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經濟發展及對策研究(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第一篇:農村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
摘要:
村級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其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很多,有效改善了農村地區經濟環境,保障了農民的穩定收入,有助于實現國家發展的小康目標,完善新農村的建設。近年來我國“三農”問題愈加凸顯,各層政府十分注重“三農”問題的解決,開始將眼光放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上,就經濟的整體發展來看,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集體經濟來拓展。當前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農村地區組織正常運作和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有助于促進農村農民收入的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仍然存在很多“空殼村”的狀況,經濟發展情況十分不平衡,有很多發展阻礙急需解決。文章主要對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漁業特色村進行了調查分析,分析當地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找出當地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措施,具有一定的實踐參考價值。
關鍵詞: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的過程,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十分艱難,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其他地區的農村一樣,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市場經濟的勢頭不斷加劇,當地村級經濟的發展被忽視,甚至出現擠壓的情況,發展舉步維艱。在農村稅改革之后,當地農村開始出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受阻的狀況,當地經濟發展呈現停滯甚至經濟衰退的情況,經濟出現嚴重虧損,導致當地資產嚴重流失,“空殼村”的情況不斷加劇,因此在農村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局勢下,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轉受阻,對當地基層政權的鞏固造成威脅。現就村級集體經濟現狀及如何發展壯大問題,對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以及所屬部分漁業特色村進行研究分析如下:
一、概念界定
村級集體經濟同時被稱為村級集體的所有制經濟,其中包含農業和農村地區不同類型的經濟模式,還包含不同類型的合作社經濟,是農村地區部分勞動者在一定范圍內占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一種經濟共有模式。村級集體經濟能夠將各個農業企業或者經濟單位的生產資料和資產劃分給組織的成員,集體劃分,通過集體組織來分配使用生產資料和資產,同時集體組織的成員可以按照勞動所得的主次對生產要素進行分配,按照該原則對集體的經濟利益進行分配。分析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類型可知,其主要的類型主要包含三種,第一種形式是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形式,其中包含承包制和租賃制,該種模式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模式作為基礎,將土地和主要的生產資料歸于集體所有的一種農村雙層經營的體制,農村大多數的地區都開始實行了農村雙層經營的體制。第二種類型是合作經濟的一種集體經濟組織形式。第三種類型是股份合作形式的公司模式。
二、鄉鎮村基本情況
2015年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共有行政村27個,漁業總人口50971人,漁業專業從業人員14564人,漁民人均純收入達16619元,超出全市2015年度漁民人均純收入33%以上;漁業總產量260673噸,其中捕撈產量154317噸,養殖產量106356噸;擁有各類漁船2060艘,183952馬力。漁業總產值701179萬元,其中漁業捕撈產值176638萬元,漁業養殖產值22876萬元,漁業加工業產值226603萬元,水產流通業產值275062萬元。
三、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2015年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458萬元。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村級經營性收入953萬元,占38.8%;管理服務費收入147萬元,占6%;村居辦企業和三產服務業上繳承包款收入406萬元,占16.5%;上級拔入補助性收入143萬元,占5.8%;財產租憑收入296萬元,占12%;其他收入513萬元,占20.9%。其中,在100萬元以上的村居5個,占18.5%;在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村居2個,占7.4%;在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村居10個,占37%;在10萬元以下的村居10個,占37%。
四、村發展集體經濟的基本做法
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發展村集體經濟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集體經濟比較富裕的村針對集體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的村來看,他們的做法是:這些村經濟發展條件本身比較優越,能夠充分利用自有漁港、冷庫、制冰廠、船廠、網廠以及三產服務業為重點的漁具修理加工企業等資源,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特別是近幾年隨著臨港產業的快速發展,大項目紛紛落地,給這些村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支持,村級集體經濟逐年壯大,漁民收入穩步增加,村民福利待遇和養老金逐年提高。
(二)集體經濟比較穩定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一般,但是經濟發展整體波動很小,經濟相對穩定的村,他們的做法是:在現有的基礎上保持村級集體經濟穩定和漁業生產的發展,雖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條件有限、空間范圍小,區域環境和自然條件優勢不明顯,但仍然有碼頭、超市、水產批發市場、蝦池等,捕撈漁船較多且比較集中。這些村依靠生產單位上繳的管理服務費、租賃費、承包費等收入來維持村級日常開支,每年基本持平略有盈余。
(三)集體經濟比較貧困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相對貧瘠的村,自20世紀末實行村集體企業改制,船廠、冷庫、漁船等集體資產逐漸賣給個人,集體經濟逐漸萎縮并陷于停滯狀態,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下降,目前基本上靠村干部上級一點轉移支付以及向捕撈大戶收取一點管理費來維持村級日常開支。個別村全年集體經濟總收入不足5萬元,支付村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員報酬都有一定困難。
五、發展村集體經濟面臨困難
近年來,沿海A市B區C鎮和D鎮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體上在逐年提高。比如,2014年村級集體經濟總收人為2275萬元,2015年達到2458萬元,增加8%。但是村與村之間的收入不平衡,差距越來越大。強村集體收入幾百萬,弱村集體收入不過數萬,難以保障正常支出,甚至還有村依靠借貸維持運轉,發展的極端不均衡,影響了總體水平的提高。
(一)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乏積極性在目前土地、漁船、蝦池等生產資料都承包給個人經營的情況下,村民對村集體經營沒有信心,對上項目、爭資金不感興趣,對占用個人承包的池塘等由集體來搞生產經營有抵觸情緒。
