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美貿易不平衡審視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美自1972年恢復邦交關系正常化以來,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互有貿易逆差階段、中方持續貿易逆差階段和美方持續貿易逆差階段。中美雙方對第一階段的時間統計是一致的,即從1972年~1977年。而對第二、三階段的時間統計,雙方存在較大分歧。中方統計,從1978年~1992年的15年間,中方為持續貿易逆差國,逆差總額高達253.6億美元。而按美方統計,美方僅在1978年至1982年的5年間為持續貿易順差,1983年起至2003年一直為持續貿易逆差,逆差總額已高達6656.9億美元,平均每年大約為316億美元,中國從1994年起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的最大逆差國。
雖然從理論上分析,美國的一系列經濟發展數據已難以支撐持續的巨額貿易逆差,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發展趨勢卻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在中國入世后的第二年(2003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值586.1億美元(中方統計)/1239.61億美元(美方統計)(見圖1)。對于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的原因,中美兩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爭論就沒有停止過。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爭議不斷,主要在于它涉及到兩國應當采取的解決方式以及應當承擔的主要責任。美方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是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的:(1)美國產品遭遇中國貿易壁壘、缺乏市場準入;(2)中國缺乏政策的透明度;(3)“中國對人權、勞工權以及環保的濫用,以及拒絕遵守這些領域的國際標準使其獲得不公平的增大美國貿易赤字的貿易優勢。”①(4)未來的不可預見性;②(5)中國有意壓低工人工資,有意操縱人民幣匯率,壓低人民幣值,以促進出口。對于此問題的解決,美方善于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增加進口配額、限制自華進口;加大反傾銷調查力度、阻止中國產品的進口;貿易制裁等。
中方則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主要是由于美國因素造成的:(1)美國的統計夸大了中國的對美出口;(2)美國使用的原產地規則難以全面衡量中美貿易平衡的狀況;(3)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中國使用的政策工具有:合理解釋貿易不平衡的原因;改善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系以防美國可能使用的貿易制裁;貿易報復等。
二、對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深層次分析
中美兩國作為目前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兩國貿易發展出現不平衡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既是由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本身經濟的發展特點決定、也是由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分工所決定的。由于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外在表現,是各國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重新配置方式,所以必須結合中美兩國各自的整體經濟狀況以及在國際分工格局中地位的動態變化來考察這種東向貿易和西向貿易所導致的不平衡關系。
1.從中國對外貿易自身的特點來看中美貿易不平衡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根據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國在紡織、服裝、玩具、皮靴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加工出口方面具有比較大的國際競爭優勢,所以中國對美出口的產品中70%以上屬于“兩頭在外”的來料加工出口和進料加工裝配出口,即所謂的加工貿易出口。也就是說,我國目前的出口商品中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為出口而進口的商品,從理論上說,加工貿易必然會使處在加工環節的國家出現加工貿易順差。因為作為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家,總是要通過對為了出口而進口的原材料進行加工,賺取加工
費用,然后再以更高的價格出口。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加工貿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主要市場則為美、日、歐國家。2002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口來源地依次為:日本、中國的臺灣省、東盟和韓國,占加工貿易進口總值的65%。同期,我國以加工貿易方式分別對美國、日本和歐盟出口468億美元、281.5億美元和261.4億美元,對美、日、歐三個市場的出口合計占到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56.2%。表面上看,中國從對美加工貿易出口中獲取了較大的順差,但實際上中國僅賺取很少一部分加工費而已。另外,由于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成為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增長點,中國賺取的少量加工費也被外商所分享,中國實際獲取的利潤進一步減少。因此,所謂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背后卻隱藏了美國企業的巨額隱性收益。
