最大的為知識經濟發展環境,最小的為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差異與結構差異則大致相當,且差異基本上是在逐漸減小的。差異主要來自于區內差異,且內部差異的來源主要是東部地區內部差異。知識經濟投入要素差異小,而且東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值遠遠高于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值,基本上達到2倍以上,而知識經濟發展環境、結構、功能方面東部內部差異值與西部內部差異值基本相當,原因可能為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相對于其他部分具有較高的流動性,造成東部內部差異遠大于西部內部差異,而相對而言知識經濟發展環境、結構可控性要小,且受到區域經濟基礎影響。
三、東西部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差異的原因解析
(一)要素、結構、環境差異對功能差異的影響程度不同在得到東西部知識經濟系統各部分的1999-2011年的差異的基礎上,基于投入-產出的角度,考慮東西部知識經濟投入要素差異(DYS/DYS0)、發展結構差異(DJG/DJG0)、發展環境差異(DHJ/DHJ0)對于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差異(DGN/DGN0)的影響。DYS、DJG、DHJ、DGN一組分別代表要素-結構-環境-功能的總差異;DYS0、DJG0、DHJ0、DGN0一組分別代表區間差異。為了保持數據的優良特性及避免異方差,這里將數據取對數進行分析。在進行分析之前為了避免偽回歸,首先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檢驗的結果顯示各時間序列均為1階單整。在此基礎上考察是否指標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對總差異與區間差異分別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得出回歸結果。分別對上述2個模型得到的殘差進行平穩性檢驗判斷其是否穩定,運用ADF檢驗結果顯示,均拒絕原假設,即殘差E不存在單位根,為平穩序列。即LOG(DYS)、LOG(DJG)、LOG(DHJ)、LOG(DGN)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LOG(DYS0)、LOG(DJG0)、LOG(DHJ0)、LOG(DGN0)存在長期協整關系。表6結果顯示,知識經濟發展結構總差異、知識經濟發展環境總差異對于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總差異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知識經濟發展環境總差異影響較大,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總差異與功能總差異負相關,且不顯著。可以說明,功能總差異受到了要素投入之外的因素的影響,要改善功能縮小差距,就需要大力改善環境和調整結構。表7的區間差異的回歸結果顯示知識經濟投入要素區間差異對功能區間差異影響較小,且僅在10%顯著水平上顯著;知識經濟發展環境區間差異對功能區間差異的影響最大,正相關且顯著;知識經濟發展結構區間差異對功能區間差異的結果顯示負相關。結構區間差異與功能區間差異的負相關,可能是功能調整與結構調整的不匹配,即結構優化、結構區間差異減小,東部地區功能的改善更多,造成東西部地區功能區間差異的增大。
(二)減少東西部知識經濟發展功能差異措施分析從表6的結果可以看出,要改善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的差異,主要從知識經濟發展結構、環境兩個方面考慮,尤其是知識經濟發展環境,即可以通過大力改善環境、調整結構來減少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的差異。由第三部分知識經濟發展結構差異的分析可知,減少東西部知識經濟發展結構的差異要更加注重減少要素配置、產業結構差異,同時要關注市場結構差異上升的問題。指標層面主要影響指標為反映要素配置的R&D經費/教育經費(%)、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反映產業結構的高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市場結構的外商投資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占工業企業的比重(%),即總的來說知識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要減少功能差異首先可以通過增加研發投入、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第三產業等措施,其次也要關注三資企業引進問題。由第三部分知識經濟發展環境差異的分析可知,要改善東西部地區發展環境差異更需要關注改善經濟基礎環境與對外開放環境,其次是消費市場環境。指標層面的主要影響指標為反映經濟基礎環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人均各項存款余額(元)、銀行業金融機構人均各項貸款余額(元),反映對外開放環境的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百萬美元)、境內目的地和貨源地進出口商品總額(千美元),反映消費市場環境的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元)、城鎮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元)。總的來看,知識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首先要注意改善自身的金融環境、提高對外開放的能力,其次要關注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費等措施來改善知識經濟發展環境,進而縮小與發達地區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的差異。表7的結果可以看出,要減小東西部的功能差異,西部地區主要可以通過改善其環境,減少知識經濟發展環境與東部的差距;增加投入要素,減少知識經濟投入要素與東部的差距;注重結構優化與功能改善的匹配,即優化結構的同時注重發揮其對發展功能增強的帶動作用。總的來看要減少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在知識經濟發展功能方面的差異,主要的措施與減少總差異的措施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西部地區也要增加自己的投入要素,如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研發經費等措施來減少要素差異。同時西部地區要注重結構差異與功能差異調整的匹配,即發揮結構優化對功能優化的帶動作用,進而減小東西部間的功能差異。
四、主要結論及政策建議
1.東西部知識經濟的差異方面,知識經濟系統各部分差異最大的為知識經濟發展環境,最小的為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知識經濟發展功能與結構差異則大致相當,且差異基本上是在逐漸減小的,區內差異是差異的主要來源。2.通過對東西部地區知識經濟發展差異的分析發現,知識經濟投入要素中差異較大的為資金;知識經濟發展結構中差異較大的為要素配置與產業結構;知識經濟發展環境中差異較大的為經濟基礎環境、對外開放環境與消費基礎環境;知識經濟發展功能中差異較大的為自我發展功能、社會帶動功能。3.回歸分析得出LOG(DYS)、LOG(DJG)、LOG(DHJ)、LOG(DGN)四者具有長期的協整關系,且發展結構總差異、發展環境總差異對于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總差異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發展環境總差異的影響最大。而模型中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總差異(LOG(DYS))對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總差異的影響很小,且不顯著。因此要改善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的總差異則可以通過減少知識經濟發展結構、發展環境的總差異來實現。LOG(DYS0)、LOG(DJG0)、LOG(DHJ0)、LOG(DGN0)存在長期協整關系,環境區間差異對功能區間差異的影響最大,要素區間差異對功能區間差異的影響較小,結構區間差異與功能區間差異的變化不匹配,即東西部地區結構優化,帶來東部地區的功能發展遠遠高于西部地區的功能發展,進而造成結構差異改善,功能差異反而擴大。4.從總差異改善的角度來看,知識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可以通過增加研發投入、發展高技術產業與第三產業、引進三資企業等措施來改善自身的知識經濟發展結構,進而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功能差異;可以通過改善自身的金融環境、提高對外開放的能力,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費等措施來改善知識經濟發展環境,進而縮小與發達地區知識經濟發展功能的差異。從東西部間的差異改善的角度來看,在關注總差異改善的措施的同時西部地區要增加投入要素如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研發經費等減少東西部知識經濟投入要素的差異;西部地區在改善結構與東部地區的差異的同時更要注重結構優化對功能發展的帶動作用。
作者:張林王露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