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論縣域經濟發展差距的轉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研究區域與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甘肅省87個縣(區)為研究對象。選取1991年-2009年各縣(區)GDP和人口作為基礎數據和測度指標。基礎數據來源于1992年-2010年甘肅統計年鑒。所需縣域位置坐標和縣域行政邊界數據取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數據庫。其中合作1998年設市,為方便比較,在此之前采用夏河縣數據。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標準差作為區域經濟絕對差異測度指標,加權變異系數、泰爾指數作為相對差異的測度指標,GeobalMoran’sI、LocalMoran’sI分別為全局空間自相關和局部空間自相關的測度指標。1)標準差S標準差是衡量區域絕對差異的一個常用指標。公式為:2)加權變異系數Cv考慮到人口規模的影響,此處加權變異系數是變異系數用人口加權得到,是衡量區域相對差異的一個常用指標。公式為:(2)式中:jp為j縣域的人口,p為甘肅省的總人口,其余指標同公式(1)。3)泰爾指數Theil泰爾指數或稱泰爾熵指數可把總體差異劃分成地帶內差異與地帶間差異,以便比較地帶內差異和地帶間差異分別對總體差異的影響和貢獻,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區域總體差異以及區域間差異的實證研究。泰爾指數等于地帶內泰爾指數(WT)與地帶間泰爾指數(BT)之和,地帶內泰爾指數(WT)又等于各地帶內泰爾指數(iT)的加權和。公式為:(3)式中:T為泰爾指數,m為分界的區域個數;iy為第i個經濟區的人均GDP總量,ijy為第i個經濟區中j縣的人均GDP;ip為第i個經濟區的人口,ijp為第i個經濟區中j縣的人口;其余指標同公式(1)。4)EDSA方法EDSA方法是一系列空間分析方法和技術的集合,為事物或現象的空間自相關測度提供了有效工具,主要分為全局自相關和局部自相關兩種,均在空間計量經濟學軟件Geoda的支持下完成。對GlobalMoran’sI選擇9999次空間排列,判斷顯著性水平,并對LocalMoran’sI,采用95%的置信水平檢測,通過顯著性檢驗的縣域以LISA分布圖顯示。
①全局空間自相關:全局空間自相關(GeobalMoran’sI)常用的測度指標是Moran’sI統計量,反映了空間鄰接或空間鄰近的區域單元屬性值的相似程度,可進一步探索整個區域空間自相關性的變化趨勢。公式為:(4)式中:ix為縣域人均GDP,x為整個經濟區人均GDP的均值,ijw為空間矩陣。Moran指數I的取值在[-1,1]之間,小于0表示縣域與其相鄰縣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呈現負相關;等于0,表示縣域與相鄰縣域之間相互獨立,呈現空間不相關;大于0表示形似考察變量的縣域在空間上集聚,呈現正相關,其值越接近1,縣域空間相關性越顯著,集聚性越強。
②局部空間自相關:局部空間自相關采用的測度指標為LocalMoran’sI,其重要意義為從局部出發衡量相鄰區域之間自相關性。公式為:
結果分析
1甘肅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時間特征
1)總體差異呈現擴大趨勢如圖1所示,標準差逐年上升,從1991年的893上升到2009年的19723,升幅達到21倍。加權變異系數波動上升,1991年-2009年升幅高達54.5%,呈平穩上升(1991年-1993年)—波動下降(1993年-1994年)—波動上升(1994年-2007年)—波動下降(2007年-2009年)。泰爾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前期與加權變異系數的波動相似,先升后降,均在1994年下降到觀測期的最低點,后期穩步上升,1991年-2009總上升幅度為83.3%。總體而言,甘肅省縣域經濟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均呈現擴大趨勢,區域經濟發展越來越發散。2)總體差異的分解分析參考甘肅省區域發展規劃分區,將經濟總體差異(T)分解為隴中經濟區內部差異(1WT)、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2WT)、隴東經濟區內部差異(3WT)、隴南經濟區內部差異(4WT)、南部民族地區內部差異(5WT)和區間差異(BT),以進而分析各種內部差異和區間差異對甘肅省總體差異的貢獻。從圖2所示,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和區域間差異與區域經濟總體差異變化趨勢一致,經歷了先縮小后擴大的變化過程;隴東、隴南經濟區內部差異變化幅度不大;而隴中、南部民族經濟區內部差異總體上呈縮小的趨勢。由表1可知,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是甘肅省總體差異的最主要的貢獻者,且貢獻率有不斷增大的趨勢,2009年高達66.89%;其次是區域間差異,最少的年份也占了30.06%;隴中、南部民族經濟區內部差異貢獻率都不大;隴東、隴南經濟區內部差異,受人口因素的影響,人均GDP的比重均小于人口的比重,所以對區域差異的貢獻率為負值,表明其對甘肅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擴大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隴東經濟區由2005年開始轉變為正值,成為區域經濟總體差異的又一正貢獻者。綜合來看,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和區域間差異是甘肅縣域經濟總體差異的主要貢獻者。
2經濟發展水平局域空間異質性特征
