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美貿易利益分發與風險評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貿易利益是一國通過對外貿易實現的福利改善效應。貿易利益又可以分為靜態貿易利益和動態貿易利益。靜態貿易利益側重貿易后一國所獲得的直接的經濟利益,是一個主權國家或獨立經濟區域參與國際分工和開展對外貿易的基本利益;動態利益側重國際貿易對參與方的經濟及社會發展所產生的間接的積極影響,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技術進步、提升產業結構、推動制度革新等。
(一)靜態貿易利益的分配
對價值鏈分工下靜態貿易利益的分析主要是從出口收益(體現了分工利益)角度分析的。諸多學者關注到全球價值鏈各環節產生的附加值是有很大差異的,從而造成企業分工利益的差異等(如邁克爾•波特,2002;施振榮,1992等),KaPlin-sky和Readman(2000)、Kaplinsky(2001)、Giulianietal.(2005)、李曉鐘和張小蒂(2006)等又從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間存在的技術差距角度,提出發展中國家在價值鏈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較發達國家獲取較少的貿易利益。
從價值鏈分工視角分析中美貿易的靜態利益分配,摒棄了傳統的以貿易差額為衡量指標的表像判斷。章江益、張二震(2003)和朱廷珺(2006)指出,在現有分工條件下,國際貿易利益的分配主體多元化,不再由出口國獨享。李翀(2005)認為,中國并沒有從貿易順差中獲得相應的貿易利益。黃滿盈等(2008)、王蒼峰等(2009)認為,近些年來中美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因此,中方得自貿易的相對利益不是增加反而是減小。劉光溪等(2006)認為,中美之間經濟結構的差異決定了中美貿易失衡的最大得益者是美國的企業和消費者。張燕生(2006)、趙蓓文(2008)、陳繼勇和劉威(2008)、唐慧和林玲(2009)、Dean,J.等(2009)、Feenstra等(2010)指出中美貿易順差帶給中國本土企業的貿易利得有限,外資企業是中國受益最大的利益主體。
在新型分工下,傳統的貿易條件指標難以反映各國貿易利益分配狀況,一些學者嘗試以某一產品作為利益分配的對象。如張紀(2006)對筆記本電腦、美國加州大學一個課題組(2007)對蘋果公司的iPod播放器、刑予青、NealDetert(2011)以iPhone為例進行價值鏈各環節的成本分拆,發現中國出口凈收益實質很少。曾錚,張路路(2008)運用陳宏易的出口附加值測算方法,對1997-2006年中國8個主要制造業部門對美國出口的貿易利益進行了測算,發現中國制造業對美出口的附加值逐年增長,但附加值比重卻沒有實質改善,中國從貿易順差中的實際獲利并不高。也有一些學者選擇對傳統的貿易條件指標進行改造,設置“產品內貿易條件”(有的稱之為“垂直專業化貿易條件”)指標,以此來判斷一國靜態貿易利益的變化。楊海余、黃廷江(2007)采用該指標的測算方法和體系,計算和分析了中美貿易中八個典型制造業部門1995-2005年的產品內貿易條件,分析這些行業對美國出口的靜態利益的變化。
(二)動態貿易利益的分析
貿易的靜態利益難以全面說明一國的貿易所得。尤其是在二戰后,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國際貿易正在對各參與國的經濟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動態貿易利益已成為各國特別是后發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和貿易的主要著眼點。諸多學者認為中美貿易雖然失衡,但對美國是有利的,或者美國獲利是最大的。Pakko(2000)認為,貿易赤字以及國外借款為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而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通過財富效應刺激居民消費支出增加。
尹翔碩(2001)認為貿易逆差對美國的“新經濟”有重要貢獻。蕭琛、楊麗華(2006)認為美國的貿易赤字可以提高“趨勢勞動生產率”,可促進優化微觀產業結構和保持宏觀經濟增長態勢。于春海、李南生(2006)認為貿易逆差在協調美國經濟長期增長與宏觀經濟穩定性之間有重要作用。Luo(2008)認為美國在中美貿易赤字中獲得巨大利益,美國跨國公司從對華投資中獲取貿易難以得到的利益。Mo-ran(2009)、Desai,Foley和Hines(2009)利用理論和實證分析,得出美國跨國公司對東道國(包括中國)的投資,對母國是絕對有利的,不會犧牲母國經濟。ShuiandHarris(2006)、Li和Hewitt(2008)、寧學敏和任榮明(2011)從環境角度分析認為,中美貿易順差中,美國享有巨大的貿易生態利益。
在動態貿易利益的實證分析中,高運盛等(2004)發現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和同期美國GDP增長率有負相關性,孫杰(2007)認為美國的貿易失衡會對國內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并進一步通過國際貿易、匯率和外匯儲備等途徑影響中國經濟發展。劉建江、楊細珍(2011)使用面板協整對1997-2009年中美雙邊8個主要制造業部門的貿易利得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在中美產品內貿易中獲利微薄。郭其友和王春雷(2011)通過對1978-2007年中美之間的貿易利益分配的分析及估計發現,中美貿易使雙方均獲得正的總利益。但是,中國居民獲得了產出利益而損失了消費利益,美國居民則剛好相反。
全球價值鏈分工下中美貿易風險分擔的研究
