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港市鋼鐵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鋼鐵產業是支撐張家港市工業經濟的傳統優勢產業,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形式的大環境下,傳統產業結構偏重、產業效益不高、資源環境限制、發展規劃不明晰、創新優勢不足等問題將影響整市的經濟運行環境與發展后勁。本文就張家港市鋼鐵產業在轉型升級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為張家港優勢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鋼鐵產業;可持續發展;轉型升級
一、引言
我國工業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增速換擋、刺激政策消化的新常態環境中,我國2017年的鋼鐵行業產能可達23.61億噸,其中過剩7億噸,這種危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實現鋼鐵市場的動態平衡[1]。雖然鋼鐵原材料價格指數也在逐年下降,可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銷售壓力、同質化競爭激烈等本質問題。江蘇省在高爐生鐵規模上是第一梯隊,高爐年產能超過7000萬噸,市場回暖不穩定,大量庫存占用企業大量資金,企業轉型升級謀求新出路迫在眉睫。位于張家港市的江蘇省鋼鐵企業代表江蘇沙鋼股份有限公司在面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時,緊密圍繞“質量、效率、效益”中心,按照“創新、轉型、提升”戰略要求,加快內部挖潛,為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引領全省制造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升級上作出優秀表率。
二、張家港市鋼鐵產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盡管2016年江蘇省鋼鐵去產能390萬噸的目標提前完成,在面臨嚴峻的去產能壓力下,張家港沙鋼集團2016年完成煉鐵3020萬噸、煉鋼3325萬噸、軋材325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983億元、利稅79.5億元,在鋼材需求增長乏力、行業步入微利時代下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但高端板材的提檔升級緩慢,高附加值的精密冷軋板、高強度結構鋼、精品線材等特色的精品鋼材產業發展滯后,高端目標客戶開發能力不足,優品率、噸鋼利潤、人均產鋼量等核心指標難達國際先進水平,銷研一體化協同運作機制仍存在較大阻力。而中小型鋼鐵企業發展障礙更為明顯,受資金、技術、人才等因素制約,只能進行低水平重復建設,企業合作、能耗控制、產業鏈延伸能力不足,產業深度轉化后勁不足,就必然形成低附加值產品過剩,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不足甚至空白的結構性過剩的現象[2]。
(二)環保壓力增大,優質鋼鐵資源短缺。工業和信息化部2015年修訂并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修訂)》和《鋼鐵行業規范企業管理辦法》對鋼鐵行業提出了新要求。鋼鐵行業產品供給彈性差,無法通過減產的方式來節能減排,只有通過加大清潔生產、二次能源利用、綠色發展的投入來節能減排,在企業環保能力建設加強,促進產業結構與技術轉型升級時也極大地增加了企業生存與經營的壓力。張家港市鋼鐵產業原材料資源匱乏,大宗資源供應受制于人,90%以上的礦石、廢鋼以及100%的煤炭靠進口以及外省采購,只有大型類似沙鋼集團的鋼鐵企業擁有自主的海外鐵礦石基地,能實現大比重的資源自給,原材料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小,多數企業的原輔材料對外依存度較高,在成本控制上很難自主調控。
(三)技術研發、服務方式等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鋼鐵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限制了其發展模式只能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傳統粗放型模式。江蘇省科技機構數量眾多,但立足于鋼鐵企業的科技人員明顯不足,江蘇省鋼鐵企業科技人員均值在全國6個鋼鐵產業大省中排名靠后,這說明江蘇省鋼鐵企業科技創新基礎薄弱,后勁不足。張家港市在激發本市鋼鐵企業轉型升級動力上需下足決心,政府與企業要進一步注重高端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好當地高校與十幾個科研院所資源,培育出優質產品品牌。此外,鋼鐵企業傳統的服務方式也要提檔升級,實施智能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重點瞄準制造業+互聯網融合發展,著力推進錦豐老鎮區、二干河西側老工業集中區企業的搬遷,淘汰產能落后企業,優化節約出土地資源,引進投資強度大與稅收貢獻高的項目,打造轉型升級樣板區。
(四)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目前,張家港鋼鐵企業主打產品大都是線材、棒材,沙鋼集團的產品與永鋼集團的建筑鋼材品種較為相似,且這兩個重點企業的年產能占整個張家港鋼鐵行業的50%左右,由于建筑鋼材要求不高,技術要求較簡單,國內從事此類鋼材生產的企業較多,為占領市場,會存在低成本的惡意競爭問題,鋼鐵產業延伸產品深加工程度比較低,產品結構也比較單一,很難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
三、結語
張家港市鋼鐵產業在面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增速換擋、刺激政策消化疊加新形勢下產生的產業結構不科學、資源配置不合理、環保及去產能壓力大、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同質產品競爭等問題沖擊下要積極行動,主動出擊,學習沙鋼集團的轉型升級主導的“質量、效率、效益”中心與“創新、轉型、提升”舉措,利用好當地三大鋼鐵產業巨頭各自的優勢,形成聯動效應,加強與本市研究院平臺和高校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研發高端產品,延伸產業鏈,注重科技支撐體系的構建,同時積極發展非鋼產業,豐富下游產業,增強產業競爭力,突破發展。
作者:范繼;路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