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保稅港概念界定與建構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出口對拉動一國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出口國在出口的同時又希望它國的出口(即出口國的進口)不要過多影響到本國的產業發展,因而會出臺限制措施保護本國產業不受進口的沖擊。但國際貿易需要自由、便利的貿易環境,于是各國通過設立自由港、保稅區等“境內關外”特殊區域為國際貿易創造條件。
1、保稅與保稅區
保稅是對貨物而言的,是指經海關批準未辦理納稅手續先行進境,在境內儲存、加工、裝配后再復運出境的貨物。保稅區是指經主權國家海關批準,在其海港、機場或其他地點設立,允許外國貨物不辦理進出口手續即可連續長期儲存的區域,它是海關監管的特定區域,具有保稅倉儲、出口加工、轉口貿易三大功能。
2、出口加工區
出口加工區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為利用外資、發展出口導向工業、擴大對外貿易而設立的以制造、加工或裝配出口商品為主的特殊區域,區內企業享有進出口環節稅收優惠和工商稅收優惠,可以說出口加工區是開發區的特殊形式,是吸引外資的重要途徑。
3、保稅物流園
保稅物流園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在保稅區規劃面積或者毗鄰保稅區的特定港區內設立的、專門發展現代國際物流業務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保稅物流園區實行保稅區及出口加工區疊加政策,即國內貨物進入園區視同出口,園區貨物內銷視為進口,相應辦理報關手續,實行退稅或征稅,區內貨物自由流通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保稅物流園類似于出口加工區,但保稅物流園區不能進行加工業務。
4、保稅港
保稅港是經國家批準設立的,在港口以及與之相連的特定區域內,具有口岸、加工、物流等功能并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港區的特殊優惠政策的特定經濟區,它是目前我國繼經濟特區、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之后的開放層次最高的區域。
二、我國保稅港及其業務發展現狀
1、我國保稅港發展歷程
保稅港伴隨我國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戰略的實施而誕生,是我國在對外開放進程中促進國際貿易的一種探索,是海關監管的一種模式創新。發展保稅港,將更好地發揮港口的地理優勢和區位優勢,促進腹地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高樞紐港核心競爭力,實現我國國際航運業的崛起。我國保稅港發展經歷了起步階段、區港聯動階段、保稅港階段等三個階段,并將逐步向自由港邁進。起步階段主要是國家在沿海一些港口城市設立保稅區,保稅區內以加工貿易為主。1990年中央批準在上海設立外高橋保稅區,1992年以后國務院陸續批準設立了天津港、大連、張家港、深圳沙頭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廈門象嶼、廣州、青島、寧波、汕頭、深圳鹽田港、珠海等13個保稅區以及享有保稅區優惠政策的海南洋浦經濟開發區。區港聯動是參照國外自由貿易區的做法,在保稅區的的基礎上,將保稅區政策向港口擴張,港口的功能向保稅區延伸。2003年底,國務院批準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與外高橋港區聯動試點,隨后陸續批準青島、寧波、大連、張家港、廈門、深圳、天津等7個保稅區實行區港聯動。保稅港就是在時空上延伸“區港聯動”政策,港口與陸地區域相融和,疊加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港區的特殊優惠政策,逐步向自由港發展。保稅港是國內目前保稅物流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區位優勢最明顯的監管區域,使區域資源整合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運行。