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美貿易失衡原因與應對舉措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亦然,如2007年美國商務部公布的管制清單規定,航空發動機、先進導航系統、激光器、水下攝像機及推進器等美國高科技產品不得對華出口。美國這種“愿買者無從買,可賣者寧不賣”的舉措嚴重影響其貿易比較優勢的發揮,是導致這些年來中美貿易嚴重失衡的癥結所在。相反,隨著要素稟賦的積累、學習過程的深化,中國產業的升級是不可避免的。中美貿易必定會逐步從要素稟賦理論所描述的產業間貿易,向新貿易理論所解釋的產業內貿易格局轉變。近些年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高科技產品,如計算機通信類產品,所占的份額卻不斷攀升。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統計,2009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先進技術產品額高達897億美元,占據美國從中國進口額的30.3%。[(見表1)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促成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
外商對華直接投資與中美貿易逆差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有學者認為,外商對華投資的動機包括兩方面:一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目標定位在歐美市場;二是既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又占領中國國內市場。由此必然會形成兩種效應,即出口擴張與進口替代效應。外商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失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這兩種效應產生的。發達國家原來在國內生產、國內消費,現在將生產轉移到中國,產品再對投資母國進行“返銷”出口。美國作為世界上進口能力最強的國家,自1998年起就已經成為在華外資企業的主要出口對象。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對美的出口中占據的份額遠遠高于從美國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從而增加了中國對美出口額(見圖2)。據經濟學家彼得•鮑泰利統計,2004年中國出口企業中,完全由中國人控制的企業出口僅占總出口的40%,外資企業則占據了60%。2009年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出口6722.3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出口總值的56%,其中僅美資企業就出口700多億美元,大部分返銷美國。另一方面,在大量出口的同時,外商直接投資者在中國生產的產品直接進入國內市場,這無疑大大縮小了我國的進口規模。以液晶顯示板為例,2009年夏普、三星、奇美等跨國公司加快在中國第8代國內液晶顯示板的生產布局,當年中國液晶顯示板進口同比下降20.7%,該項商品下的貿易逆差凈減少59.5億美元,具有很強的進口替代效應。[9]國際直接投資者這種運營方式至少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原因之一。
東亞等周邊國家或地區的產業轉移,是導致雙方貿易失衡的一大問題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增長“一枝獨秀”,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經濟疲軟,大部分東亞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將生產力轉移到中國大陸。國際產業轉移引起貿易地理流向改變,本來是東亞國家或地區向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出口的流向,改變成中國大陸向發達國家出口。而這種改變進一步使伙伴國的雙邊貿易差額狀況發生改變:東亞各國或地區的對美貿易順差轉移到中國,造成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正如有學者所說,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增加是伴隨著對NIC-4逆差的下降而出現的,中國在美國市場份額的上升主要是以相鄰工業國份額下降為代價的。如2000年,日本是美國計算機設備最大供應商;而2009年日本下降到第4位,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計算機設備進口的最大供應商(見圖3)。許多學者研究認為,中國計算機出口迅猛增長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大量外國計算機設備出口商將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這種歷史性轉移使中美貿易順差基數很大,以致長期以來難以改觀。
現階段中國特有的加工貿易方式,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拉迪認為,導致中美雙邊貿易失衡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既非中國貨幣低估,亦非中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將美國和其他外國商品拒之門外,而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許多制造品的首要裝配基地,而這又主要是由于外國企業將其裝配業務從亞洲其他地區轉移到中國所致。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全球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產業分工不斷深入的國際背景下,伴隨著大量的外商FDI和國際產業轉移而來的是中國加工貿易方式的形成。外商對華FDI主要集中于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而國際產業的轉移,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加工環節的轉移,使中國進口原材料、零配件與出口市場相分離,這樣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商品“加工工廠”。從2001年以來的中國海關統計資料可以看出,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一直以來占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的一半以上,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
