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入發展,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貧困縣的發展。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表明,貧困縣想要發展,必須與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并根據貧困地區的發展階段和特點,綜合眾多因素,因地制宜地創新發展工作思路,最終實現扶貧攻堅目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要求。本文以大理州貧困縣經濟發展為切入點,科學分析經濟發展的深層問題,探索大理州貧困縣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為大理州貧困縣經濟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引言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縣域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經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大理州貧困縣發展,助力州扶貧攻堅工作,穩健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成為當地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
1大理州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
1.1大理州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現狀
1.1.1總體分析大理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典型的融合少數民族、農村、山區和邊疆為一體的地域,是當前扶貧攻堅的重點區域。據統計,大理州的12個縣市中,國務院扶貧開發重點縣有9個,云南省扶貧開發重點縣有2個,大理市是天門市扶貧開發城市。由此可見,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完成重點縣全部摘帽,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大理州當前的重要任務。
1.1.2制約因素①自然環境較差。大理州位于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交界處,地勢地貌復雜多樣。平均海拔約2000m,加之地區自然災害頻發,自然條件惡劣,使地區投入和產出比嚴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縣域貧困。②人力資源不足。第一,勞動文化整體素質低下。由于經濟較落后,基礎教育條件較差,州-縣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縣級農村勞動力教育主要以初中階段為主;陳舊的思想觀念,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掌握不足,使其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維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第二,人才匱乏。由于貧困縣地理位置偏遠,區位優勢不明顯,整體工資不高,導致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引進困難。現階段,人才短缺已成為大理州貧困縣長期經濟發展的瓶頸。③綜合條件落后。一是經濟基礎差。大理州貧困縣受資源、環境、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產業化水平較低,工業發展缺乏載體導致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二是資金投入程度低。大理州貧困縣財政收入規模較小,增長緩慢,投入開發和建設的資金有限。三是生產條件較差。貧困縣受自身財力限制,地方相關配套設備不完善、基礎設施結構失衡、老化嚴重,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的生活造成了較大影響。④貧困循環持續。介于種種不利因素間的影響和循環作用,貧困縣域形成了相互作用的貧困鏈。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典型的復合型貧困機制,成為制約大理州貧困地區發展的緊箍咒,嚴重束縛貧困縣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1.1.3動力優勢①扶貧政策優勢。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全力推進扶貧工作。近年來,大理州作為扶貧攻堅的重點推進區域受到政府的重視。②生態資源優勢。大理州貧困縣多處于高原山脈結合處,地貌復雜多樣,生態環境良好,具備綠色發展的潛力和條件。③勞動力優勢。大理州貧困人口誠實、勤奮,有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大多數貧困縣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成為大理州貧困縣吸引投資和項目建設的重要優勢。④旅游資源優勢。大理州豐富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旅游資源適合旅游業發展,適宜加快發展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區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加外商投資的凝聚力。
1.2大理州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大理州貧困縣域經濟發展,不僅受到自身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外部環境等要素制約,還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突出挑戰。
1.2.1貧困縣域的內生發展與扶貧攻堅外在動力不協調短期內,大理州政府要實現扶貧濟困的目標,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必須調整州內傳統經濟產業結構,引進新興產業項目或者外資。但是,作為扶貧攻堅的外部力量是否能夠高效激發大理州貧困縣域經濟的內生動力,實現綜合全面可持續發展,是目前當地貧困縣域發展最關鍵的問題,也是進一步使大理州貧困縣域擺脫貧困—環境差—聚集差—更貧困的惡性循環,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1.2.2結構性配置結構的需求與基礎設施建設不統一從要素層面看,大理州貧困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要素流動性欠缺,造成資源和路徑依賴程度高及認知性不足,使貧困縣域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的生產要素。但是,貧困縣域經濟高效發展勢必要滿足要素需求,優化要素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理州貧困縣基礎設施建設面臨重大的選擇難題。
