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美在華直接投資的發展歷程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起,美資開始不斷進入中國。1980年由中美興建的北京長城飯店可以說是開啟了改革開放后美在華直接投資的歷史。從那時起至今,可大致將美在華直接投資的歷史劃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探索階段(1980~1991年),在這一期間內隨著改革開放和中美建交,中美經貿條件不斷改善,美國跨國公司開始在華直接投資,但這一時期內,美在華直接投資的項目數和投資總額數量仍較少,且逐年變化不大;第二階段為擴張階段(1992~2001年),自1992年南巡講話和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體制改革目標后,由于中國開始各項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美在華直接投資規模迅速增長,2001年美在華直接投資年度總額為44.33億美元,較1992年增長了近八倍;第三階段為調整階段(2002~2007年),由于中國在“入世”過渡期后即將進行稅制改革和中美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等原因,美在華直接投資的年項目數以及實際利用美資額呈明顯下降趨勢,但美在華直接投資的累計總規模仍然巨大;第四個階段為穩定階段(2008年至今),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在華直接投資的年度總額在20~30億美元間浮動,年投資總額趨于穩定。
1.2美在華直接投資的特點首先,美在華直接投資的規模巨大,具體表現為近年來美國一直是在華投資前五的國家,而中國也是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國之一。其次,美在華直接投資表現出鮮明的行業分布特征,呈現出制造業的直接投資規模較大,而服務業等其他行業投資比重較低。事實上,1990年至2004年美對外直接投資中服務業占存量的比重由48.2%升至73.4%(莊宗明和馬明申,2007);而美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中,服務業占據的比重則明顯偏低,占比不到美在華直接投資總額的十分之一。相反,數據顯示,1999~2013年,制造業在美對華直接投資總額的60%~80%。
2中美雙邊貿易的發展和特點
2.1中美雙邊貿易的發展歷程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并于同年正式簽訂了《中美貿易關系協定》,承諾相互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后,美國當年便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此后中美貿易開始快速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穩定增長,至今中美兩國已經相互成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值得注意的是,1993年中美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58.07%,是至今漲幅最大的一年,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從對美國的貿易逆差轉變為貿易逆差,并持續至今。
2.2中美雙邊貿易的特點隨著中美間經貿往來不斷加強,中美雙邊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中美貿易也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中美貿易規模巨大。如今中美兩國均占據世界最大經濟體、以及全球最大貿易國的排行榜首,中美雙邊貿易也體現出規模龐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目前美國已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國,而中國則成為美國的最大進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第二,中美貿易規模失衡,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盡管中美雙方貿易統計標準的不同使得兩國中美貿易數據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沈國兵,2005),但中美雙邊貿易嚴重失衡已成為兩國統一觀點。可以說,從1993年中國對美國首度出現貿易順差62.76億美元后中美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到了2000年,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并持續至今。第三,中美貿易結構失衡,不同產業間貿易特點差別巨大。低勞動力成本是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又具有的比較優勢;而在全球產品價值鏈體系中,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要方式容入其中,并處于低端位置。因此,中國主要以制成品復出口和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為主,即,中美貿易順差實際上是中美貨物貿易順差。而中美服務貿易,則一直是存在些許的中美服務貿易逆差,幅度在300億美元以內,其絕對值不到中美貨物貿易順差的十分之一。因此,中美間貿易結構存在失衡,表現為中美貿易順差僅體現在中美貨物貿易中,而中美服務貿易則呈少量逆差態勢。
3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的影響
結合歷年美在華直接投資以及中美貿易的走勢,能發現隨著美在華直接投資累積量增加,中美的進、出口貿易額均會增大,而中美貿易凈出口額也隨之增大。1992年美對華直接投資出現高速增長后,1993年的中美進出口總額也出現明顯同比增長,中美貿易順差也開始出現。這些事實說明了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總額以及中美貿易失衡起到了正向作用。而此前學者們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如趙蓓文(2009)就分別采用全樣本回歸和子樣本回歸進行實證,認為美在華直接投資是中美貿易逆差擴大的原因之一。美在華直接投資會加劇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是由于美國跨國公司到中國進行實際投資的動機不同,不同動機的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造成的結果也有所不同。而美國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的動機主要可以分為市場導向型動機和生產導向型動機兩種。首先,對于市場導向型的美跨國公司,其直接投資的動機是為了規避兩國間的貿易壁壘,從而開發和擴大其在中國本土市場上的份額。因此,市場導向型的美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出的產品直接在中國本土市場上進行銷售,這符合蒙代爾(1957)的貿易替論,即這類型的直接投資行為使國際投資代替了國際貿易,減少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其次,對于生產導向型的美跨國公司,其直接投資的動機是利用中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從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這符合小島清(1978)的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互補理論,即美對華直接投資是從美國處于比較劣勢而中國處于比較優勢的產業開始,也就是能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這種“順貿易型”投資模型使得美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事實上或是直接從中國制造,或是由第三國進口原材料、半成品后在中國加工,而最終結果是產品復出口至美國。因此,這種生產導向型的直接投資行為是一種貿易創造行為,它將原本美國公司直接在美國進行生產和銷售的環節變為美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美國銷售,從而增加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綜上所述,市場導向型的美跨國公司以貿易替代的方式降低了美國對中國的出口規模,而生產導向型的美跨國公司以貿易創造的方式擴大了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這兩種類型的美跨國公司對華的直接投資,同時都擴大了中美貿易順差,加劇了中美貿易失衡。
4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美在華直接投資以及中美貿易這兩者的發展歷史以及現狀特點進行數據分析認為,中美間存在嚴重的貿易失衡現象,而美對華直接投資的特點和動機正是產生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之一。為緩解中美貿易失衡,減少中美貿易摩擦,首先,要加強對美在華直接投資的資金方向引導,借以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其次,要充分吸收好外資企業所帶來的技術外溢,優化中國相關產業,開發能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最后,要鼓勵中國企業在美國等海外市場進行直接投資,從而緩解中美貿易失衡問題。
作者:李智 李維剛 單位:佳木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