據報道,2009年中國外資企業出口的73.4%為加工貿易,占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84.1%;外資企業中的加工貿易形成的貿易順差占加工貿易總順差的84.2%。同年,中國加工貿易順差占總順差的135%,2010年更是高達176.35%,加工貿易順差占中國貿易總順差的比重非同一般(見表2)。而在中美貿易過程中,外資企業出口占據中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加工貿易方式居主導地位。廠商從東南亞和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大量的原材料、中間產品、零部件等,經過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特別是在一些高科技產品的出口中,往往是日本制造核心技術,韓國、中國臺灣負責加工包裝,最后將用工最多的勞動力加工程序放在中國大陸完成,貼上“MadeinChina”的標簽出口美國,形成對美國的大量順差。
中美消費投資結構差異性,是雙方貿易嚴重失衡的又一深層次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儲蓄率(包括居民儲蓄、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一直處于上升趨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更是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成為世界上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中國形成了一種以投資為主導并且以高儲蓄率和大規模的外資流入為依托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一種“需求在外,資金在外,原材料在外”的增長。高儲蓄與低消費必然導致內需不足,企業只能開放海外市場,最終不可避免地會加劇商品的出口,增大對外貿易順差。與中國相反,美國居民高消費、低儲蓄,政府大規模支出。美國的超強消費遠遠超過了其國內的供應能力,這必然會導致其經濟結構上的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最終造成長期以來美國大規模進口以致對外貿易逆差。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消費日益成為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借貸消費在消費增長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形成了以借貸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由個人信貸消費的增長和政府支出的不斷增長所構成的消費能力的增長超過了生產能力的增長,在宏觀上表現為進口大于出口,形成了巨額的經常賬戶赤字。
中國應對中美貿易失衡的對策
(一)努力減少儲蓄,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中國消費率低說明消費需求的增長空間大。因此,應以內部失衡的調整作為內外平衡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具體而言:一是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醫療保健體系,同時大力發展教育金融業務,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及服務體系,包括養老、醫療、住房的改革,尤其要加快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進度,努力讓全體人民都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學有所教”,以此消除居民不斷攀升的預防性心理。二是進一步加快財政稅收改革步伐,減少企業儲蓄,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特別是加大對農村財政支出與扶貧力度,提高農民收入和購買力水平,“向農村要消費”。三是進一步擴大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規模,推廣信用性信貸、抵押性信貸以及擔保信貸等信貸性消費,為提高居民消費提供更為有效的金融扶持,適當借鑒美國的消費信貸體系,促進中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健康有序發展。
(二)進出口兼顧,優化對美進口商品結構
堅持進出口并重,積極擴大進口,進一步完善鼓勵進口的政策措施,包括進口信貸、進口信用保險、進口稅率調整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中國要根據國內市場需求,改善進口商品結構,擴大原材料、居民消費品、農產品、節能環保產品以及醫療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進口,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要擴大對美國的進口,并把擴大從美國的進口與促進中國產業升級,尤其是設備升級的目標結合起來。當然,在發展中美貿易的過程中,也要進口與出口兼顧,在力爭擴大進口的同時,為出口留下空間,以保持中國貿易健康平衡發展。
(三)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積極開展品牌合作、技術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以此提高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檔次;要力爭延長加工貿易國內價值鏈,逐步從產業鏈的低端(加工制造)向產業鏈的左端(包括研發、設計等)和右端(包括營銷、售后服務等)延伸,以此提升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層次。與此同時,還要注重產、學、研相結合,不斷提高中國加工貿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只有這樣,才能限制低附加值的加工產品對美國出口,在中美貿易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四)抓緊時機,協調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平衡發展
中國要轉變招商引資“重數量、輕質量”的局面,逐步實現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優化型的飛躍。要采取措施,提高外商直接投資的門檻,優化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選擇具有導向性、外溢性的高新技術產業、龍頭企業,引進少占地、低能耗、低排污的環保項目和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稅源貢獻大的項目來華投資,實現從“招商引資”向“選商投資”的過渡。21世紀中美經濟互為枕頭,中國對美投資也正當其時,要抓住中美合作的主流,培育、挖掘優勢產業,扶植具有實力的中資企業更多地在美國投資設廠,以實現“當地生產、當地銷售”。要大力發展對美國承包工程,對美國勞務輸出與合作。這樣,不僅能緩解中美貿易的不平衡,而且也能規避美方貿易壁壘。同時,還要加強中國投資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企業投資者及有關對外投資中介機構的跨國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為中資企業加大在美投資設廠提供有力支撐。企業若要成功“走出去”就應該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可預見的風險做準備,投資美國的中資企業一定要熟悉美國的國情,要有游說功夫,吃透美國投資指南,加強法律意識,努力規避風險。
作者:馬萍師范錚單位:吉林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