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村經濟目前已成為農村基本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發展出了多種實現形式。但是,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仍然不樂觀,存在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適當的解決方案,以期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農村土地資源;基層黨組織建設
引言
農村集體經濟是指農村社區全體成員共享主要生產資料,共同勞動享受勞動成果的經濟組織形式。在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實行基于家庭承包經營和統一經營相組合的雙層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目前已成為農村基本經濟的組成部分,發展出了多種實現形式。但是,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情況仍然不容樂觀,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體制混亂、缺乏高質量的管理人才、思想觀念陳舊落后等。因此,如何發展有效的農村集體經濟已成為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1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現狀分析
通過對保定市的農村進行實地調研發現,如圖1,保定市一半以上的村莊沒有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而擁有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村莊僅占保定市全部村莊的33%,并且這些村莊的集體收入的主要來源十分單一。目前,農村集體經濟正在實行家庭分散與集體統一經營管理相結合的雙層操作體系。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農村集體經濟中能夠用來進行統一經營的資源大多集中在一些利用價值相對較低的荒地上,而目前對這些資源的利用仍停留在直接發包租賃上,沒有進行有效的投資與開發,因此農村集體經濟很難取得較高的收益。隨著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中的年輕人大多選擇進城務工,農村中存在大量的閑置房屋。對這些閑置房屋不能做到充分利用,只有小部分村莊將閑置房屋組織起來進行租賃,獲得部分集體收入。此外,村集體企業收入在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所占比重最低,只有一少部分的村集體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由于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方法、缺乏開放的發展理念等,難以適應市場的競爭規律,從而經營狀況每況愈下,不能真正發揮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2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優秀的領導人才
保定市農村基本情況的實地調研顯示,保定市農村基層領導人員多為5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較差,公共事業建設不完善,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大部分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甚至在城市安家。還有部分年輕人在接受過高等教育后不愿返回農村。這些現象導致留在農村的居民大多數為年紀較大、缺乏勞動能力、文化水平較低的中老年人。農村中缺乏年輕、有活力、教育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的組織領導人才。由于農村受其地理位置、思想觀念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許多擁有先進管理技術和經驗、思想開放、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不愿遠離城市到農村發展。因此,許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得不到專業的管理。許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者,無法依據市場競爭規律而做出正確的管理決策,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2.2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創新性
人們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思想認識存在偏差。目前,保定市的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暴露出許多問題,諸如產權不清晰、效率低、管理不善等。同時,人們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的探索缺乏創新。目前,保定市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村集體資源的租賃和發包,對于村集體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仍停留在表層,不能深入發掘和利用資源,不能將集體資源與互聯網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的價值。此外,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時思路比較狹窄,在利用資源的同時缺乏對新路徑的探究。
2.3集體經濟組織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通過對保定市農村基本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在保定市的村集體中,只有16.07%的農村擁有家庭農場,42.04%的村集體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然而,這些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狀況均不慎樂觀,在增加農村集體收入、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2.3.1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目前,保定市的很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都是由村干部牽頭建立的,村干部擔任主要的領導和負責人,而大多數的村民被排除在管理體系之外,致使村民對于本村的集體經濟組織的了解程度較淺,參與的積極性較低,處于被動地位,因而不利于村民積極地參與到集體經濟的發展中來,不能做到集思廣益、見仁見智地經營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人才,大多數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管理混亂、職責不清、效率低下、組織成員界定不清晰。
