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體育經濟現狀及對策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城鄉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中國農村人的“健康觀念”不斷增強,為進一步發展農村體育經濟帶來了活力[1]。所以,大力發展農村體育產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綏化市位于黑龍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蘭河流域,轄1區,3市,6縣,6個辦事處、160個農村鄉鎮,1331個行政村。截止到2007年末統計,全市總人口57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0.4萬人,占26.1%;農業人口425.5萬人,占73.9%。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1.8%,達到68萬人。可見,綏化市不僅是一個農業大市,而且眾多的農村人口為進一步發展農村體育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為綏化市發展農村體育產業的提供了重要的市場和人口要素。所以,本文主要從農村發展的角度出發,側重研究綏化市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布局與農民增收相互推動,使體育產業在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上發揮巨大的作用,實現農民增收與體育產業發展雙贏互利。
一、綏化市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體育產業是國內外經濟界備受關注的新興的綠色產業之一,如果把發展體育產業放在經濟建設的首要位置(特別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村體育產業),不但能夠使綏化市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2],而且能使體育產業這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經濟資源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融合,創造出更加輝煌的經濟效益以及發揮構建和諧社會的巨大潛能。
1.體育市場。目前,隨著綏化市農村經濟實力的增強,客觀評價農村體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這為進一步發展體育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是,總體上看農村體育市場的發展還是具有低水平性、不全面性、不平衡性的特征,特別是在農村體育商品市場、農村體育健身器械市場、農村體育制造業、農村體育休閑市場等方面與城鎮存在著巨大的反差,可以說大約有90%以上的農村根本不具備開發體育市場的基本條件。因此,目前農村體育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體育文化需求,體育在增強農村居民體質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方面的作用還有待加強,也導致了體育產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
2.體育場地器械。現階段綏化市農村無論是人均體育場地,還是經常參加體育活動人數以及組織化程度,與城市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導致了農民群體活動的開展嚴重滯后,即使極少數比較富裕的農村有發展體育經濟的實力,那也是小范圍的、局部的。調查發現:大約有90%以上體育場地、健身器械集中在城鎮、城鄉結合部、中小學校等,這一分布結果導致“鄉村缺乏甚至沒有體育活動場所和設施”,使綏化市73.9%以上的農村人口沒有參加體育鍛煉的地點。這樣,由于各種體育場地器械相對較少,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等原因,使農村體育發展不具備的最基本的物質性條件,也拉動不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此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水平比較低[3]。
3.體育消費。目前,綏化市的農村從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和農村體育短缺兩個方面來看,使絕大多數農村的體育消費水平普遍較低,甚至在體育商品例如運動服裝、健身娛樂器械、休閑等方面沒有消費,給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障礙。具備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比較片面,主要是經濟發達的農村在各種體育文化活動發展上有所提高,與之相對應那就是各種體育消費,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方面較好,這就使綏化市農村整體的體育消費的發展失去了平衡。另一方面,小范圍,目前體育活動的開展不是強調小范圍,這與我們國家的全民健身計劃的宗旨相違背,而是注重大范圍,全體性[4],有利于體育消費群體的擴大,增強群體購買力度。
4.人力資源。人力資源不僅是城市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農村體育發展的推動者、組織者。在農村體育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信息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村體育人才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關注,簡而言之就是要想發展農村體育事業,就必修解決好人才問題。因此,在農村發展體育產業也要必修解決好人才問題,特別是體育市場營銷人員、體育經紀人、農村體育指導員等培養、培訓的工作。但是,在綏化市農村這項工作卻停滯不前,目前95%以上的農村中體育工作者極度缺乏,導致發展體育產業缺少必備的人力因素。
5.管理機構。目前,在農村關于體育的行政機構主要集中在城鎮區域,村一級的領導機構中幾乎沒有設立體育行政機構,這不僅使體育事業的發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也使體育產業的發展缺乏制度保障。雖然經濟基礎發展較好的農村有群體活動,但是由于沒有領導組織機構使其具有盲目性、自發性、隨意性,不能夠體現真正意義上的群眾體育活動。
二、構建農村體育產業發展新對策
1.營造農村體育產業環境。根據綏化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和完善農村體育環境必將加快農村人口體育消費進程,促進農村體育產業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指導下,通過進一步加強農村體育設施器材建設力度,營造一個和諧健身消費環境,從而推動農村人健康消費。
2.增強農村體育文化修養。通過報刊、媒體、宣傳欄、知識講座等形式,使廣大農村了解體育的內在價值和意識形態,增強體育文化修養。此外,利用農村體育信息的傳播渠道,可以改善人們的體育態度和行為,對促進人們參與體育活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5],從而使農村體育人文環境將得到了進一步優化,有利于發展農村體育產業。
3.構建多元化農村體育發展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體育發展模式,可以使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百花齊放,為體育產業的發展開辟了多種渠道。調查發現:在有體育消費的農村居民中,實物性消費較高例如運動服飾系列等;而觀賞性體育消費則比例教低,這種現象說明農村體育體育消費結構單一。那么引起此現象的原因(主觀原因、經濟基礎、傳統觀念、思想意識)以外,其中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客觀單一環境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就要求農村體育發展必須建立多元化發展模式。通過研究認為有三種:民族體育和現代體育的組合模式;鄉鎮特色體育模式;村村健康體育模式。這些農村體育模式,不僅發展了農村體育;而且也帶動了農村體育經濟[6]。
4.加快農村體育產業化進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因此,在現階段要充分利用市場經濟規律和法則,積極拓展農村體育市場,擴大體育內需。廣大農村有很多傳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從而形成一種以娛樂和休閑為特色的健身項目,并逐步形成以這種體育項目為主體的體育旅游產業。
5.實現農村體育資源共享。現階段綏化市應該積極參與以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為重點的農村全民健身運動[7],在鄉鎮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努力繁榮以農村學校為基地,鄉鎮為中心,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為固定的基層體育團體,在校學生、回鄉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外出打工返鄉青年和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為主體,群眾集資捐資為主要經費來源的農村體育健身工程,達到學校、企業與鄉村的和諧,最大限度的進行農村體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共享。
6.強化體育產業發展專門性人才培養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下,特別是在解決三農問題的努力下,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綏化市人民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在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基礎上,健康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發展體育產業必須解決好專門性人才培養工作,這樣能夠為農村提供源源不斷地人力資源,使農村具備與城市一樣的體育專門性人才,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各種各樣的人才保障。
7.加強政府政策的扶持與保障。綏化市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體育事業的投入,政府的意識見諸行動。各級政府部門要在農村體育健身場所設施大量擴建,并要求健全和完善以縣鄉、鎮、村領導掛帥的體育機構和相關體育部門,要求各縣建立社會體育指導中心、農村設立各種建身俱樂部、體育彩票投注站、鄉鎮建起體育指導站。另外,政府還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形成全民健身的社會輿論,并鼓勵經濟發達縣市和經濟強勁的鄉鎮先行一步,鼓勵集體和個人發展體育產業,形成農村體育產業和消費發展新格局。
小結
綏化市應積極努力對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潛在優勢的進行理性分析,不斷提高農民進入體育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實現農村體育城鎮化、農業體育現代化,使體育產業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