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電子商務發展在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交通運輸水平視角,系統分析了電子商務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異質性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發現,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均存在顯著異質性,其中,電子商務發展對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最顯著,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小。進一步研究發現,交通運輸發展水平是導致這種異質性影響的重要因素,當交通運輸的發展水平較低時,電子商務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小,當交通運輸的發展水平超過門檻值時,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提高。因此,為充分發揮電子商務對于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地方政府必須要著力提高區域內的交通運輸水平。
關鍵詞:電子商務;區域經濟增長;交通運輸
引言
及文獻綜述
近年來,電子商務迅猛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現對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Garicano&Kaolar(2000)指出傳統零售企業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可以促進企業的優化整合,并降低各項成本費用;Jensen(2007)認為互聯網的使用會降低產品的價格分散程度,從而增加消費者和生產者福利;郭家堂和駱品亮(2016)發現互聯網可以顯著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并大幅提高勞動報酬率,使初次分配更偏向勞動;岳云嵩和李兵(2018)使用微觀數據分析得出,電子商務平臺能夠顯著提高企業進入出口市場的概率,從而促進企業出口規模的擴大。但是與此同時,電子商務也導致了一系列負面影響。Nakayama(2009)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會使消費者受益,但對社會福利是不利的;張磊和韓雷(2017)指出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可以促進生產、消費和居民收入,但同時也造成了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因此,電子商務的發展固然可以提高生產效率,但卻可能會損害公平。而這種公平不僅包括城鄉之間的分配公平,還包括區域之間的發展公平(付強和喬岳,2011)。盡管欠發達地區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借此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但對于電子商務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尚缺乏科學定論,因此,本文基于省際的面板數據系統分析了電子商務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異質性的影響及其具體機制,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理論與假設
(一)電子商務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實現機制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的主要載體,其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以下三種機制實現的:第一,電子商務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而電子商務出現減少了由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成本。在電子商務平臺上,商品的價格是完全透明的,由此商品之間的價格競爭異常激烈,這導致了商品價格的下降和消費者剩余的提升。與此同時,雖然生產者的銷售價格下降了,但其營銷成本的降低和規模經濟的實現反而會使其利潤空間提高,從而促進產出擴張和經濟增長;第二,電子商務通過增加就業率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在電子商務模式下,個人創業的門檻被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網上交易對于辦公地點沒有要求,只要能夠連接網絡,用戶便可突破時空限制獲得相同的網絡資源。因此,各種各樣的網絡兼職量涌現,社會就業率由此提高,經濟持續增長也得以實現;第三,電子商務通過促進產業集聚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正是由于電子商務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買賣雙方的匹配效率,并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電子商務在較為發達的地區會吸引大量企業入駐,從而形成一定的產業內集聚效應。與此同時,圍繞著電子商務還會形成一系列配套企業和產業的集聚,從而形成一定的產業間聚集效應,這其中以物流運輸業的集聚最為典型。而這些產業和企業的集聚又可以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當地的就業率,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體系,進而促進了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二)交通運輸影響電子商務區域經濟增長異質性的機制分析根據上文的分析,電子商務可以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增加就業率、促進產業集聚來實現區域經濟的持續增長。但這些機制作用的發揮并不是無條件的,這其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交通運輸發展水平。首先,電子商務的發展雖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卻會提高交通運輸成本,而總成本的變化則取決于兩種成本變動的權衡。在傳統的交易模式下,消費者通常基于交通運輸成本的考慮就近選擇商家購買所需要的商品,因此盡管電子商務降低了商品的價格,但如果由此導致的交通運輸成本大幅提高,則由此增加的消費者剩余也會有限。其次,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就業率的影響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交通運輸發展水平,這是因為對于個體創業者或者兼職人員來說,其通常需要通過采購的方式來獲得相關商品,此時采購成本將直接影響商品的價格和競爭力。所以如果一個地區的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為落后,那么該區域內電商平臺商品的采購成本和銷售價格就會高于交通運輸較為發達的地區,從而不利于這一地區就業率的穩定提高。最后,正是由于交通運輸發展水平會影響商品的銷售成本和采購成本,因此如果一個區域內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其就無法吸引相關的企業落戶,進而無法形成產業間和產業內的集聚效應。所以本文認為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有條件的,不同區域交通運輸發展水平的不同將會顯著影響電子商務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理論假設:H1: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顯著異質性。H2: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是非線性的,當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低時,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小;當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高時,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大。
