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堅持問題導向的經濟體制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江蘇改革創新亟待突破的環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效機制尚不完善。近30年來,江蘇每年引進的外資總額占全國的25%左右,成為全國引進外資最多的區域之一,外資與江蘇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的有機結合,對江蘇經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雖然江蘇經濟總量已位列全國第二,但經濟發展的質量仍有待提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制約因素:產業層次仍然偏低;“引進來”與“走出去”仍未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協調并進;資本等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程度還不高;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還不多,區域創新體系和人才支撐體系尚未完全形成;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等。針對這些問題,江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效機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有待提升。區域協調發展,體現的是公平與效率,需要行政手段與價值規律共同有效地發揮作用。江蘇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蘇北五市2012年GDP(12177.68億元)已經超過吉林全省的GDP(11937.82億元),2013年(13558.88億元)已經超過山西全省的GDP(12602.2億元),蘇北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連續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江蘇的區域協調發展,從加快蘇南的現代化示范區建設,到推動蘇中的融合發展,再到對蘇北的諸多扶持,主要反映的是政府行政化力量的推動,市場和企業的作用發揮得還不夠充分。今后,政府要在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解決市場外部性等問題的同時,在更高層次上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市場機制,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的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由于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還不夠高,導致了城鎮建設用地開發粗放低效、城鄉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為脆弱、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等問題。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加速推進,江蘇亟須破解農村產權制度、戶籍制度以及財政制度等主要體制性障礙,系統性地考慮土地、戶籍、財政等制度改革,并制訂配套性的改革方案,實現土地—財政—戶籍改革的全面突破,加快城鄉要素的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
二、以問題為導向推動江蘇若干領域改革實現率先突破
提出了“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的重要論述,闡明了改革必須有的放矢,必須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找準改革的關鍵領域和環節,實現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江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的關系,力爭在改革創新的若干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實現突破。按流域經濟組織市場資源,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流域經濟就是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促進生產要素在流域區間內自由流動,由此帶來的是流域間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幫扶機制等的不斷健全與完善。按流域經濟組織市場資源,需要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的協作配合,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市場發揮主導作用,企業發揮行為主體作用。現以淮河流域經濟發展為例加以說明。淮河流域地處我國中原腹地,溝通南北、連接東西,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走廊。然而,有史以來,淮河流域水患不斷。近年來,流域水污染形勢嚴峻和水資源不均衡等問題更為突出,流域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盡管國家對淮河治理投資巨大,但是理念仍以治理水患為主,缺乏全流域發展的綜合規劃,在按照流域經濟理論構建產業體系、合理規劃產業空間布局、讓市場配置資源等方面關注較少,導致相應投資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效益。淮河流域經濟的發展思路,應該由政府治理為主轉變為政府與市場共同發揮作用。政府的角色應該由原來單一的淮河防洪治理,轉變成為流域產業發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激發并合理引導流域治理及經濟發展的市場資源配置。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科學規劃淮河經濟帶空間布局。以千里淮河黃金航道和陸路交通為紐帶,促進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集聚,形成科學合理的空間開發格局,加快流域內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村現代化進程。
要實現淮河流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如用特許經營權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淮河工程建設,允許企業承攬湖泊和航道清淤工程,允許新造島嶼和耕地在一定年限內由企業經營,以補償其投資。推進采煤塌陷區綜合整治與利用,在保證耕地面積總量不減少的情況下,允許塌陷區耕地轉換為農地使用。推進企業綠色轉型發展,完善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等。充分激發企業積極性,實現水環境治理的新突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江蘇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約束,水環境治理尤為突出,國家以及江蘇省政府在水環境治理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與人力。以太湖治理為例,從2008年起,江蘇省財政每年撥款20億元,太湖流域各市縣每年投入新增財力的10%~20%用于太湖治理。到現在為止,蘇州、無錫等地方政府在太湖治理上投入仍然比較大,太湖治理的經費已由2008年預計的300億元變為如今的近1000億元。由于國家的財政專項資金需要地方政府配套,隨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太湖治理的地方資金配套面臨困境。以往的太湖水治理中,政府發揮了主要作用,易產生時間長、費用大、效率低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充分激發企業的積極性,積極吸引社會資金進入,實現水環境治理的新突破。以洪澤湖水質治理為例,經有關方面測算,洪澤湖的水環境綜合治理經費預計為3000億元左右。面對如此大的經費投入,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比較有限。目前,三一重工集團正自籌資金對洪澤湖水質治理進行探索,總體思路是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現代工程技術方法,重點探索洪澤湖綜合保護與生態經濟區的開發建設。通過清淤,使湖底高程平均下降4~5米,降低洪澤湖水對大堤和下游的壓力;平均水深提高到3~4米,庫容增加2倍左右,凈庫容擴大到100億立方;新建島嶼數百至千個,預計可新增土地面積15萬畝(不超過現有湖泊面積的5%);實施航道改造工程,新建綜合性內河航運樞紐,提升洪澤湖及相通河道的綜合運輸能力,縮短航道,提高洪澤湖航運的綜合經濟效益;大力發展新型工業,構筑以食品加工、現代裝備制造、IT、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為主的濱江臨湖產業集群;充分挖掘開發具有洪澤文化特色的美食文化游、洪澤湖漁文化游、水文化游、生態文化游、紅色文化游等旅游線路和旅游項目,整合周邊旅游資源,打造以洪澤湖為中心的大旅游圈,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觀光度假目的地和休閑養生基地;創新洪澤湖生態修復以及保護性開發的制度體系。
在洪澤湖治理的案例中,政府需要由以往的“教練員+裁判員”向“裁判員”轉變,發揮好宏觀調控與監管的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加快完善相關的市場體制機制。建立各層次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市場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各層次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市場體制機制。統一市場的形成,有利于消費者信心的重塑,有利于真正建立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機制。統一市場的形成,首先要消除阻礙商品流通的各類“關卡”,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其次要消除阻礙商品流通的各類軟“關卡”,即各種地方保護主義;最后要建立完善對市場配置資源發揮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如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治理成本等的價格機制,建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建設用地市場,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綜上,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抓住了每一次改革開放的重大機遇,迎來了一輪又一輪的新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江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若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把改革開放推向縱深,釋放更大的制度紅利和發展潛力,在全國繼續實現率先發展。
作者:周莉雅顧為東單位: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主任科員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