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碳無形資產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般來說,互聯網碳無形資產指具有二氧化碳減排效果及其他低碳價值的互聯網無形資產。該定義以互聯網無形資產為屬概念,通過研究互聯網無形資產與互聯網碳無形資產之間的差異來詮釋互聯網碳無形資產,揭示了互聯網碳無形資產可歸屬互聯網無形資產范疇。它與其他互聯網無形資產的差別是二氧化碳減排效果的低碳價值,而二氧化碳減排效果支撐著其對企業的直接貢獻:在無減排義務且自由碳交易市場尚未成熟的國家或地區企業申請CDM項目(《京都議定書》中引入的靈活履約機制之一,該機制允許發展中國家溫室氣體減排項目轉讓給發達國家,以沖抵發達國家減排量)獲利;在無減排義務且自由碳交易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或地區企業通過VER(發展中國家企業自愿碳減排量經過認證可出售給本國有碳“中和”需求的其他企業,也可通過國際碳交易市場向發達國家企業轉讓,以沖抵發達國家強制減排量)交易獲利;在碳排放自由交易和給定碳排放額度的環境下實現碳減排,如果企業碳排放總量低于給定額度,多余碳排放量可出售獲利,如果企業預計減排后的碳排放總量仍高于給定額度,則企業將減少從碳排放交易市場中購買碳排放權?;ヂ摼W碳無形資產投入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比如它對引導全社會低碳消費行為和意識有積極作用,卻可能無法獲得直接經濟補償,但正是這些外部性才真正體現著該類型資產的價值。在政府關系方面,可獲得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政策傾斜和優惠;在關聯企業方面,可繞開上下游合作伙伴,特別是有減排義務的發達國家相關公司的“碳壁壘”;在低碳客戶消費影響方面,將引導或激勵外部客戶低碳消費行為,帶來消費者對企業低碳行為的認可,進而增加其產品的消費欲望。事實上,企業在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的投入通過影響企業與社會關系的改變而獲取競爭優勢。這些網絡化關系包括:社會機構、合作伙伴、供應商及客戶等。
二、相關互聯網無形資產及評估研究
(一)互聯網無形資產內涵研究互聯網無形資產定義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相繼出現網絡虛擬資產、Internet上的無形資產、網絡資產等概念。魯明勇(2006)認為網絡虛擬資產是由企業或個人所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具有收益預期的網絡經濟資源;蔣秀蓮(2011)認為Internet上的無形資產指以互聯網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具有較高的獲利能力,而且隨著其影響范圍的擴大其價值也隨之擴大,不具有傳統會計意義上實物形態的資產;童華晨(2012)認為網絡資產指企業在互聯網上的投資所形成的積累,包括域名、網站、網絡軟件、企業網絡客戶、企業網絡知名度、網站及其他業務訪問量、網絡品牌形象等,還包括企業用于上網的機器設備等,并明確上述網絡資產中的絕大部分雖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無形資產的概念,但應納入無形資產的范疇。上述文獻中的網絡虛擬資產、Internet上的無形資產、網絡資產可被統一到互聯網無形資產的概念中去。湯洵(2011)明確提出互聯網無形資產的概念,并指出互聯網資產一般就是指互聯網無形資產,并系統論證了互聯網無形資產本質上是無形資產,進一步指出它的特殊內涵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企業在互聯網上的投資所形成的積累;互聯網無形資產可以是多種資產的組合;由于互聯網無形資產是信息化的產物,故網絡環境的安全性對其影響程度高。2009年“互聯網資產保護與優化”會上,與會專家倡議將互聯網資產正式納入無形資產體系。結合《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的內容,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絕大多數互聯網資產,如企業網站、企業博客、微博、微信、企業虛擬社區、即時通訊軟件賬號、注冊用戶或活動好友、流量、粘度、自建企業網站域名、網絡知名度及企業網絡品牌等均符合上述定義中企業擁有、非實物形態、可辨認及非貨幣四個特點,可被認定為無形資產,即互聯網資產一般就是互聯網無形資產。以上分析顯示互聯網無形資產能涵蓋網絡虛擬資產、Internet上的無形資產等概念,且其內涵和范疇均較為清晰,爭議頗少。
(二)互聯網無形資產評估研究該類型資產評估研究起步較晚,董延安(2004)為計量互聯網無形資產域名的價值,把域名的價值分解為補償價格、平均價格、超額價格三部分,從而建立了域名價值評價的一般模型,并運用實際成本法、現金凈流量現值法、預期凈收益現值法等財務方法計量域名的價值;魯明勇(2006)比較了歷史成本法和收益現值法在評價互聯網無形資產方面的優缺點,但沒有給出哪些方法較為科學的結論;王幀等(2010)在魯明勇研究的基礎上建議針對不同的互聯網無形資產分別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市價法,并討論了每種方法對各種互聯網無形資產的適用性;湯洵(2011)采用收益現值法首次對互聯網企業的整體價值進行評估,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互聯網企業整體無形資產進行分割,用成本收益等財務方法評估出各類互聯網無形資產價值。分析顯示互聯網無形資產的評價研究,國外研究極少,國內的研究進度較為超前,同時學界傾向分割互聯網無形資產后,單獨使用財務方法評估。事實上互聯網無形資產之間彼此關聯,且可相互組合,定性和定量結合的系統性評價方法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三、相關碳無形資產及評價研究
