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村集體經濟體制的改善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勞動生產方式的特點
東莞農村集體經濟內的村民生產勞動方式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勞資分離。東莞的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方式主要是物業出租,需要參與管理的人數很少,除少部分人參與股份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外,絕大多數的股民不參加集體的生產,就是說股份合作社內的的合作并不象過去的生產隊,既是生產資料的合作,又是勞動合作關系,大多數的村民脫離了經濟合作社的勞動,勞動就業主要是個人自行解決。
農村集體經濟面臨的困境
近幾年來,統一生產經營的農村集體經濟,在全國呈衰退的趨勢。以鄉鎮企業聞名全國的“蘇南模式”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的集體企業改革中,鄉鎮企業大多易手私人,廣東順德的集體鄉鎮企業也在“靚女先嫁”的改革聲中基本上消失。金融危機發生后,東莞農村集體經濟遭遇更為嚴重的沖擊,經濟收入大幅下降,相當一部分集體經濟面臨生存的嚴峻考驗。
1組織體制困境
目前,東莞絕大部分村采取“三塊牌子,一套人馬”,或“三塊牌子,兩套人馬”的組織結構,導致“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組織體制,固然有諸多好處,例如機構精簡,機構人員少,黨政企組織之間協調容易,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決策的效率,黨政和社會組織也可以從經濟組織取得經濟資源的支持,使黨政和社會組織有了資金保障。然而,隨著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日益發展,東莞原有的組織管理體制弊端逐步凸顯出來:一方面,外來人口的增多使人員構成復雜化,人們的利益多元化。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三塊牌子,一套人馬”的組織機構越來越跟不上工業化、城市化水平比較高的東莞農村的發展要求。例如,黨支部、村委會、經濟聯合社各個組織的性質、職能不同,如果政企不分,三者不能各自獨立,分工運作,就必然會互相牽扯,互相制約;另一方面,以行政干預企業,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以企業的方法來管理社會,也會造成社會管理公平、自治的原則的喪失。社會管理追求公平、關愛、和諧,而經濟組織是以追求贏利為目標,具有不同職能和目標的組織合在一起,會隨著管理的幅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產生越來越多的互相掣肘的負效應。例如在收入分配上,村委會作為行政和社會管理組織,想通過分配實現公平平等、濟困救難、同享福利、社會和諧的目標,而經濟組織卻是想通過分配實現獎勤罰懶、激勵先進、提高效率的目標,二者的目標相互沖突。
2產權制度困境
一方面,農村集體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有著它積極進步的意義:一是社員享有了收益分配權,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集體經濟產權對于社員主體的虛置和集體經濟與社員利益關系不緊密的問題,提高了農民對集體經濟的關注程度;二是一人一票的決策權的配置,使得農民的民主權利得到了體現;三是農村干部的權力受到了制度的約束和民意的監督,增強了工作的責任感和事業感,較好地克服了決策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抑制了鋪張浪費,保障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另一方面,東莞農村集體經濟本質上沒有脫離小農經濟的平均主義巢臼。過去,東莞農村集體經濟在這種制度下能夠很好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土地資源的豐厚地租紅利,以及“出租—收租”式的簡單的管理方式。然而,面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激烈的市場競爭,平均主義的產權制度就顯得軟弱無力:一是平均主義的產權制度沒有效率。股份合作社無論男女老幼貢獻大小,股權和收入一律平均分配。
這種產權制度在實現公平的同時卻犧牲了效率,不能調動個人的積極性,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也難以實現集體經濟組織的高效率;二是“每人一票”的決策方式,降低了決策效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應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董事會在日常經營中有決策權。而東莞的集體股份經濟組織“一人一票”的決策機制,無法通過理事會的風險承擔機制和靈活的隨機決策來提高經濟組織的決策效率,導致東莞集體經濟基本上是保守型、物業出租型的經營方式,除了個別村外,絕大多數村都無法直接經營企業和多元化經營,平均股權的弊端顯露無遺;三是“生不增,死不減”,不能轉讓,不許流動的固定封閉的產權制度,使資源不能通過流動整合來發揮最大效率,導致生產經營上無法突破單一的物業出租模式。
