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環境與區域旅游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與指標設定
1.1指標設定式中,f(t)、g(e)分別表示旅游經濟效益指數和生態環境效益指數,用來衡量區域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發展水平;ai、bj分別表示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參照鐘霞等[25]研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獲得;t''''i、e''''j為描述經濟旅游和生態環境特征的指標值,因本文選取的評價指標有正有逆。為消除各指標量綱、數量級及正逆取向不同對結果的影響,t''''i的值通過對各原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計算公式為。式中,maxti和minti分別是系統穩定臨界點序參量的上、下限值,即對應某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應的e''''j的值也按此方法計算。
1.2耦合度模型耦合是復雜系統通過系統內各子系統或要素相互作用與影響,促進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并且決定著系統相變的特征與規律[26]。區域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可耦合成區域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復合系統,耦合度是用來度量子系統的相對離差系數,式中,C表示復合系統的耦合度,C∈[0,1],C值越小,表明系統間相互關聯程度越低,協調性越差;C值越大,表明系統間關聯度越強,協調性越好。k為調節系數(k≥2),本研究對象涉及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故取k=2。
1.3耦合協調度模型一般情況下耦合度難以反映復合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為了客觀評判復合系統整體協調水平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參照廖重斌等[27]的研究,耦合協調度計算公式。式中,T表示復合系統的綜合效益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因發展旅游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對區域而言同等重要,故這里α、β均取值0.5。D表示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0,1),D值越大,表明復合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越好。
2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2.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數據來源區域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是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影響兩者協調發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典型性、可獲取性和一致性等原則,遴選相關指標構建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其中反映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狀況選取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等10項評價指標;反映區域生態環境發展狀況選取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等10項評價指標。表1、2中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2001—201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28],個別缺失數據通過2000—2012年安徽省及16個地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補充。
2.2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我們將表1、2的原始評價數據采用式(1)、(2)進行標準化處理,為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對評價指標權重的影響,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一般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計方差貢獻率≥85%的取值原則,分別提取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主成分。旅游經濟系統經主成分分析得到兩個主成分,那么每個指標的因子載荷為這兩個主成分的因子載荷之和;生態環境系統得到三個主成分,每個指標的因子載荷為三個主成分的因子載荷之和,因此只需求出旅游經濟系統的主成分A1、A2,生態環境系統的主成分B1、B2、B3。根據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表4),計算出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根據式(1)、(2)計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效益指數f(t)、生態環境效益指數g(e),根據式(4)—(6)計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C和耦合協調度D(表6),根據表6作出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指標動態演化曲線。
2.3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析從表6和圖1可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效益一直呈增長態勢(2003年出現小幅下降主要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由2000年的0.1182提高到了2012年的0.8921,并在2011年首次出現旅游經濟效益大于生態環境效益,2012年達到0.8921,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以來安徽省更加重視旅游發展,通過采取擴大有效投入、調整產品結構、強化宣傳營銷、提升服務質量等手段,使得旅游形象進一步提升,旅游效益進一步凸顯。生態環境方面,2000—2012年安徽省生態環境效益雖然呈整體上升的趨勢,但是增幅相對平緩。由2000年的0.2505上升到2012年的0.6847,表明生態環境效益總體趨好,但是存在著一定的波動。如2001年、2005年、2010、2012年出現明顯波谷,且2011年開始生態環境效益小于旅游經濟效益,說明生態環境的壓力逐漸加大,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化加速,導致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了系統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進一步提高??傮w來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均呈增長態勢,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且一直處在較高位運行,特別是2002年、2005年、2009—2012年耦合度接近于1,表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聯程度強、協調發展好。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表明系統相互影響帶動程度增強,參照石惠春等[29]研究中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2000年屬中度失調衰退類旅游經濟損益型,2001—2006年屬勉強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損益型,2007—2010年屬中度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2011—2012年進入良好協調發展類生態環境滯后型。目前基本實現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好協調發展,但是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不容忽視。
3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安徽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狀況的分析評價,得出如下結論:①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均呈整體上升趨勢,表明旅游經濟發展保持在同期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且旅游經濟效益增速超過生態環境效益,目前已進入旅游經濟適度超前期(即f(t)>g(e)),安徽作為旅游大省,要充分發揮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把旅游業真正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②2000—2012年安徽省生態環境效益呈整體上升趨勢,但增速逐漸變緩,表明生態環境效益總體趨于好轉,但面臨的壓力增大,甚至成為制約系統耦合協調度進一步提高的瓶頸,充分表明安徽省在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對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與技術改造。③從耦合協調度的時序變化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經歷了中度失調衰退類旅游經濟損益型—勉強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中度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良好協調發展類生態環境滯后型的演化軌跡,系統相互影響帶動程度增強,但仍有可能退化到以前的耦合階段,如何實現兩者更高層次的協調發展是今后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谏鲜鼋Y論,對促進安徽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出以下建議:①完善旅游發展機制,優化總體政策環境。科學合理的旅游及環境政策是實現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前提,要想旅游產業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就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和宏觀調控職能,通過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來突顯政府在營造旅游發展軟環境中的作用。②加強景區環境監督,實行綠色生態管理。生態環境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地方政府和旅游經營者要通過引進生態綠色管理的技術方法,科學估算景區的發展規模和環境容量,綜合考慮資源的稀缺性、環境的可再生性和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因素,對旅游開發、旅游經營行為實行綠色管理,不斷提高旅游經營者、當地居民和游客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道德情操,塑造出人文生態的旅游環境。③發展生態休閑旅游,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生態休閑旅游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為目標,被認為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安徽省要結合自身的旅游資源特征,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設計生態休閑旅游產品,建設生態休閑旅游項目,形成景區依托型、產業依托型、環境依托型等多種生態休閑旅游發展模式,促進自然、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旅游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作者:程曉麗田曉四單位:池州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