2.3.2沒有找到適合的發展路徑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有一定的盲目性。隨著鄉村旅游、觀光農業的興起,保定市很多鄉村都成立了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觀光、休閑、娛樂一條龍式的農業。然而,其中很多村集體在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時只看到了觀光農業帶來的積極影響,忽視了對本村現實情況的考量。許多鄉村的旅游資源并不豐富,卻仍然盲目跟風發展鄉村旅游業,導致其缺乏創新點和獨特性,難以吸引游客,在投入大量資金、人力進行建設后收益卻很少。
2.3.3缺乏相應法律政策的扶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涌現出來。然而,由于缺乏相關的法律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獨立法人地位及其產權歸屬做出明確的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以獨立法人地位參與市場競爭時得不到法律保護,阻礙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成長。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集體經濟組織因資金不足、市場信息不暢通而喪失良好的發展機會,盡管國家加大了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支持力度,但許多政策沒能落到實處,無法發揮積極作用。
2.4現有制度不能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土地和資源歸集體所有,是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大特點。當前保定市農村的土地一半以上由全村統一分配,基本不存在土地閑置不種的情況。但是,在實地調研中發現大多數村民對于目前保定市農村集體土地的分配情況存在不滿,目前的土地分配制度存在不足之處,沒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無法滿足村民的有效需求。現階段保定市的產權制度存在缺陷,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集體資產流轉不順暢。同時,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集體經濟組織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完善,利益分配存在不公,不能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村民,沒能切實保障全體農民的利益。
3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完善的后果分析
3.1基礎設施及公事業建設薄弱
農村集體經濟是建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改善村民福利的重要支撐。近年來,保定市大部分村集體都進行過農村集體基礎設施建設,但由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農村集體收入不足,村集體的基礎設施非常薄弱,并不能真正起到便民利民的作用。許多村集體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教育水平低下,缺乏完善的水利設施建設,沒有良好的衛生環境,垃圾處理方式仍停留在挖大坑填埋的階段,農村的垃圾處理等衛生問題還沒有妥善地解決。村干部紛紛表示鄉村垃圾處理最大的難題就是缺乏資金。因此,目前保定市農村的環境問題較為突出。由于保定市大多數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不完善,所以鄉村的基礎設施以及公共事業的建設缺乏資金。因此,僅僅依賴政府撥款和村民自己出資出力,無法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不利于建設美麗鄉村,阻礙了農業的現代化步伐。
3.2農民收入水平低
目前保定市許多農村仍然存在大量貧困人口。由于農村集體經濟不發達,村民們收入來源單一,僅依靠種植農作物維持生活,生活質量較差。微薄的收入無法滿足村民醫療、教育方面的要求。
3.3第二、三產業不發達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缺少路徑。保定市有82.89%的農村二、三產業不發達,由于土地等資源不能有效地集中起來,無法進行統一規劃經營,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缺乏路徑。
4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完善農村兩委班子
4.1.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農村領導干部整體優化升級,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優秀黨員干部到村里工作。落實村級微型核查清單制度,加大對基層微小型權力腐敗的懲處力度,嚴厲打擊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
4.1.2完善村民委員會建設目前保定市的村民委員會成員普遍收入低,工作熱情不高漲,缺乏積極性。同時,村委會存在成員整體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特點。為此,應加強村民委員會的建設。積極對本村村民委員會的成員進行定期培訓,提高其思想覺悟和工作能力。號召本村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青年加入村民委員會,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務。努力提高村委會成員的薪資待遇,積極吸引優秀人才回村進行建設。完善民主選舉制度,保證村民當家作主,選出真正代表村民利益的村委會成員。完善民主監督制度,加大對村委會的民主監督,防止其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損害村集體的利益。
4.1.3開展農村青年培訓班在保定市農村兩委班子的建設中,人才匱乏是最突出同時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在保定市開展農村青年培訓班活動,通過邀請專業人員定期對農村青年進行培訓的方式,為農村輸送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從而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的建設活力。農村青年培訓班的培訓對象范圍十分廣泛,既包括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也包括返鄉創業青年、返退伍軍人、致富能手、青年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村創業人員等。由政府牽頭,邀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例如大學教授)以及在相關領域有所成就的佼佼者來農村青年培訓班講課,為學員們提供專業的知識。培訓的內容主要依據學員的特點和現實需要確定,除了基本的農業方面的知識,也要為學員提供一些管理、金融、互聯網等方面的知識。幫助農村青年及時了解、學習國家出臺的農業農村政策,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家庭農場經營管理、農民合作社建設與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機械化應用、農村電商應用等方面的知識,提升農村青年的知識文化素養與管理能力,緊跟時代步伐,以更好地進行農村集體經濟建設。
4.2優化配置農村土地資源