(二)村干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很多村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信心不足,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認知不足,由于少資金、缺少專業人才、缺經驗,特別是缺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成熟思路和有效辦法以及有擔當、有本事的帶頭人,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缺乏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專門政策我國當前的惠農政策中關于集體經濟發展的涉及很少,多數政策重點在于解決“三農”問題,注重對農民耕種的補助和鼓勵,忽視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前的支農惠農政策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針對性和適用性不是很強,現代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宏觀性較強,在發展經濟論壇村集體經濟方面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
(四)偏遠地區發展條件和環境差對一些邊遠偏僻村來說,現實存在人口外遷、土地少加上人口分散,既無村辦企業、又無三產服務業,家底薄、條件差、發展后勁不足,發展村級經濟確實有一定困難。
(五)村級資金缺口較大,不利于村級經濟發展隨著新農村的建設,村級新開支項目大量增加,村級資金缺口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級經濟的發展。比如:修路、綠化、通水、改電等公益項目及干部各類保險等;雖然絕大部分資金開支有上級補助但還是遠遠不足。
六、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和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許多相關政策相繼出臺,農業和農村工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因此需要加強農村地區發展集體經濟工作的重要性認知,將其作為重要發展事項,并采取實際行動促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村級收入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切實用好經濟政策方面注入的村級資金。如“土地征用補償金、上級補助資金、轉移支付資金”等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二)進一步管好用活現有集體資產,對村級集體資產實行產權型管理模式當地有關部門和組織需要進一步管好用活現有集體資產,對村級集體資產實行產權型管理模式,可以通過村集體經營、出租經營、承包經營等模式,使集體資產做到保值增值,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與村民的利益是息息相關的,說到底集體資產管理好與壞是關系到全體村民合法權益向題,如果不妥然管理好這些資產,農村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就要受到一定影響。
(三)切實摸清各村現有經濟家底,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路子村干部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切實摸清各村現有經濟家底,提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路子。目前有部分村干部對村級經濟家底有多少具體也不十分清楚,為了澄清家底有利于經濟決策和發展經濟。建議村干部對本村范圍內經濟家底進行一次實地盤查,切實理清權屬關系,使集體資產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率。
(四)加強轉移支付力度,保障村級組織運轉需求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補貼的形式基礎上,需要對農民收入增加的情況進行考慮,分析村干部工資水平低、物價的整體變化導致村級辦公經費增加的情況,還需要考慮到部分必要支出的公共服務經費等影響因素,避免出現村級組織受到以上因素影響出現運轉成本增加的狀況。因此當地政府需要通過加強轉移支付力度的措施來保障村級組織運轉需求。
(五)利用各項扶持措施,強化村級組織自我發展能力當地的上級政府可以利用政策扶持、資金補貼、項目支撐等方式來鼓勵并支持村級組織根據自身發展的優勢來創建新型的增收渠道,強化村組織的整體發展能力,提升村級組織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自我保障能力。上級政府還可以通過部門聯村、以富幫窮、以強帶弱等形式,來促進當地的項目引進、資金引入和技術幫扶,鼓勵當地的村級組織創辦經濟實體,利用優質的服務增加村級集體收入,在根本上提升整個村級集體經濟的運轉能力和財力水平,最終實現的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六)著眼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當地政府在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著眼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可著眼當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好機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融合當地文化傳統,設立適應不同消費層次、不同類型的休閑服務項目,滿足游客多層次需求,帶動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
七、結束語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好壞和村領導的發展意識與管理能力有關,利用培訓的形式對人員進行改革、選拔和任用,利用激勵制度來強化村級干部隊伍,提升集體經濟發展和集體管理的能力,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平臺,保障集體經濟的發展效益。注重經營管理制度建設的同時,需要采取對口支持、強弱合作和集體經濟多種模式發展等形式來鼓勵當地專業協會合作起來,支持集體經濟的發展,使其發展朝向資源利用、資產運營和物業服務的方向前進,政府需要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擔當主導作用,但是不可以包辦,需要在發展規劃、項目落實和資金扶持等方面加強措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助于保障農村基層組織的正常運行,有助于建設農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發展農村地區的經濟保持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志權.上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J].科學發展,2013,03:112-117
[2]黃寒梅.當前農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以印江自治縣纏溪鎮為例[N].中共銅仁市委黨校學報,2013,03:39-42
[3]王品旺.淺談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難點與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3,18:13-14
[4]余青華.山東省東營市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3,22:14-15
[5]艾孜買提•沙吾爾.尉犁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3
[6]伊全勝.發展完善我國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
[7]嚴明新.溧水縣東屏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09:381-382+386
[8]皮坤乾.貴州民族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對策探析——以銅仁市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11:166-169
作者:劉曉生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第二篇:農村經濟與教育協調發展探析