我國自2005年設立保稅港以來,現有上海洋山、天津東疆、大連大窯灣、海南洋浦、寧波梅山、廣西欽州港、廈門海滄港、青島前灣、深圳前海灣、廣州南沙、重慶兩路寸灘、張家港、煙臺、福州等14個保稅港。我國保稅港有別于國外的自由港,只能說是自由港的雛形,還不是國際上公認的自由港。雖然我國保稅港區在地理位置選擇、區域管理方式、區域社會性、進出口稅收、優惠政策、區域功能等方面與國外自由港相同或相似,但我國設立保稅港區的目的、自由度、區域性質、管理體制等方面還不同于國外自由港。我國設區的目的在于尋找新的開放型經濟增長點,而不是國外的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自由貿易給國家經濟帶來的好處;我國保稅港區進出口稅收相當于關外,保稅港區僅僅是具有口岸功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海關管理還沒有真正實現自由港那樣的同步“境內關外”;我國實行單證與貨物監管同步管理,國際自由港區一般只實行單證管理;我國實行一線、二線、區內三重管理,一線貨物仍需備案,自由、便捷的管理措施并不能貫穿于物流整個過程;我國保稅港區管理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而不是由專門機構負責對自由港實行宏觀經濟管理與協調。
2、保稅港業務發展現狀
各地以保稅港獲國務院批準為契機,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利用優惠政策,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保稅港區在發展基本功能的同時,也選擇了一些特色功能作為發展重點。如洋山保稅港區重點發展國際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實現港口經濟與產業經濟的聯動發展,打造國際航運中心;東疆保稅港區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國際貿易、航運融資、航運交易、航運租賃、離岸金融服務等八大業務,建設國內首個自由貿易港區和北方航運中心及國際物流中心;大窯灣保稅港區突出港口、物流、加工和展示等四大功能,全面發展港口作業、中轉、國際配送、國際采購、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展示等七個方面的業務,打造東北亞地區重要國際航運中心;欽州保稅港重點發展整車進口、國際酒類交易、原油倉儲交易、有色金屬儲存交易、糧油食品集散和冷鏈倉儲等六大業務,打造中國-東盟國際航運物流樞紐。2011年洋山港區集裝箱吞吐量1309萬標箱,其中水水中轉601萬標準箱,國際中轉92萬標箱,全年靠泊船舶13569艘次,干線船舶裝卸4786艘次。從保稅港的發展狀況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國內現行的航運管理和海關監管等規則影響國際中轉業務的開展。如吸引國內出口貨物中轉進港時不能及時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在吸引國際航班集裝箱中轉業務上無法開放“外輪捎帶”市場而限制了國際中轉箱量的提升,對國際集裝箱拆拼集拼中轉業務海關備案程序繁瑣。二是投入產出低。從目前與保稅港區稅收結構類似的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情況來看,投入產出遠低于其它區域,特別是稅收收入與投入的比例更低,雖然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部效益明顯,但對地方政府來說長期入不敷出,會造成地方政府財政負擔過重,影響保稅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影響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三是產業選擇困難。物流、加工、貿易是保稅港區發展的三大功能業務,但目前大部分保稅港只有物流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加工和貿易的集聚進展緩慢。四是港、區沒能有效合一。在物理形式上保稅港區實現了保稅區和港口的合一,但在業務流程、管理等方面沒有完全合一,政策優勢難以體現,業務發展沒有跳出保稅物流園區模式。[1]