中美貿易中的香港轉口因素是雙邊貿易關系的另外一個顯著特點。無論是中國對美國的東向貿易還是美國對中國的西向貿易,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通過香港轉口進行的。因此,如何處理和統計兩國貿易中的香港轉口份額成為中美貿易不平衡規模之爭的關鍵。一方面,美國把經香港轉口的中國產品價值全部算入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實際上,就把貨物在香港的附加值也歸為了中國的出口收入;與此同時,美國又把經香港轉口到中國大陸的美國產品排除在對華出口之外,這樣就使得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統計夸大了。另一方面,中國也把美國經香港轉口產品的全部價值都算成是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中國報告的美國貿易逆差數字就低估了。如何修正通過香港轉口貿易帶來的雙邊貿易不平衡規模,中美商貿聯委會貿易統計小組分析的結論是,中國出口貨物經香港轉口到美國的平均增值率高達40.7%,遠高于一般情況下的轉口增值率;一些主要轉口貨物,如玩具和針織服裝等,增值率甚至超過100%。但不管如何,中國對美國貿易存在順差,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這種貿易順差沒有美方統計的那么大,這也是一個事實。隨著中國對外貿易中香港轉口份額的下降,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規模能否會走向客觀化,對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影響將十分巨大。
2.從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分工看中美貿易不平衡
經濟全球化除了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外,還包括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生產與銷售,也就是說,生產的全球化對國際分工的內容、形式和作用機制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傳統的國際收支統計已難以準確、客觀地反映國際分工利益的分配關系。只有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才能把握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的實質。
從近年中美貿易的主要商品結構來看,雙邊貿易不平衡基本屬于中國與美國之間合理的國際分工,并由中國發揮兩個比較優勢———產業之間的比較優勢與產業內部的比較優勢所導致的結果。③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02年中國對美出口排在前五項的商品分別是雜項制品(18.44%)、辦公用機械及自動數據處理設備(11.7%)、電信及聲音的錄制及重放裝置設備(10.74%)、鞋靴(8.7%)、電力機械氣具(8.09%)。單從以上數據來看,中國近年來對美出口以紡織服裝為主的經貿格局已經開始發生變化,計算機通訊類產品的出口份額在上升。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上半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948.95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67%,高出全國外貿進出口增幅11個百分點,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流仍然是加工貿易方式,具體說加工貿易方式出口額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89.65%,因此中國對美出口實質上仍然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根據美中商務中心的統計,1997~2001年美國對華出口的20種主要產品中,出口額排在前5位的分別是:飛機、通訊設備、顯像管、含油種、以及自動數據處理機器。美對華產品出口明顯屬于高技術設計與營銷為主的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中美兩國貿易產品的各自優勢,充分體現了經濟全球化時代全球產業鏈的內部分工,中美兩國之間并不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競爭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分工合作關系。但是由于美國一直對華實行嚴厲的高技術出口管制,使美國對華比較優勢難以發揮,雙方產品的優勢互補也難以補充地體現出來,這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根本原因。
3.從亞太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及邊際產業的轉移看中美貿易不平衡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對歐美出口摩擦較大的商品的加工組裝工序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因此,亞太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這些國家在向中國轉移產業的同時,也將其在美國的一部分市場和對美貿易順差轉移給了中國。可以說,中美貿易問題是東亞和東南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與美國的經貿關系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延續,體現出中國在國際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對于亞太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給中美貿易不平衡帶來的影響,美國許多專家學者給予了客觀的理解與分析。華盛頓策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國際商業部主任凱茲指出“在看貿易赤字問題時不應該只看美中之間的貿易,還應該看一看其它亞洲國家的情況,因為中國正在從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搶生意。本來在那些國家生產的一些產品現在轉移到中國去制造了。美國的貿易赤字正在轉移,從對這些國家的貿易赤字轉移到對中國的貿易赤字,因為中國更具有相對優勢。”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也通過研究證明,90%的美國自華進口只是替代了來自東亞和東南亞低工資經濟體的進口大部分是低技術含量的電子機械、玩具、皮靴和服裝,只是10%的自華進口直接與美國的產品形成競爭。④所以說,對美中貿易赤字的爭論,總的看來感情的色彩多于理智的成分。
4.從美國經濟自身結構看中美貿易不平衡