3經營模式困境
東莞集體經濟采取物業出租為主的單一經營方式。改革開放初期,迅猛而來的外資企業需要大量的廠房和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建設廠房、商鋪出租,帶動了整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投資少、風險小、管理簡便、見效快,能迅速帶來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東莞農村集體經濟當時選擇這種生產經營方式是正確的。然而集體經濟這種單一的生產經營方式,有它天然的缺陷:一是收入單一。金融風暴的襲擊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大幅度下降,單一的經營方式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二是物業收入的升值空間小。30年前東莞的廠房租金每1㎡8~10元,而目前所有的物價都升了許多倍后,廠房的租金不升甚至下降至8元以下;三是自主性差。集體經濟掌握的是廠房土地,而生產企業都是以外資和民營為主,生產經營的主體不在自己手上,不能把握經濟的主動權。金融危機發生后,東莞農村集體經濟原有的生產經營方式逐步陷入了困境。
分析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加工制造業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生活消費方式的轉變、進口商品的減少而下降,而寄生于加工制造業的以廠房出租為主要經營方式的農村集體經營方式陷入困境;二是國家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規劃的制約。東莞經過一段快速工業化發展后,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對產業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過去那種“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被限制;而城市也逐步走上園區集中發展的道路,農村集體經濟小規模分散發展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國家土地政策的收緊。用地指標嚴格控制,使農村集體經濟土地開發的空間越來越??;四是東莞農村集體的土地資源已經不多,面臨著資源瓶頸。東莞以物業收入為主的農村集體經濟收入,近幾年來不增反而下滑,已經預示著這種生產經營方式的經濟已經衰減。
4公共服務困境
目前,東莞農村的公共服務資金主要由集體經濟承擔。2011年東莞農村集體用于城市基礎設施、行政管理經費、教育、治安、環境衛生等的支出達80.71億元,占農村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的43.53%,全國其它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地方的農村集體都有類似情況。長期以來,農村的公共服務由農村自己解決,成了天然合理的原則。然而自中央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后,打破城鄉二元發展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使城鄉居民平等享有社會公共服務,已成為社會和政府的共識,為農村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務應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從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的關系來講,誰掌握稅收和公共財政,誰就應該為公民提供公共服務。而村級組織不是政府組織,沒有征繳稅收的權力,沒有能力也不應該承擔公共服務的責任;另一方面,從東莞農村的人口結構和經濟結構來分析,目前東莞農村已經由農業經濟轉為工業和商業經濟,需要提供大量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治安、環境衛生、文化教育、城市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這些公共服務對于村集體經濟是沉重的負擔,以至造成農村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長期不能較好地解決。
用改革帶動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
何清:用改革帶動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我們繼續堅持和探索的方向。去“農村化”是東莞農村改革的方向。東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應按照農村建設的思路來發展,而應該朝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方向和思路來選擇改革和發展的路徑。
1改革組織管理體制