摘要:
簡述了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關系,討論了農村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
農村教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
1農村教育與經濟發展現狀
農村教育事業能否健康發展,關乎社會的發展與穩定,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為廣大群眾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極為關注的“上學難、上好學更難”的問題,不僅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農村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下,農村教育獲得了長足的進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政府政策與農村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農村教育面臨嚴峻考驗和嚴重困難。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不僅阻礙教育的普及與提高,也對農村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近年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經濟社會得到了長足進步,城鄉教育一體化趨勢逐漸形成,但城鄉經濟和教育的“二元”結構依然明顯,農村教育和經濟發展依然面臨重大挑戰。當前情況下,只有全面挖掘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潛力,促進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完美融合,形成農村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才能使農村地區更加高效地發展,進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的建設步伐。
2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關系
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要素,人的素質和能力與其在生產活動中所創造的價值成正比,而人的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關鍵在于教育的發展。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基礎仍然是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教育投資。從歷史和經驗來看,農村教育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一直互為基礎和動力,二者相互作用,對農村的整體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2.1農村教育為農村經濟發展培育高素質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技能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當代經濟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都與教育密不可分。而農村的基礎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勞動力素質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農村的職業技術教育中,不但可以培養出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新型農民,也可以通過提高人的勞動生產能力來實現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為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擴大農業產業化規模奠定堅實的基礎。
2.2農村經濟發展為教育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教育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主要受政府財政投入的影響,而政府的財政收入受經濟發展影響。尤其是以縣級財政為主的農村教育,其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及速度更是有直接的關系。之前所形成的城鄉“二元”教育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而近年來,政府對教育越來越重視,農村教育軟硬件設施有所改善,城鄉教育一體化得到有效發展,這些變化都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城鄉一體化效果有著密切的關系。
3農村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途徑
3.1加大農村教育投資,實現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的直接互動
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教育發展,加大農村教育財政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金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拓寬農村教育投資渠道,鼓勵農民提高子女教育投資,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提高農村教育發展的質量和速度。農村教育發展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教育投資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投資,農村教育投資的增長又必將刺激農村教育經濟的發展,從而帶動農村經濟整體增長。另外,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為農村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農民提高教育投資提供了可能,從而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直接互動。
3.2推進城鄉一體化,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良性互動
農村教育和農村經濟都要強化主動意識,融入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去。一方面,農村教育要利用城鄉教育一體化趨勢的契機,借助教育投入的增加、優質資源的共享、友好學校的幫扶等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發揮特色與優勢,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地區要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和特色經濟,利用城鎮化帶來的更加完善的經濟發展空間和載體,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提高農村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從而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良性互動。
3.3加速農村教育轉型,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協調互動
農村教育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加速教育理念和教育結構的轉型。一方面,農村教育在鞏固基礎教育的同時要加強離農教育、技能教育和職業教育,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有效地向城鎮轉移,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教育要大力發展基于“三農”本身的農村教育體系,加強農業技術教育和農業科技創新,培養一大批“依靠農村、為了農村、扎根農村”的有知識、有能力、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推動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實現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的協調互動。