全局空間自相關只能反映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集聚性,以Moran散點圖和LISA為測度指標的局部空間自相關則能反映局部空間異質性(圖4、圖5)。Moran散點圖以笛卡爾直角坐標系為表現形式,橫縱坐標分別為各單元經標準化處理后的屬性值、標準化后的空間連接矩陣所決定相鄰單元屬性值的平均值。由4圖可知,甘肅省縣域和相鄰縣域的局部空間自相關關系4種類型被分別分“H-H”(第一象限)、“L-H”(第二象限)、“L-L”(第三象限)、“H-L”(第四象限)4個性質不同的象限。其中“H-H”表示縣域自身與相鄰縣域經濟水平均較高,即為通常所說的熱點區;“L-H”表示縣域自身經濟水平較低,而相鄰縣域經濟水平較高;“L-L”表示縣域自身和相鄰縣域經濟水平均比較低,即為通常所說的盲點區;“H-L”表示縣域自身經濟水平較高,而相鄰縣域經濟水平較低。
從Moran散點圖中4種類型縣域數量及其變化可以看出,H-H類型和L-L類型的縣域數量最多,且分別較為集中、年際變化不大,表明了自1991年以來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區域差異出現明顯的二元結構。其中H-H型縣域數量由1991年的17個降到2009年的16個,降幅為5.8%,說明了發達地區的極化作用較大,對周圍地區經濟帶動作用很小,縣域之間差異越來越大,與3.2.1的分析結果相吻合。L-L型縣域從51降到47,降幅為7.8%,說明了自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以來,經濟落后的地區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L-H型縣域數量由1991年的12上升到2009年的15個,所占比例相應上升3.5%,H-L型縣域數量也上升1個,落入這兩個類型的縣域與相鄰縣域存在較強的空間負相關,即異質性突出,表明在甘肅省總體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內部縣域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均衡。由Moran散點圖4種類型中縣域分布可知,H-H熱點區分布的縣域主要集中在河西經濟區和蘭州市及周圍縣區,且在1997年以后都沒有大的變化,2009年蘭州市及周圍縣區雖作為熱點區,但是大都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了熱點區中河西經濟區經濟擴散作用比較明顯,而蘭州市經濟發展處于相對孤立狀態,對周邊縣區的帶動作用很小;L-L型盲點區主要分布在隴南和南部民族地區部分地區,縣域數量有先增大后縮小的趨勢;L-H類型區分布較為分散,主要分布在地級市區的周邊,因受周圍經濟發達縣區經濟極化作用的影響,經濟發展瓶頸未能得到突破。
由Moran散點圖4種類型中縣域分布變化可知,年際變化比較活躍的縣區主要集中在河西、隴中、隴南經濟區,其中敦煌市、肅北縣、肅南縣自1993年后轉為H-H型,這主要得益于河西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步伐加快;永登縣在1997年由H-H型淪為L-H型,這主要由于工業化初期作為甘肅省省會城市的蘭州市區,行政、科技、投資環境、基礎設施等均優于其他地區,永登縣的資源條件不斷向蘭州市區流動,經濟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隴南市的武都區和兩當縣由于汶川大地震的影響,基礎設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經濟發展受到一定制約,因而在2008年淪為L-L型。
區域經濟差異成因分析
1總體差異的主要貢獻者成因分析
甘肅省地域狹長,地貌類型多樣,地域分異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基礎和增長方式。近年來,以蘭州為核心的隴中經濟區逐漸發展為全省乃至西北地區的經濟、文化、科教、商貿物流、區域金融和交通通訊中心,成為支撐西隴海蘭新經濟帶以及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河西地區成為國家重要新能源、冶金和石化基地,以及絲綢之路黃金旅游沿線極具影響的旅游勝地和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加工、外來資源落地加工基地。隴東地區依靠能源化工產業和農畜產品加工業,逐漸向著區域性的工業化地區發展。隴南以有色金屬加工業、歷史文化旅游業、農產品加工業為主要產業,市場化程度低,尚未形成區域經濟的規模。南部民族地區傳統畜牧業比較發達,而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總的來說,在自然條件、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基礎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5大經濟區之間差異成為了甘肅省縣域經濟整體差異的重要貢獻者。
改革開放以來,河西經濟區經濟發展迅速,逐漸成為甘肅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河西經濟區的武威市一直沒有進入H-H熱點區,導致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居高不下。2009年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貢獻率達66.89%,成為甘肅省總體差異的最主要的貢獻者。一方面是受自然條件限制,武威市天祝縣全部,古浪縣大部,涼州區少部都屬于山區,自然資源匱乏,耕地比重小,自然經濟成分濃厚,商品經濟不發達,工商企業發展先天不足,各縣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河西熱點區差距比較大,成為了河西經濟區的凹陷地區。另一方面是河西經濟區的嘉峪關市、敦煌市、玉門市、金昌市經濟發展水平高,但其極化作用遠大于擴散作用,不但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的勢頭不明顯,反而集聚了周邊地區的資源、勞動力、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削弱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
