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常態視域下經濟結構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推進新型城鎮化、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在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一是城鎮化潛力巨大。所謂城鎮化,本意是指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即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遷移的過程。由于我國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的基礎設施較差,勞動生產率較低,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福利保障和社會地位不如城鎮,人口城鎮化意愿較強。同樣一個人,在農村傳統農業中勞動,因分工協作不發達等原因,每年只能獲得五千元的收入。遷移到城鎮后,因進入到更發達的分工協作體系中,每年就可以獲得三萬元以上的收入。因此,人口城鎮化意味著整個國民經濟效率和國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過去三十多年,人口城鎮化和對外貿易一起,是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大動力。2014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僅為54.77%,戶籍城鎮化率只有36%,城鎮化水平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化率介于30%到70%之間時,屬于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顯然,我國城鎮化正處于加速階段。按照目前每年大約提升1%的速度,城鎮化加速階段還有15年左右。今后,人口城鎮化的巨大潛力將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并促進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是指低端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中高端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從而使產業附加值提高的過程。產業結構升級的原因,一是消費結構升級了,產業必須隨之升級,二是要素成本提高了,產業不升級就無法消化高成本。近年來,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逐步取代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成為主體。201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4.1%,第二產業增長7.3%,第三產業增長8.1%,第三產業的比重高達48.2%,第二產業則降低為42.6%。盡管如此,我國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比重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明顯低于印度。因此,第三產業存在較大上升空間,養老、醫療、衛生、旅游、文化、物流、互聯網相關產業等領域將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此外,工業信息化加速推進,信息產業和環保、低碳行業的大發展,以及農業部門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建立,都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區域經濟一體化前景廣闊。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在特定區域內的不同城市、地區或國家之間,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分工協作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于避免惡性競爭和產業同構,降低交易成本、減少重復建設,有利于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形成分工協作效應,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共贏發展。當前,我國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加速推進。過去已經成型的許多區域經濟一體化地區需要繼續發展,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黨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出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大戰略,興起了新一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熱潮。“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是我國首倡、高層力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此后又在印度尼西亞訪問時首次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戰略沿線涉及的60多個國家,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2015年3月2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再次倡導“一帶一路”戰略。隨后,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了“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文件。這不僅標志著我國開始實施以“一帶一路”為主旋律的外交戰略,也標志著以“一帶一路”為契機的國家資產負債表正式重構,可能在我國興起第四次投資浪潮,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動力。
雖然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存在難得的歷史機遇,但由于以往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等方面的原因,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還面臨四個方面的陣痛:一是鋼鐵、水泥、造船電解鋁等制造業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制造業要“去產能化”;二是地方政府負債率較高,金融業要“去杠桿化”;三是房地產調整陣痛;四是資源環境壓力。這些陣痛決定了我國經濟正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增速還有可能進一步放緩。為此,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消除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
二、以深化改革促進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在新常態下,要穩定經濟增長,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關鍵是深化改革。無論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包括“一帶一路”建設在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所蘊含的巨大潛力都要通過改革釋放出來。因此,在人口紅利和資源紅利趨于衰竭,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改革便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早在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就明確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是,二十年過去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質量、低效益、低附加值為特征的傳統增長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究其原因,主要是體制因素所致。
從理論上來說,只有建立一整套有效的制度安排,對市場主體和政府的行為形成有效激勵,使其主動選擇符合可持續發展需要的生產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才能保證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在我國,過去三十多年已經形成了適應傳統增長模式而不利于發展方式轉型的制度藩籬。比如,生產要素市場發展滯后,要素閑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并存,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門保護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大量存在,導致產業同構現象嚴重;市場競爭不充分,壟斷和歧視民營企業的體制、意識和政策廣泛存在,阻礙企業優勝劣汰和經濟結構調整。只有通過深化改革,消除阻礙商品、勞動力、資金和其他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才能實現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而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深化改革,全方位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城鎮化所蘊含的巨大潛力,只有通過改革才能釋放出來。當前,重點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城鄉一體化、遷徙自由化和去利益化為目標,逐步剝離戶口所附著的福利功能,實現外來人口與當地居民在勞動就業、工資待遇、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權利。還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盤活農民進城資源。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允許個人、集體、法人和政府多方參與土地市場,實現土地資源可流轉及市場化配置,使農村居民擁有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為他們參與城鎮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堅持市場供應為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將農民工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通過深化改革,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F代產業新體系由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相互融合、有機整合而成,它是傳統的三次產業的全面提升。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市場競爭。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深化改革,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競爭。良性市場需要政府來培育,市場經濟離不開有為政府。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創造、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因此,政府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向社會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同時,政府要積極轉變職能,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善于運用負面清單管理市場,保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為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著力克服我國服務業發展面臨所面臨的評價體系和誠信體系缺失、對多層次服務的包容性差等諸多制約因素,建立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掃清阻礙服務業發展的制度障礙和政策障礙。
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勢頭良好,區域差距略有縮小。但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分工協作關系比較混亂,區域規劃凌亂,區域政策“碎片化”等問題。因此,要逐步制定和出臺一些急需的空間規劃,建立完善的區域規劃和政策體系。要在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利用財政、稅收和信貸金融政策,引導資源流向,在宏觀上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要充分利用2014年以來的結構性減稅機會,建立我國地區差異化稅收體制框架?!耙粠б宦贰苯ㄔO是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大戰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堅持市場導向,合理界定和發揮市場、企業和各級各地政府的作用,力爭形成合力。要樹立企業貿易投資合作主體的地位,引導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參與,同時引導企業按照市場規則守法誠信經營,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此外,通過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還涉及收入分配制度、財政金融體制、國有企業、行政管理體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能否順利推進,關鍵在于深化改革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新的經濟增長動力能否盡快形成。為此,必須牢牢抓住歷史機遇,通過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作者:林成單位:西安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