改革的思路是逐步向現代城市的管理體制過渡。實行政企分離,黨支部、社區、股份公司三者獨立,各盡其責。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應根據各個村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不搞一刀切。目前,有三種模式可供選擇:第一種是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的村。選擇向現代股份公司制改革,建立規范的現代股份公司制,將企業推向市場做大做強;第二種是集體經濟有一定基礎,但是實力還不是很雄厚的村。該類村向現代股份企業制度改革的條件還不具備,可以考慮保持原有的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制度;第三種是集體經濟非常弱小,集體經濟負擔沉重,資不抵債,集體經濟沒有什么發展前景的村。該類村集體經濟可以采取“休克療法”,取消集體經濟組織,將農民納入城市居民管理,為其解決基本的社會保障,使他們盡快轉變為市民,融入城市,避免被“邊緣化”。
2建立現代產權制度
東莞農村集體股份經濟產權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平均主義的股權問題;二是股權的固化封閉問題;三是決策機制的效率問題。要解決這幾個問題,可以考慮從破除平均股權結構來改革:一是在保留原有的個人股權不動的情況下,拿出一部分集體的股份,出售給個人,可以讓村的干部和一些能人購買更多的股份,打破平均股權制度;二是讓股權通過轉讓流動起來,股權在流動中自然會打破原來平均分配的股權結構;三是對外吸收一些資金進來,擴大合作的范圍。外來資金進來不但帶來資金,同時還會帶來新的經營理念、新的技術,和新的活力。通過股權結構的改變,使企業內形成利益和效率機制,然后建立理事會的經營決策機制,改變過去每人一票的分散、低效率的決策機制。
3改革經營模式
東莞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模式的主要問題是“單一化”。具體表現為兩個“單一”,即單一的物業出租和單一的工業生產。實踐證明:這種模式不穩定、風險高,必須改變單一的生產經營方式,實行多元化經營:一是改出租為經營。今后考慮將廠房、商鋪等物業進行經營,參與管理,提供多種服務,增加物業收入的附加值。例如,把商鋪物業整合成專業市場,進行經營管理,為市場提供商務服務、物流服務、中介咨詢服務、技術服務等各種服務,擴大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二是開展合作經營。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各種社會中介和監督機制也逐步建立和完善,給企業經濟合作提供了保障。農村集體經濟可以嘗試與它人合作經營,通過參股,與一些較有實力和發展前景的企業合作經營;三是大力發展服務業。東莞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特別是為工業服務的物流運輸、商務會展、技術服務、商品檢測等服務業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可以利用過去的舊廠房進行改造,來發展服務業;四是土地和項目統籌開發。建立“市、鎮主導開發,市、鎮、村三級分利”的發展模式,引進大項目、搭建大平臺、培育大企業,通過資源統籌集約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上推動集體經濟的升級轉型,實現三級共贏;五是發展“飛地”經濟。借鑒鳳崗鎮雁田村異地開發的經驗,抓住當前“雙轉移”、籌建轉移產業園的契機,發展“飛地”經濟,實現資源擴張;六是嘗試資本經營。資金寬裕的集體可選擇比較安全穩定的債券、銀行理財產品等固定收入類投資,優化資金管理,拓展資本運營。最近,東莞部分農村集體借助專業化金融機構力量,在加強資本運營方面開展了有益的償試。例如,長安鎮13個村集體入股長安村鎮銀行,利用自身優勢,涉足金融投資;麻涌鎮轄下11個集體經濟組織將定期存款1.3億元購買市信托投資公司理財產品,實現資金收益倍增等等。
4改革公共服務方式
統籌城鄉發展,由政府為城鄉居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已經成為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東莞這農村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城市化,集體經濟組織承擔的公共服務應該逐步轉移給政府??紤]到東莞財政負擔可能會加重,一時難以承受,可以采取逐步實施的方式,推進公共服務方式的改革創新:一是實施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在市級,如市財政對全市286條欠發達村實行公共管理支出補助,對全市幾十萬畝基本農田實施生態補償,以上兩項資金各達2.4億元;在鎮級,如寮步鎮把農村社會公共管理費用補貼納入鎮財政年度預算,明確每年市稅收分成返還鎮部分的10%,用于農村社會公共管理費用的補貼;二是推進村級體制改革。在黃江、厚街等鎮試點設立村級政務服務中心,承擔原農村社區內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和治安、環衛、公共設施維護等公共服務。政務服務中心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社會管理經費逐步由財政統籌負擔;三是探索村組經濟統籌合并。在厚街、虎門等鎮開展合并組級經濟試點,并逐步鋪開全市并組工作,目的是取消組級發展經濟功能,增強村級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統籌能力。
作者:何清單位:中共東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