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郊區農民就業情況調研報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雖然目前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農村地區基礎薄,仍然存在嚴重的“三農”問題。要實現振興農村,就必須解決好農村的就業問題。目前某郊區的農民就業問題主要在于就業不充分和創業水平低,要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就要從轉變農民就業思想、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出發。本文基于公共經濟學的觀點,對該區的農民就業情況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結果了解該區農民現狀,為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思路。
關鍵詞:公共經濟學;農民就業;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公共經濟學視角下的農村就業問題
(一)公共經濟學視角下農村就業問題的理論依據1.公共經濟學中的就業機會是一種兼具排他性和競爭性的“混合物”。首先,競爭性和排他性主要體現在就業機會的有限,就業機會需要競爭才能獲得;其次,增加就業崗位要付出每個崗位花費的邊際成本。市場上新增加的就業機會要根據最終獲得該崗位資格人的學歷、能力及相關條件付出成本,這些成本是付給每個勞動者個人的;從每個勞動者個人而言,工作是每個人的物質追求和精神需求,對于社會而言,高品質的就業是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最后,從實踐角度來說將就業以排他性和競爭性這樣的性質來固定,有利于政府根據其性質采用合理的措施解決就業問題。2.就業問題是政府和市場兩個因素雙重影響的結果。在市場經濟下,由市場主導的經濟發展可以充分發揮市場優勢,讓市場決定需要的勞動力數量,同時市場因素也使得勞動力素質最優,充分保障了就業需求方的利益。在市場因素的影響下,當勞動力數量趨于飽和時,勞動力需求方再雇傭就業者就會讓其邊際收益和邊際效益對等,此時,勞動力的需求方就不會有勞動力需求,就業飽和,市場為就業者提供崗位的功能就遭遇失靈,市場對于就業的調節過于局限,因此我國就必須運用政府的功能來合理干預就業,矯正市場對于勞動力分配不合理的狀況。
(二)農民就業困難的公共經濟學解釋農民就業困難主要是由于市場因素無法對外部性問題進行調整而導致的。市場配置在經濟中起著決定著作用的前提必須是整個就業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而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過于理想化,在現實中無法滿足其中的經濟條件,因此僅僅依靠市場的作用就會導致就業問題上的失靈,無法及時矯正就業市場的外部性問題。具體原因:一是農民自身的學歷較低,缺乏專業的職業技能;二是我國的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民的就業,戶口所在地與崗位所在地分離;三是農民在城市的就業壓力大,工資所得難以支撐城市中高昂的子女教育費用、住房費用、醫療費用等。
二、區域農民就業現狀
根據對某郊區農民就業問題的實地調查,統計出如下數據:區域的農民人數為161554人,達到就業年齡的人數為108763人,其中已經就業人數和未就業人數分別為80430人和28333人,未就業人數占到了勞動力總數的20%。而在未就業的人群中,有就業意向的人僅有1012人,其中大部分還是愿意到離家較近的地方工作。由此可見,該區的農民目前就業意識還不強,仍有較多未就業人員缺乏就業意識;其次,該區農民對就業地區提出要求,更傾向于到居家就較近的地點工作。農民的就業渠道和就業方向受到限制,就業水平較低,收入較少。此外,農村企業缺乏有技術的一線工人,而很少有農民能夠具備企業需要的技術和素質,結構性失業的就業問題仍是該區農民就業問題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三、區域農民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存在的問題1.農民就業不充分。該區農民就業不充分主要表現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有就業意向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就業的,另一種是在繳納社會保險上存在障礙的。2.農民缺乏就業創業意識。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盡管該區農民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是考慮創業的農民較少,整體上缺乏創新創業的意識。