3、寧波梅山保稅港
寧波梅山保稅港是經國務院批準的第五個保稅港區,于2008年2月批準設立;2010年6月通過國務院正式驗收,梅山保稅港一期2.5平方公里區域正式封關運作;2010年8月開港,集裝箱碼頭投入試運營;2012年3月國務院同意梅山港區口岸開放。目前梅山保稅港已有韓國、西非、南美等近30條國際航線掛靠港區,啟動了保稅業務。寧波梅山保稅港還處于基本條件建設階段,業務剛起步。但從規劃定位看,寧波梅山保稅港區將“重點發展以國際貿易為龍頭、以港航運營為基礎、以現代物流為支撐、以離岸服務和休閑旅游為配套的現代服務業,致力于建設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城市的核心功能區、 、長三角建設資源配置中心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功能區、國家建設自由貿易區的先行試驗區。”與國內其它保稅港相比,特色并不突出。
三、寧波梅山保稅港的發展思路
1、吸取其它保稅港的發展經驗
目前,國內已有幾家保稅港區陸續封關投入運作,在功能創新、業務拓展和政策突破方面進行了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發展經驗,值得梅山保稅港借鑒。比如最早設立的上海洋山保稅港,正從開發建設階段過渡到產業集聚及功能拓展階段。洋山保稅港充分利用深水港樞紐優勢,拓展大進大出的海運功能,發展集裝箱轉運業務和物流增值服務,完善物流產業鏈,積極參與國際物流競爭;保稅產業集群發展,一些世界知名貿易企業、制造企業、物流企業進駐落戶保稅港區,探索出進出口分撥、供應商庫存管理、出口集拼、保稅加工等新型業務模式;在政策和規范監管方面,出臺和實施了國內貨物“入區退稅”、“先報關、后進港”、“屬地報關、口岸放行”、進出境貨物電子備案、“分批出區,集中報關”等報關流程以及入港區貨物“一次移箱”查驗流程等創新性監管模式,審批管理事權委托管委會集中辦理,形成了高效的政府服務環境。
2、做強國際物流
充分發揮已有港口資源條件優勢、區域經濟優勢和地緣優勢,大力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和國際集拼裝業務。長三角地區外貿出口量大,寧波港對接浙江、江西、閩北、皖南、湘鄂等,發展國際中轉業務和國際集拼裝業務具有地理優勢。梅山保稅港作為寧波港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其它港區不具備的保稅港政策,開展國際中轉和國際集拼裝,不僅可以降低出口商的物流成本,也可以實現出口貨物增值服務。建立進口商品分撥中心,如PTA分撥中心,做好進口貨物倉儲分撥業務,國外貨物進入港區以保稅方式存儲,需要時報關繳稅后出區進入國內市場,或通過轉口貿易中轉到其它國家,特別是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鄰近國家,從而帶動國際貿易特別是轉口貿易的發展。發展出口分撥業務,國內貨物進入保稅港區視同出口,辦理退稅,使出口商進港就提前享受出口退稅鼓勵政策;貨物集中存放保稅倉庫中,經過流通加工增值服務或綜合處理,按照目的地進行貨物集拼后離境;出口分撥業務有利于跨國采購,跨國采購反過來又促進出口分撥中心的形成及出口分撥業務的發展。
3、積極引入加工與貿易元素
積極引入貿易元素,重點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為大宗商品交易創造條件。建設專業保稅商品交易市場,以市場載體,虛擬交易和實體交易相結合。積極引進和培育區內具有貿易功能的項目,如金屬材料交易、船舶與船用配套用品交易、進口整車交易、紅酒交易、羅漢松等海外珍奇花木植物交易,使其發展成為兼具交易、配送和結算功能的交易市場。創造貿易便利化條件,優化保稅港區軟環境,使梅山港企業運作便利程度不斷向國際接軌。做好模具加工、無公害蔬菜加工、海產品加工、醫療器械元件裝配、電子儀器產品組裝、太陽能集成裝置等現有加工項目建設,積極引進新的加工裝配項目,尋找和培育集聚性強的龍頭項目,進一步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使之成為寧波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4、協同發展都市功能