1.2.3政府投資依賴與資本積累不足不匹配根據經濟理論的研究顯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資本積累率。大理州貧困縣域在資本積累進程中長期處于不利地位,總體來看,主要彰顯在產業資本進入成本較高、知識資本進入缺乏支撐、自身資本積累水平較弱、地區特色資源轉化為資本的能力不足方面。
1.2.4經濟從屬地位與區域主體作用要求不合理在區域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區域主體角色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從大理州貧困縣長期發展狀況來看,該地區域主體并不明顯,甚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從屬位置。目前,這種從屬性的表現除去對外部市場和外部資本的依賴外,資本及技術匱乏,導致大理州貧困縣域在信息生產層面與相對發達的地區相比顯得十分滯后,且信息流動性欠缺。
2推動大理州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大理州貧困縣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發展理念、動力、方式和結構難以轉變是這些問題長期存在的深層癥結?;诖?,大理州貧困縣應切實創新發展路徑,全面堅持科學治貧、有效抓住精準扶貧,強調有效脫貧,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增強自身發展能力,真正實現縣域經濟綠色跨越發展。
2.1客觀把握區域發展機遇,理解縣情
對于大理州貧困縣來說,農業薄弱,產業不強,資金短缺,自然資源不足是常見問題。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導致農民失去信心,行業規模相對較小導致財政貢獻率下降,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缺位導致大量資源無法獲得。面對這樣的情況,大理州貧困縣應抓住四大機遇,合理跟進經濟發展的步伐,最終實現經濟健康發展。
2.2探索區域經濟優勢產業,促進產業一體化
當地政府應科學研究大理州貧困縣存在的潛力產業,全力加以扶持和改造,高效支持開發經營多元化產業,有力發展集群、特色經濟,進而實現用發展來推動產業開發,又以產業開發促進發展的最終目標。比如,大理州貧困縣的區域性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當地應逐步發展新型綠色經濟、開發旅游資源、發展地區特色旅游業,促進縣域生態全面可持續發展。
2.3大力調動社會資本,投資技術創新
大理州貧困縣政府應通過各項扶貧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貧困地區。首先,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貧困縣的財政支持,實現效益最大化。其次,鼓勵支持企業家對大理州貧困地區進行投資,同時多方面融合融資力量。最后,堅持經濟發展與科技創新相結合,進一步加大對科技經費的投入。這就要求,一方面對大理州貧困縣的特色產業做出技術方面的改進,保護具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實現該地區傳統產業轉型,最終促進大理州貧困縣整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2.4高效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進程,促進協調發展
城鄉整體發展規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地區差異和發展戰略制定的。就大理州貧困縣整體而言,因存在歷史階段性差異,完全統一的方針戰略政策不統一。分層次看,以農業為主導型的縣域勢必要在傳統農業有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著力生產地區特色產品,形成地域規模農業效應。就單一產業結構為主體的縣域來講,要優先調整產業結構,解決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進而最終引導縣域經濟同步發展。
2.5全力借助脫貧攻堅任務,形成積極互動
大理州貧困縣政府應借助脫貧攻堅,形成良性互動,找準扶貧路徑、完善扶貧機制。首要的便是在鞏固扶貧成效方面,要求完成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等推動任務,從根本上解決脫貧—返貧惡性循環問題。進而找準扶貧路徑,高效解決關鍵性貧困問題。此外,在完善扶貧機制的同時,還要切實推進三位一體的扶貧模式,實現全社會共同推進扶貧。
3結語
大理州貧困縣的縣域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且貧困縣在發展特色縣域經濟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困難。因此,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基層進行實地調研,牢牢把握時代主線,勇于面對困難,著眼于從優勢向有價值創造轉變,在現有經濟基礎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曾珍香,顧培亮.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與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何曉群.多元統計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胡俊.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6.
[4]丁克曄.關于貧困縣探索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J].經貿實踐,2017(13).
[5]倪錦麗.貧困縣域經濟發展矛盾及路徑探析[J].社會科學路線,2017(4).
[6]蘆婷.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商論,2018(2).
[7]朱明熙.西南地區農村反貧困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莫雪萍 廖望科 單位:大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