作者:孫雪 解紅暉 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第三篇: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及對策
摘要:
在當前新時期下,我國農業經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也在不斷增多。然而,管理方面的缺陷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陷入瓶頸,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水平與管理效率成為搞好農業經濟建設的關鍵。本文對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幾點應對措施,以期能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
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對策
1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發展現狀分析
第一,缺乏科學完善的經濟管理體制。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然而在這個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與基本經濟體制之間尚沒有協調發展。
第二,農業經濟管理不受重視。很多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了解不夠,沒有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對農業經濟管理比較輕視,日常工作中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深入學習黨和國家頒布的與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有關的文件、政策。同時,很多經濟管理人員割裂了農業管理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脫離實際。
第三,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與素質較低。農業經濟管理是一門藝術,需要管理人員具備良好的工作能力與職業素養。而在現實情況中,很多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知識結構單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執行力較弱。作為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參與者,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與素養不高無疑會給管理工作帶來很多的難題。
第四,經濟管理信息化不足。在當今新時期,信息化是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并且已經逐步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農業經濟管理當中,則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等均能夠獲益,大量的即時信息能夠達到用戶手中,發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作用。
2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
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這項舉措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發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農村小康社會。因此,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采取優化措施,從而對當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進與完善。可行的對策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健全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提。在當前新時期,我國應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將提高農業產品質量作為發展目標,而不是單純追求農業數量的增長。同時,引導低碳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態效益評價體系,從而使我國的農業經濟從傳統農業發展為現代化農業。
第二,促進管理理念的轉變。新時期下,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應當采用現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員應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嚴格控制農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并對農產品的深加工、創新與創新予以足夠的重視,從而使農產品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又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農產品可持續發展。
第三,加強經濟管理隊伍建設。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才能夠保證管理工作質量。一方面,我們應組織農業經濟管理人員參加培訓活動,提高其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改善其知識結構,從而為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儲備大量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評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責任心、政治素質,評出其中表現優異的工作人員,并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遷機會。
第四,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其一,向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以及人民群眾宣傳信息化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作用,從而強化信息化管理意識。其二,加大資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購置計算機等現代化設施、架設網絡系統等。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信息化技術大范圍應用。其三,對農業信息服務體系予以規范,及時將市場動態反映給農民,從而防止出現產品生產過剩等問題,幫助農民增收。
3結束語
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理念與實踐等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逐漸累積下來,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面對這種落后的局面,我國應實施正確的應對措施,從管理體制、管理理念、管理團隊、管理方法等幾個方面予以改進,從而促使我國農業經濟在新時期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麗莉.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現狀和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2).
[2]孫成英.新時期農業經濟管理的現狀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5(14).
[3]宋遼平.新時期經濟管理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6(04).
作者:劉會宗 單位:天津市寶坻區牛道口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