2縣域經濟發展空間二元結構成因分析
1)自然條件
河西走廊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礦產資源豐富,其中嘉峪關市、敦煌市、玉門市、金昌市、阿克塞縣依托旅游、礦產資源,經濟發展迅速;張掖農業經濟較為發達,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5大蔬菜瓜果生產基地和甘肅省肉蛋奶主要生產基地之一;蘭州市是甘肅省省會城市,區位優勢明顯,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密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所以河西經濟區和蘭州市是歷年來H-H型熱點區主要分布區域。而L-L型盲點區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溝壑區、隴南山區和甘南高寒地區,隴南、隴中和南部民族地區土地資源缺乏,自然災害頻發,而且受地形的影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經濟發展以小農經濟和自然經濟為主,生產技術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落后。區位因素影響下的H-H型、L-L型縣域分布集中,且兩種類型縣域數量占總數的72%,區位因素是形成經濟差異明顯的空間二元結構的最初因子。
2)產業結構
河西經濟區的縣域以能源產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旅游業為主導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較高,鄉鎮企業發展勢頭較好,加之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縣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高,因此河西經濟區大部分縣域屬于H-H型熱點區。隴南和南部民族地區受資源限制,以農業為主導產業,多半是靠天吃飯,其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鄉鎮企業規模較小而且發展緩慢,豐富的農業資源得不到充分的加工利用,市場化水平低,進一步制約了經濟發展,因此隴南和南部民族地區大部分縣域屬于L-L型盲點區。產業結構影響下的H-H型和L-L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產業結構是形成縣域經濟發展的空間二元結構的重要因子。
結束語
利用EDSA與傳統統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1991年~2009年甘肅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分析的結論如下:
1)在甘肅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時間特征方面,以標準差為測度的甘肅省縣域經濟絕對差異不斷擴大,以加權變異系數和泰爾指數為測度的相對差異變化趨勢一致,經歷了先擴大再縮小再擴大的波動上升過程。
2)從5大經濟區內部差異變動和對縣域經濟總體差異的貢獻來看,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和區域間差異與區域經濟總體差異變化趨勢一致,經歷了先縮小后擴大的變化過程;隴東、隴南經濟區內部差異變化幅度不大;而隴中、南部民族經濟區內部差異總體上呈縮小的趨勢。河西經濟區內部差異和區域間差異是甘肅縣域經濟總體差異的主要貢獻者,這主要跟河西經濟區內的熱點區經濟發展極化作用大于其擴散作用以及5大經濟區之間自然條件、產業結構、經濟發展基礎的差異有關。
3)在甘肅省縣域經濟差異的空間特征方面,經濟發達縣域和落后的縣域都呈現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縣域在空間上集聚性增強,H-H型和L-L型的縣域數量最多,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區域差異二元結構明顯。從兩種類型縣域的分布情況來看,H-H型熱點區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河西經濟區和蘭州市周邊縣區,L-L型盲點區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溝壑區、隴南山區和甘南高寒地區。
4)總的來說,甘肅1991年~2009年間縣域經濟取得了一定發展,但是經濟發展水平總體比較落后,并且縣域經濟空間差異不斷擴大,形成了河西經濟發達地區,隴南、隴中和南部民族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此可見甘肅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還很漫長。今后的發展中,省政府在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時,適當擴大河西經濟區和隴中經濟區熱點區縣域規模,提高其輻射和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經濟實力,同時加快培育鄉鎮企業以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加大對集山區、多民族地區于一體的落后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優惠發展政策的傾斜程度甚至扶貧開發力度,促進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經濟、技術、人才和科技交流,進一步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實現區域協調均衡可持續發展和民族安定團結。
作者:袁媛陳興鵬善孝璽單位: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