(二)導致問題的原因該區農民就業不充分的主要原因:1.經濟轉型使得部分企業關停。為了適應環境和產業結構轉型的要求,一些企業采取關停企業的方式進行轉型發展,這樣就減少了就業崗位。2.外部整體經濟環境低迷。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外貿型企業受沖擊影響較大,需要適當地減少工作崗位。3.農民缺乏企業工作的經驗和相關技能。很多農民也用土地的使用權換取了經濟報償,但是卻始終沒有受到其他行業從業的培訓,缺乏行業工作的經驗,造成了農民到企業工作困難。4.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用工不規范的情況。農民在當地施工單位或者臨時輔助型崗位就業情況較為普遍,但多為暫時性就業。該區農民缺乏創業意識的主要原因:1.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通過調查發現,該區農民學歷較低,缺乏創業的意識和精準定位行業發展的能力,更缺乏對于創業行業的理解和選擇能力。2.區域對農民的創業資源提供不夠。根據調查狀況發現,目前該區共對1578戶的農民有創業支持政策,這些創業農民大概可以帶動9468戶農民的就業和收入,但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十分有限。3.區域土地資源相對缺乏。在建設用地指標受限的影響下,在農村創業的農產品企業、農場等缺乏建設用地,無法提供大規模土地資源的創業行業。4.農民創業大多停留在農業領域,農業領域無法有效帶動農村就業問題。根據調查發現,在1578戶的該區創業農村家庭中,由于缺乏資金和創業規模較小,創業帶動效應較小。
四、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相關對策
(一)政府要始終秉持指導思想、營造良好就業氛圍、轉變農民就業觀念1.秉持好指導思想。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思想,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切實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為主要目標,鞏固農民現在就業的成果,完善農村就業格局。2.營造公平的就業氛圍。要在全社會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保障農民就業的權力,加強就業市場監管,促進農民就業信息公開透明,營造好公平的就業制度。3.轉變農民的就業觀念。要讓農民有主動就業和競爭上崗的思想準備,切實提高農民的就業熱情。
(二)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完善農民就業政策1.加強對農民就業的政策扶持。用好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政策和政府服務政策,保障農民收入和農民的就業權益。2.加強對農民就業的監督措施。加強部門監管力度,主動讓社會對政府相關政策的實施、農民的就業待遇等進行監督。3.鼓勵企業雇傭農村勞動力。為擴大該區農民就業,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每年定期招錄農村勞動力,為農村就業機會提供保障。
(三)政府要為農民提供就業職業能力培訓,以政策形式保障實施1.為農民提供專業的職業能力培訓。組織以農村為單位的職業能力培訓,對農民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并對符合職業能力標準的農民頒發合格證書。2.政府要出臺農民職業能力培訓的政策文件。要結合實際情況,出臺職業能力培訓相關實施意見,以政策文件的形式確立農民職業能力培訓的制度保障。
(四)增加農民就業機會1.以生態農業增加農民“家門口”的崗位。秉持生態優先的工作理念,以發展生態農業來提供更多的崗位,提升農民就業水平。2.促進農民田頭就業。建立符合新型現代農業發展的從業隊伍,優先雇傭本地的農民,促進農民的田頭就業,切實保障農民的就業權益。3.因地制宜增加就業。建立農民就業的互助組織,讓農民能夠以工會的形式保障農民的就業權利。在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房屋改造、道路整修、檢查維護等項目中,鼓勵實施主體優先雇傭符合條件的本地農民就業。總結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某郊區農村就業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對該區農民的就業進行實地考察,基于公共經濟學的觀點力求從排他性和競爭性、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政府調控、外部性問題等方面綜合分析該區農民的就業狀況。通過調查發現,該區的未就業人數比例較大,在未就業的人群中,有就業意向的人數較少,且大多數人只愿意在臨近地區就業。再加上該區農民就業渠道和方向的制約,該區農民就業現狀不容樂觀。通過分析發現,該區的農民就業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該區農民就業不充分,二是該區農民缺乏就業創業意識。該區農民就業不充分主要是由于外部經濟低迷、本地經濟轉型導致的企業倒閉問題、農民缺乏職業技能以及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用工不規范這四個原因導致的;該區農民缺乏創業意識主要是由農民的文化程度較低、該區對于農民創業的政策支持不強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該區土地資源相對缺乏、農業領域無法有效帶動農村就業問題這四個原因導致的。根據該區農民就業存在的問題及其發展原因,提出解決措施:第一,政府始終秉持指導思想、營造良好就業氛圍、轉變農民就業觀念;第二,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完善農民就業政策;第三,為農民提供職業能力培訓;第四,增加農民就業機會。
作者:方培蓓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