一般意義上,價值鏈分工下國際貿易的風險可以分為:分工風險、貿易風險(狹義)和外資風險。其中因為分工是生產環節,其通過貿易的交換環節實現,所以廣義的貿易風險可以涵蓋分工風險。
(一)中美貿易中的分工風險
Samuelson(2004)運用傳統的李嘉圖自由貿易模型分析認為,在需求缺乏彈性的前提下,中國的技術創新將動搖美國在經濟上的領先地位,使美國無法從中國產品的出口擴張中獲利。林玲和段世德(2008)通過對國家、企業以及個人等利益主體進行具體分析,認為在中美貿易順差背后是中國貿易利益的流失,并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鐘娟、佘群芝(2008)從污染排放視角考察了2004年中美26個工業產業的進出口貿易,結果顯示,中國向美國出口產品的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出了進口產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表明中美貿易不平衡惡化了中國環境。
(二)中美貿易中的貿易風險
純粹貿易風險是因為進口增加帶來產業損害、出口環境及貿易壁壘等的產業損害,以及因產業關聯效應而帶來的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如失業等。隨著國際分工的廣泛深入,學術界對產業損害的研究逐漸增多,但國內對此一般與傾銷聯系起來,主要集中在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的構建上,許多方法還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實證研究較少,缺乏實用針對性,產業損害的定性研究也普遍缺乏產業損害的數據支持和實踐的檢驗。關于中美貿易的產業損害風險,學術界缺乏細致深入的研究,針對具體行業的貿易摩擦主要是探討如何應對。而對于失業的風險,則是兩國學者甚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1.中美貿易招致美國失業率上升論如Baily和Lawerenc(2004)等的研究認為,在2000-2003年間,美國制造業15%的就業機會減少要歸因于自中國進口額的增加。Scott(2005,2008)的研究也指出,1989-2003年,美國由于中國勞動者低工資的競爭失去了150萬個工作機會,而2001-2007年的中美貿易逆差則造成約230萬美國人失業。Dooley等(2004)估計,中國如果保持年均8%的增長速度,則每年可以新增100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出口部門的直接就業崗位約為300萬個。麻省大學的JamesBurke,Ger-aldEpstein和MinsikChoi(2004)認為制造業的工作機會流失跟美國制造業產業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外包有著較強的聯系。
2.中美貿易沒有招致美國失業率上升論李末無(2004)用協整方法證明中美貿易順差不是造成美國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周念林(2005)認為,中美貿易對美國失業率影響有限,美國的失業主要是由其國內原因造成的。劉志梅(2006)則以1980-2004年美國貿易逆差和相關經濟數據作為基本分析依據,通過統計分析,認為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張與經濟增長速度成正比例關系,貿易逆差變動與失業率之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OxfordEco-nomics和SignalGroup(2006)的報告認為,短期內從中國的進口會對美國就業與GDP產生負面沖擊,但是其長期影響則剛好相反。王應貴(2008)利用美國制造業的就業狀況和中國對美國行業出口貿易額的數據,表明中美貿易順差并未引起美國全國性失業率上升。夏先良(2010)認為,中美貿易失衡不僅沒有給美國就業造成不利影響,反而給美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項松林、趙曙東(2010)利用美國制造業面板數據分析提出,美國的失業問題不是進口中國制成品引起的,減少中國的制成品進口解決不了失業問題。
3.中美貿易中的外資風險外資風險主要是關注外資對東道國產業的控制而帶來的產業安全或經濟安全威脅。國內對此研究很多,但專門針對美資風險的研究還很少。
簡要評價
新型分工下中美貿易利益和風險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尤其是對中國得自兩國貿易的靜態利益、美國得自兩國貿易的經濟增長利益及就業風險等研究都有了重大進展。但是現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1.對中美兩國產業的價值鏈分工狀況沒有透徹分析。國內一些學者只是對“中國向美出口的價值鏈分工程度和狀況”進行了測算和分析,但是相對于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價值鏈分工狀況卻沒有述及。
2.對中美兩國的出口靜態貿易利益沒有形成對比分析,國內一些學者只是關注了中國的出口附加值的獲取情況,難以真實說明價值鏈分工下中美貿易的靜態利益分配狀況和規律。
3.對中美兩國的動態貿易利益分析多從局部著眼,實證分析沒有掌握分析的基點。對中美兩國的動態貿易利益研究(就業、經濟增長、技術進步等)都是從單一國家(主要是中國)、以中美貿易(或進口或出口或貿易差額)為實證測算和分析的基點,這不符合價值鏈分工的時代特點,夸大了貿易對一國的影響,而且這種單向性的分析也難以反映中美兩國在貿易中的動態利益獲取和變化。
4.對價值鏈分工背景下的中美貿易風險分析不足。中美貿易中的風險研究除了關于失業、技術控制(對美國來講技術外溢、知識產權侵權、環保)等主要關注的是貿易摩擦而引發的產業安全,但這種產業風險及規避的分析大都忽略了價值鏈分工。
作者:張桂梅張平崔鳳茹單位: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