(一)碳資產研究林輝(2009)認為碳資產指具有價值屬性的對象身上體現或潛藏的所有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用于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張鵬(2009)認為碳資產是地球環境對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可容納量通過相關制度的分配而被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一種環境資源,隨著二氧化碳排放,資產會被消耗,這使得國內企業可通過實施節能減排來申請CDM項目實現盈利;仲永安等(2011)認為碳資產是人類通過法律建構,把碳排放這樣一個實質的人類活動變成一種抽象的、可分割、可交易的法律權利,由此出現市場主體之間的商業交易,形成了一個復雜的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權被視為一種有價產權;譚中明(2011)認為碳資產指在碳排放權交易成為現實后,擁有碳減排能力的企業也就因此而獲得碳資產帶來的經濟利益,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價值屬性,具備了資產的性質,故而形成碳資產;洪芳柏(2012)認為碳資產是以企業(或行業)為對象,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標這種具有價值屬性,體現或潛藏可能適用于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并進一步解釋,在環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人為規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由此導致碳的排放權和減排量額度開始稀缺,并成為一種有價產品,稱為碳資產。上述碳資產定義側重于宏觀碳排放權分配視角,忽略了對微觀企業內部碳減排真正原因的考察。對企業來說,碳排放權固然是碳資產,但那些導致二氧化碳減排的企業低碳戰略發展策略、碳循環機制、節能減排和生物吸碳發展策略、電子商務發展應用水平等才是企業能夠申報CDM項目、出售VER和“多余排放權”交易獲利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說,以減少碳排放為目的的有形和無形資產是企業應重視的資源,應成為碳資產的主要內容。萬林葳等(2010)的觀點較為全面:碳資產指企業由于實施具有溫室氣體減排效果的項目向大氣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量低于政府規定的基準量而獲得的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從企業的角度看,碳資產有兩類:一類是政府分配或配額交易獲得的排放額度。企業在規定的排放周期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超過該額度,否則將受到嚴厲處罰;如果沒有達到該額度,企業可將多余排放量出售獲得經濟利益。還有一類是投資型的碳資產,比如減排設備、生物吸碳機制、低碳策略、互聯網應用水平、碳標簽等,相對于第一類碳資產來說,這類型的碳資產貢獻企業的減排量,且持續地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企業應注重培育和挖掘投資性碳資產。
(二)碳資產其他領域這些領域包括碳交易、碳金融、碳排放權、CDM項目等。CameronHepburn(2007)通過分析京都協定書下三種靈活的碳交易機制,提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謝懷筑等(2012)總結了碳金融的典型特征;王留之等(2009)提出了八種碳金融的創新模式:銀行類碳基金理財產品、以CERs收益權作為質押的貸款、融資租賃、保理、信托類碳金融產品、私募基金、碳資產證券化和碳交易保險;周飛(2010)對碳排放權交易進行了基本理論探索,通過對碳排放權的含義和性質分析,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的內涵和特征,同時討論了我國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的必要性。
(三)最新碳無形資產研究進展前述文獻中提到的碳排放權交易、碳金融等大多具備無形資產的特征,屬于碳無形資產的范疇。TakashiKanamura(2007)探索性地對作為商品的碳資產進行分類,提出可把碳無形資產從碳資產中分離出來單獨研究;高喜超(2014)認為碳無形資產指具有低碳價值的無形資產,并把碳無形資產分為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等八類并運用AHP—ANN模型系統評價這些碳無形資產,最后進行了實證研究。文獻分析顯示,碳無形資產概念的研究剛剛起步,其分類和評估工作還不夠成熟,各類碳無形資產的深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
四、結論與展望
文獻檢索和分析結果表明:隨著電子商務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無形資產和碳無形資產的研究工作愈發受到關注,但到目前為止,尚無文獻涉及各類無形資產評價,即科學計量互聯網碳無形資產價值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1.理論意義:建立互聯網碳無形資產價值評估模型,形成互聯網碳無形資產評價的新思路,完善和豐富碳無形資產評估理論研究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2.實際意義:一般企業比較重視諸如低碳建筑、低碳設備等硬資產或“可見”低碳技術等碳無形資產,近年部分企業開始關注低碳戰略、低碳組織體系、減排政策等“不可見”碳無形資產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影響,而極具低碳價值的互聯網類碳無形資產卻常被企業忽視。其原因可能包括:低碳政策激勵中極少涉及到該類型資產;經營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的碳減排量無法精確衡量;互聯網碳無形資產投資在減排方面的貢獻具有外部性,經營互聯網碳無形資產能引導消費者減排進而促進全社會低碳發展,但企業投入預期補償較為模糊。隨著國家低碳政策不斷完善和碳減排理論研究不斷拓展,積累并經營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獲取政策傾斜和實現資產盈利近在咫尺。同時,互聯網碳無形資產與其他各項碳無形資產組成一個相互影響的系統,互聯網碳無形資產支撐著企業低碳戰略規劃、低碳組織文化建設等碳無形資產的有效執行,反之也受它們的影響?,F實卻是企業對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的價值和貢獻基本不了解,這極大地束縛了企業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科學計量互聯網碳無形資產價值有助于提高企業在該類型資產的配置效率,進而保證企業在低碳未來中的競爭優勢。除了上述研究領域以外,互聯網碳無形資產價值計量和評估的其他研究方向至少還包括以下方面:1.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究竟如何減少碳排放,精確核算碳減排量有利于更準確評估該類型資產的真正價值。2.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經營的正外部性機理,以及如何在評價過程中消除這種正外部性對評價結果的影響。3.政府層面的宏觀政策上如何減少互聯網碳無形資產經營外部性影響,以保證政策激勵公正性和有效性。
作者:劉鶴范莉莉單位: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