土地是農業之本,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是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保定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為平原地貌,土地資源十分豐富,是發展農業的絕佳地形。然而,由于沒有找到正確的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保定市的農業發展并不突出,農村集體經濟的效益并不顯著。因此,我們需要探索一條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的途徑。對此我們可以從崗底村以及前南峪村的發展模式中得到啟發。崗底村曾經是有名的“貧困村”。八十年代,崗底村將所有的山地都分散在農戶家里。然而,三年后,山場仍然是光禿禿的。隨后,崗底村的楊雙牛帶領黨支部深入調查研究,決定采取重大措施恢復山地,實施“五統一分”的治山路徑。自1992年以來,崗底村村委會先后帶領村民,邀請專家進行規劃和計劃,邀請技術人員指導工地和山區建設,經濟、生態和社會發展模式同步建立。崗底村根據本村的現實情況,在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等人的指導下,將蘋果打造成為一個產業,建立了產品生產、服務、銷售一條龍的河北富崗食品有限公司。經過不懈的努力堅持,現在的崗底村,環境優美,村民生活富足。前南峪村曾是河北省邢臺市的貧困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前南峪村糧食產量低,村集體純收入寥寥無幾,同時還有幾萬元的債務,人均收入只有57元。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前南峪村抓住發展機遇,因地制宜走集體專業承包責任制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建立中澳新技術合作的果樹示范區。同時,前南峪村還加大了對旅游建設的投資,發展為全國百家農業生態觀光旅游示范園之一。通過對崗底村以及前南峪村發展模式的分析,我們得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之一就是將集體統一經營與農戶分散經營有機結合起來,將雙層經營體制落到實處并且用活。發展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有效路徑之一就是集體統一經營。由村干部牽頭,邀請專家等科研人員對本村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找到一種適合本村自然地理條件的農作物。將本村土地集中起來,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聘請專業的管理人才與本村村民一起對其進行統一經營管理。由村民承包集體土地,并在統一的技術指導下分散經營。同時,延長產業鏈,對生產出的農產品統一進行深加工,由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統一銷售。努力打造本村的特色產業,形成本村的專業特色,提高知名度。
4.3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
從實際出發,適當發展鄉村旅游業。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不能局限于種植業,應該開放視野,拓寬發展路徑。保定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十分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并且,保定位于京津冀的中心地帶,擁有廣闊的潛在消費市場,可以承接北京、天津等地周末節假日前來放松的游客。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比如易縣、淶水、淶源等地,積極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使其發展為一個特色產業,形成集娛樂、餐飲、觀光于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模式。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進城務工,農村中出現了大量閑置房屋。村集體可以將這些閑置房屋整合起來,將其建設為特色民宿。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中越來越多的人們向往悠然自得的鄉村生活。在農村建設特色民宿,為人們提供一個可以在周末與家人一起放松的場所。民宿除了為游客提供鄉村的住宿體驗以外,還可以為游客提供鄉村美食、農業觀光與采摘等,讓游客可以充分體驗田園生活。但是,鄉村旅游業并不是適用于所有農村,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時,要從本村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5結論
通過對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發現保定市整體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薄弱,農民收入低,生活質量差。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前提。針對目前保定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找到應對方法。首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及村民委員的建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推動本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道路。同時,開展農村青年培訓班,培養優秀的管理人才,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其次,要優化土地資源的配置方式,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借鑒集體經濟發展良好的村集體的成功經驗,并結合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村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道路。最后,要解放思想,打破陳舊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積極轉變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式,促進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合作發展,共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正確的政策指引下,堅持正確的發展道路,農村集體經濟一定可以充分發揮出其重要作用,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嫻.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34):7~8.
[2]孔祥智,高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變遷與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J].理論探索,2017(01):116~122.
[3]鄧蓉.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程中的集體經濟組織主體地位重塑[J].農村經濟,2017(03):43~48.
作者:吳帥 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