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媒體在經濟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數學是經濟類各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而多媒體教學已成為各高校數學課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
一、多媒體課件的制作
第一,課件內容應在充分體現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的基礎上,避免加入太多冗余信息。冗余信息的增多會使學生忽略主體信息,并使學生產生思想疲勞。在制作經濟數學課件時,只要把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的基本概念、性質定理、例題和習題的題目,需要補充的知識點、一些啟發性問題和便于幫助學生理解課程內容的圖像、動畫等內容呈現在課件上即可。有些信息可以用語言直接表達。例如在引入經濟數學的一個新概念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講一個和此概念相關的小故事,既生動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效果很好。
第二,課件結構應清晰明了,重點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跟隨教師的思想形成整體和局部的認識,不能讓學生感到散而亂,沒有重點。要一環扣一環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制作經濟數學課件時,一定要注意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理清思路,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此外,課件畫面的設計應考慮到美學因素,盡量使界面美觀大方,字體大小要適宜、清晰,色彩過渡要柔和,顏色搭配要合理,尤其要注意背景色和文字的顏色,最好選用反差比較大的,要充分考慮使用環境的因素,以免給學生造成視覺疲勞以及心理壓抑等反感現象。
第三,多媒體形式應盡量多樣常變,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采用動、靜態圖形或圖像,與內容有關的動畫、視頻和適當的音效。少用文本媒體,需用時可以改變其出現的方式,用醒目、動感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幽默中學到知識。在制作經濟數學課件時,要根據需要讓每個數學題目或提示單獨出現或讓其逐字、逐行出現,也可以設置每個題目或必要的提示出現在幻燈片上的方式(如自右(左)側擦除),還可以讓文字、圖像按照一定的順序出現。這樣比較容易接近原來傳統的板書形式。在制作經濟數學課件時,還應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以突出的方式展現在課堂教學中。如將定理、重點的概念或關鍵詞、學生初學時難以理解的內容、初學時易出現錯誤的地方等,或以動畫形式,或配以不同字型,或配以醒目的顏色,或配上與眾不同的藝術字體、或適當配以音響來突出顯現。例如講導數的幾何意義時,可以運用動畫完全地展示曲線的割線逐漸逼近切線的過程,使難以理解的內容清晰、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又如講極限概念中的“無限接近”時,可用動畫來演示劉徽“割圓術”的引例中“放大”的逼近過程,讓學生通過觀察動畫過程直觀地理解。
二、多媒體課堂中的注意事項
1.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結合
要想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將傳統的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進行合理的結合。例如,在公式的推導、例題與習題的計算上,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公式、例題、習題,節省黑板書寫公式、例題、習題的時間,然后板書該問題分析的過程,讓學生容易掌握這一類問題分析和解決的過程,最后通過課件展示該題的書寫過程和步驟。這樣有利于學生理順并跟上教師的思路、抓住重點,把知識記得更牢固。同樣,定理證明的思路、解決方法,這些都是通過傳統板書教學得以實現。但是,對于抽象的教學內容,如概念的引入、空間圖形、圖像、圖表和數據知識等,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學生接受效果好。教師應在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把兩者有機地接合起來,取長補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多媒體課堂中要體現傳統的教學原則
第一,多媒體課堂中要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數學不僅為其它學科提供語言、觀念和工具,而且它還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的修養往往比數學知識和技能本身在層次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質量。因為數學推崇的是運籌有方,計算有法,分析有規,假設有度,構造有序,進展有制等理性思維。因此,數學是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是學文科的,其數學基礎一般相對比較薄弱,對數學有畏難情緒。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在課堂上,可以借助多媒體介紹數學發展歷史以及相關的數學家生平,偶爾也可以穿插一些數學史上的軼事,活躍課堂氣氛,這樣有助于消除學生對于經濟數學學習的畏難情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學生進一步探求和學好經濟數學的決心。利用多媒體,還可以結合專業特點,介紹相關的實用知識。如在講解分段函數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制度,要求學生利用分段函數寫出相關的納稅函數表達式,同時設計出簡捷的計算納稅額的表格等等。這樣不僅課堂教學有了生機和活力,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得以貫徹實施。
第二,多媒體課堂中要體現啟發式教學原則,實現師生互動。經濟數學中的定理證明不是那么嚴格并且定義大都是描述性的,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教師應在教學中巧設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努力探討定理、定義之間的聯系,找出它們的異同,消除學生認知的矛盾,實現知識的縱向遷移,從而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所學知識。教師在求解問題的過程中重點要放在對題目的分析過程上,選擇有代表性的范例,從多方面分析題目的解題思路和解答方法,盡量做到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