計量檢驗與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模型設定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2001-2016年我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根據韓雷和張磊(2016)研究,本文主要是使用各省的人均快遞數(使用KD表示)作為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衡量指標,并使用各地區實際人均GDP作為經濟增長的衡量指標。在控制變量方面,本文選取了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口數,使用GZ表示)、人口增長率(使用RZ表示)、對外開放水平(出口增長率,使用DW表示)、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使用JY表示)和市場化水平(國有控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占區域產值的比重,使用SC表示)等五個變量。與此同時,為了降低遺漏變量對于估計結果的影響,本文在模型中引入了個體固定效應,其具體的模型設定如下: 與此同時,為了驗證電商發展對于區域增長的非線性影響,本文引入面板門檻模型,并將交通運輸發展水平(每萬人的鐵路公里數,使用TL表示)作為門檻變量。其中,單一門檻效應模型設定如下: 其中,I(*)為示性函數,α為待估計的門檻值,其他變量的含義與上文相同。
(二)電子商務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異質性的檢驗為了驗證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異質性影響,本文將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三個子樣本。其中,東部地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江蘇、浙江、河北、山東、廣東、海南和福建11個東部沿海省份,中部地區主要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個省份,剩余的12個省級行政區則屬于西部地區。通過F檢驗和Hausman檢驗,最終確定使用個體固定效應對模型進行估計。其估計結果詳見表1所示。由表1可知:第一,雖然在三個區域中,電子商務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其促進程度卻存在差異。其中,東部地區的促進作用最明顯,西部地區次之,中部地區最小。這一方面與東部沿海地區更為發達的交通運輸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電子商務對西部地區供需匹配的影響有關;第二,人均固定資本投資和教育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投資和人力資本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第三,市場化水平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是負的,盡管這種影響不顯著,但與本文所采取的市場化衡量指標密切相關。一般來說,隨著市場化水平的推進,國有企業產出占區域產出的比重會逐漸下降,因此,市場化水平的推進將有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第四,對外開放和人口增長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差異。一方面,對外開放對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影響顯著為正,但是對于西部地區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與西部地區較低的對外開放程度有關,換句話說,只有當對外開放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對經濟增長的顯著促進作用才能顯現。另一方面,人口增長對于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影響為正,但是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為負,這可能與西部地區較為普遍的人力資本流失有關。
(三)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非線性影響的驗證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異質性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本文基于交通運輸發展的視角對這種非線性影響產生的具體機制進行分析。首先需確定面板門限模型的門檻數量。表2給出了門檻效應檢驗的F統計量及其對應的P值。從中可以發現,單門檻效應的F統計量是顯著的,但是雙門檻效應的F統計量是不顯著的,因此可使用單門檻模型對樣本數據進行估計。這同時也表明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確實是非線性的,且門限變量的門檻值為0.7965。表3給出了單門檻模型的估計結果,由表3可知:第一,交通運輸水平會對電子商務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產生顯著影響,但當交通運輸水平發展較低時,電子商務發展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要小于交通運輸發展水平較高時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電子商務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地方政府必須要提高區域交通水平;第二,人均固定投資、對外開放和教育水平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都顯著為正。其中,人均固定投資的影響最為明顯,這與我國資本驅動型的增長模式是一致的。與此同時,教育對于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雖然顯著,但影響程度相對較小,這說明我國的教育水平或者人力資本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還有待開發;第三,人口增長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不顯著的,這說明我國過慢的人口增長已無法對經濟增長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與此同時,市場化水平對于增長的影響顯著為負,這與本文所采用的指標有關系,一般來說,國有企業的產值比重越高,則該地區的市場化水平越低,因此影響系數為負恰恰說明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有利于區域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3.郭家堂、駱品亮,互聯網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有促進作用嗎?管理世界,2016,7(10)。
4.岳云嵩、李兵,電子商務平臺應用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績效——基于“阿里巴巴”大數據的經驗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8(8)。
6.張磊、韓雷,電商經濟發展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嗎?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5)
7.付強、喬岳,政府競爭如何促進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市場分割與經濟增長關系再探討,世界經濟,2011(7)
作者:閆爽 單位:吉林建筑科技學院管理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