保稅港區內除了海關、檢驗檢疫、管委會及必要的金融商貿服務設施外,不允許發展居住、零售等社區性項目。但由于梅山港位置較偏僻,離寧波市區較遠,要吸引人才和充分發揮保稅港的作用,在保稅港區周邊合理規劃建設社會生活性設施很有必要。根據現在梅山的地理水文條件,除了建設臨港商務中心、賓館、商場和必要的衣食住行設施外,還可以開發休閑旅游,逐步健全金融、保險、教育、文化、醫療、休閑等都市功能,營造良好的商務和居住環境,提高區域的吸引力和支撐力。梅山保稅港招商引資負責人介紹說:“梅山不只是單純的保稅港和產業集聚區, ,會發展成為一個小香港。”另外,積極探索功能創新,力求在倉單質押、離岸金融、國際租賃、保稅展示、技術交流與培訓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等業務上取得突破,并早日形成產業。與有關部門積極溝通,創新行政管理機制。由于保稅區域接近港口而遠離市區,無論是業務創新,還是發展貿易或加工,需要給予更加優惠和自由的政策支持,政府管理創新尤為重要。
四、梅山保稅港倉儲業務拓展路徑
1、貿易、加工與物流業務齊發展
保稅倉儲是國際物流產業鏈中間的重要環節,與區域內的實物貿易、加工以及貨物中轉密切相關,要發展保稅倉儲物流,就要大力發展與之相關的貿易、加工以及貨物中轉業務,這也是保稅港的三大基本功能業務。對于梅山港來說,首先要發揮梅山的特殊優勢,即同時具有國家級保稅港區和省級產業集聚區的雙重性質,發展與保稅港政策功能相匹配、高效能的開放型產業,以產業發展拉動倉儲物流的發展。二是積極發展國際采購、進口貨物分撥、出口貨物分撥、國際中轉、國際集拼等業務,拓寬保稅倉儲物流渠道。三是引進規模航運企業,發展航運物流業,積極開辟國內國際航線,拓展航運市場,擴大航運規模,促進航運企業集聚。四是引進知名大型倉儲物流企業,為港口倉儲物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五是完善港口功能,促進港口升級,提高港口的吸引力,特別要注重港口軟環境的建設,提供低成本的商務服務、收費低廉的港口服務、先進裝卸效率、互聯互通的信息平臺、優質的口岸服務、良好的通關條件、優惠的金融政策。六是健全港口集疏交通網絡,啟動和推進貨運專線、疏港高速、現有公路拓寬等交通集疏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集疏運效率。[2]
2、加大攬貨力度,拓展港口腹地
倉儲的對象是貨物,貨源是發展倉儲的基礎。目前,貨源競爭非常激烈,全國除重慶兩路寸灘外的保稅港定位趨同現象嚴重。對于梅山保稅港來說,就近北有上海洋山、南有廈門海滄和福州保稅港的競爭,同時還要面臨周邊各類港口、保稅物流園、保稅區的競爭。首先,寧波地區各港區、保稅區要加強協調,避免自相惡性競爭。其次是政府扶持貨代業的發展。對于出口貨物境內終端港,只有攬到貨,倉儲物流發展才有可能。正因為貨源競爭的激烈,貨代企業利潤空間被大幅度壓縮,除了一些一代和規模較大、兼營集卡運輸的貨代企業,可以說基本沒有利潤可言,因而貨代行業需要政府給予扶持。三是拓展港口腹地。梅山港主要以華東、華中地區為主,立足浙江,通過在異地設立攬貨網絡或分支機構、與外地貨代合作、吸引外地貨代企業來甬設立分支機構等途徑,拓展贛、閩、皖、湘、鄂等省的出口貨源市場。四是拓展臺灣、東南亞、日韓、歐美等境外進口貨源市場。
3、錯位發展專業倉儲物流業務
在加快發展一般貨物進出口倉儲物流基礎上,與其它保稅港錯位發展,拓展專業倉儲業務。一是加強與國內外期貨交易所合作,為其提供期貨交割倉儲服務。期貨交易數量大,物流均衡,倉儲業務穩定。梅山保稅港區要與寧波保稅區合作,主動對接上海、大連和鄭州三大國內期貨交易所,力爭成為金屬、燃料油、橡膠、大宗農產品以及化工原料交割倉,促進寧波大宗商品集散地發展。二是與區內乃至寧波地區交易市場配套,發展進口紅酒、整車和船舶及船用配套用品等商品倉儲。三是與區內加工企業配套,發展農產品、海產品及工業產品倉儲配送業務。四是建立消費品國際采購倉儲配送中心。五是結合生產企業JIT發展理念,為區內及周邊大型生產企業提供倉儲、流通加工、采購、配送等一體化服務。六是建設恒溫恒濕倉庫,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進出口食品、水果等特色倉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