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現代社會,金融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橋梁。2020年,我國經濟受肺炎疫情影響嚴重,普惠金融在促進復工復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支持經濟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目前,關于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準扶貧、農村居民消費以及城鄉差距上,對實體經濟的研究較少。從實體經濟角度出發,探索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關鍵詞:普惠金融;實體經濟;金融支持
1相關概念
金融分為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傳統金融,主要服務對象是有還款能力的大型企業。第二個階段是普惠金融階段,該階段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注重金融的社會性,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社會的金融體系。第三個階段是數字普惠金融階段。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普惠金融開始與數字技術結合,減少了金融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壁壘,使金融政策能更好地惠及社會群體。普惠金融興起于2005年,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在放寬中小微企業貸款限制、填補銀行融資空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動中小微企業升級、銀行轉型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是指與計算機密切相關的科學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數據分析、信息處理等。數字普惠金融依托互聯網,將普惠金融與數字技術結合,提高金融機構的工作效率、透明度以及數據處理能力,降低服務成本[1]。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對維持人民生產生活具有關鍵作用。實體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問題。相對于實體經濟來說,普惠金融是一個門檻低、惠民的資金補充池,因此要重視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作用。
2普惠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2.1現狀
由于我國普惠金融逐步下沉,特別是數字普惠金融的出現,實體經濟能較快獲得所需資金,普惠金融保持快速增長。受肺炎疫情影響,國家大力推動與支持普惠金融的發展,其增速較快。隨著金融監管趨嚴,普惠金融增速有所放緩。2019年各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分別為99693億元、106960億元、113081億元、116671億元。2020年一、二季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分別為125542億元、137300億元;一季度同比增長25.9%、環比增長7.6%,二季度同比增長28.4%、環比增長9.4%。現階段,主要從以下方面研究普惠金融的發展狀況。一是物理網點。物理網點的便捷性對普惠金融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物理網點增加使企業和個人辦理業務越來越方便,在提高人們辦理業務積極性的同時,能拉近人們與金融服務的距離,有利于業務順利開展。二是數字技術。偏遠、貧困地區因為網點收益和使用效率低而產生了成本高的問題。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擴大了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初步解決了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促進了農村實體經濟快速發展,有利于農村經濟長遠發展。普惠金融實施后,銀行物理網點的增長呈現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2017年末,銀行網點共計22.87萬個,新增網點800多個,但從2018年開始,各銀行網點開始逐步減少。2018年四大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共減少了426個物理網點,其中中國農業銀行減少的網點最多,共計336個。
2.2科技
依托互聯網平臺,與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結合,構建企業的征信體系,使銀行更好地了解企業狀況,制定差異化的放貸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目前,普惠金融主要與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相結合。“互聯網+”的出現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滿足了中小企業、貧困地區以及中低收入階層多樣化的融資需求,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網點不足、服務成本高的問題,讓金融實現普及性和普惠性成為可能。利用云計算與大數據能快速收集和整理貸款人信息,辨別信息的真實性、識別潛在的風險、分析貸款效率的可行性。相較于傳統的人工計算,云計算大幅度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能最大限度讓金融惠及全體人民。目前,普惠金融最普遍的模式是基于計算機網絡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傳統商業銀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以阿里、騰訊、京東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這些企業具有科技優勢,故傳統銀行要想推動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必須與科技緊密結合。2019年,中國建設銀行除了依托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相結合的新型供應鏈外,還致力于搭建“銀行+電商”平臺,形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合力,更多關注“長尾客戶”,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在農村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3政策
政府致力于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頒布了多項有關普惠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2005年,普惠金融這一概念首先在聯合國使用,主要用于宣傳小額貸款。隨后,我國小額信貸聯盟首次引進了在這一概念。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在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正式使用這一概念。同年,中國銀監會《關于高速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主要目的是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自此,我國進入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初級階段。2016年,國務院第一次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該規劃以互聯網熱潮為背景,為未來幾年普惠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即依托互聯網、逐步數字化。2018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對普惠金融實施定向降準的通知》出臺,降準對象從中小銀行覆蓋到大多數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業務,擴大了普惠金融對銀行的覆蓋范圍。其主要內容是當普惠金融貸款覆蓋到一定程度時,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例如上年普惠金融貸款增量占比達1.5%,存款準備金率在央行公布的基準檔上下調0.5%,這極大調動了銀行推動普惠金融的積極性,總體上降低了銀行實施普惠金融的成本。2020年4月,財政部陸續出臺各項政策,延長普惠金融稅收優惠政策的期限,將于2019年12月31日執行到期的稅收優惠政策延長至2023年12月31日。同年6月,為了更好地實施中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中國人民銀行了《關于進一步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該文件的進一步激發了企業活力。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多次強調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充分說明了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央行多次使用了再貼現與再貸款工具,提高資金的流動性,促進小微企業融資。
3普惠金融在助力實體經濟中遇到的問題
盡管普惠金融在緩解中小企業資金緊張、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普惠金融本身也存在問題。普惠金融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不僅是一種經濟運行趨勢,也是一項經濟扶持政策,故普惠金融服務成本明顯高于傳統金融,其承擔的風險性也較大。由于互聯網的發展,普惠金融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本身具有無法對沖的系統性風險和操作風險。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存在問題。大部分服務對象沒有納入中央銀行征信體系中,金融機構往往會對其授信水平進行限制,在審核時會花費大量機會成本。
4解決對策
現階段,普惠金融逐漸與互聯網、大數據相結合,提高了貸款審批效率,減少了審批流程,在脫貧攻堅、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目前,普惠金融的發展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服務對象金融知識不足、未建檔立卡就進入人民銀行的征信體系中、計算機技術本身具有系統性風險和操作風險等。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對策。
4.1加強普惠金融政策的落實
實施普惠金融的目的是為沒有達到傳統金融借貸門檻的群體服務。當前這類群體廣泛存在于金融機構少、經濟不發達、網絡和交通基礎設施不健全的農村及偏遠地區。政府陸續出臺了多項有利于普惠金融發展的政策,例如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減免稅費等。在此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落實普惠金融政策對于提高普惠金融覆蓋率和普及率十分必要。
4.2加強全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當今社會是一個誠信社會,信用對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因此完善衡量社會信用的征信體系十分必要。當前,并非所有人都處于征信體系中,給普惠金融的實施造成了不便。金融機構在審核貸款時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成本,花費大量人力和物力。應該加強征信體系建設,將所有人納入征信體系當中。
4.3加強社會信貸環境建設
加強信貸環境建設,不僅要規范小額貸款公司、P2P平臺,還應該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例如應用5G網絡、暢通普惠金融貸款渠道等。在信貸環境建設過程中,監督工作十分重要。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加強信息披露、提升信息透明度;政府監督部門應該落實監督責任,提升政府在全社會建設信貸環境中的積極作用;加強社會群體的監督,著力提升全社會的金融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剛貞,劉婷婷.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村居民消費的異質性影響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5):74-83.
作者:劉紅雅 李夢婧 肖丹桂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