美國出現巨額外貿逆差的原因之一是由其基本經濟和制度因素的作用決定的。一方面,戰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引發了世界產業發展史中第三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美國跨國公司利用其擁有的多種壟斷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大量投資,將勞動密集型、資源和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的行業和低附加值的加工行業和工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使美國與發展中國家在原有的垂直分工體系外日益建立起水平分工體系。這種分工體系反映在商品結構的變化中就是礦物燃料和制成品(包括服裝、鞋類、玩具等輕工類產品及電動機械、金屬加工等機電類產品)出現大量逆差。另一方面,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美國進一步利用其科技優勢、生產優勢等塑造出對美國最有利的國際分工格局,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以及與國外的產業內貿易成為美國貿易赤字劇增的主要原因。
此外,美國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子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外貿逆差”。這樣簡單的進出口統計,就把真實的經濟關系掩蓋了,歪曲了。在中美經貿關系中,近年來美國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日益增加正在成為雙邊貿易不平衡加劇的重要因素。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截止2002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37212個,涉及合同外資762.53億美元,美方實際投入403.79億美元,“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越來越多的美國跨國公司正把中國作為它們的出口平臺”。⑤因此,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規模有可能再次擴大,短期內單邊倒的趨勢難以真正改善。
三、中美貿易不平衡對兩國及雙邊經貿關系的影響
中美貿易不平衡不僅對兩國各自經濟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而且也對兩國經貿關系有著重要影響,這兩種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推動。當兩國都認為它對自身經濟發展有好處時,才會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否則就會成為雙邊經貿關系發展的阻礙。
1.對美國的影響
美對華貿易逆差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量廉價的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使得美國消費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況下節省大筆的開支,彌補了其國內相關產業的不足,提高了國內的總有效供給,彌補了消費缺口,抑制了通貨膨脹發生,為實現低通貨膨脹下的經濟增長創造了寬松的經濟環境。二是由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而帶來的美對華貿易逆差,優化了美國資源的配置,實現了產業的高級化,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的好處。但由于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資本流入才能彌補,所以一旦國際資本流動出現變化,美元的強勢或者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就會受到影響,這也正是經濟學家們認為美國貿易逆差難以持續的根本原因所在。當然,美國也有不少人士認為對華巨額貿易逆差對美國經濟帶來負面作用,他們認為“美國對華貿易政策不是貿易,是對中國的外國援助。”⑥“這樣一種不平衡的關系對美國的工資和就業以及美國制造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令人憂慮的影響”等等。⑦
2.對中國的影響
由于中國對美出口的快速增長,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為中國實現整體外貿順差奠定了基礎,這對于增加中國的外匯儲備,改善我國外匯資源短缺的狀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宏觀調控能力,增強了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信心,夯實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和抵御外部沖擊的物質基礎。同時,中國對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有利于解決中國龐大的就業問題,對中國轉化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也給中國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方面,我國外匯儲備約1/3用于購買美國國庫券,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斯蒂格利茨陷阱”之中,中國以巨額出口退稅補貼美國消費者,大量中國對美貿易盈余的好處重新流回美國,等于支持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對中國的GDP增長也是一種巨大損失。例如,一個玩具離開中國工廠時值2美元,到達美國時加上成本值3美元。而美國消費者將以10美元購買這個玩具,由于進口花費為3美元,那么這個玩具的銷售增加了美國7美元的GDP。由于向美國出口商品價值的利潤為美國的進口商和中國的外資投資商所進一步擠壓,那么出口盈利率事實上可能是負值。中國2002年427億美元的對美出口直接導致中國854億美元的GDP損失(如果這些產品在中國國內消費的話)。如果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GDP損失將更大,約為出口價值的4倍。因此,中國對美出口盈余越大,意味著商品和服務的進與出之間的缺口越大,從而對中國GDP的負面影響越大。另一方面,中國對美巨額貿易順差導致中國對美經濟依存度遠遠高于美國對華經濟依存度,這種不對稱的經濟依存關系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對美外交的主動權,使中國在處理與美摩擦時總是處于被動地位。
3.對雙邊經貿關系的影響
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已經上升為一個極大的經濟和政治問題,更有甚者認為“貿易不平衡是當前中美經貿關系的唯一問題”,⑧因此能否處理好、何時處理好這一問題對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至關重要。根據以往的經驗,巨額貿易逆差已經成為美國發動貿易戰以獲取全球化利益的強大“武器”,在其他國家一再鼓勵出口,甚至經濟發展嚴重依賴出口的情況下,美國就會以“公平貿易”為幌子,頻頻挑起貿易戰,20世紀80年代美日經濟摩擦、90年代以來的美中經貿摩擦就是典型的例證。具體來講,如果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趨勢持續下去,美國政府重點會在以下三個方面對華施壓:(1)在人民幣匯率方面,中美貿易逆差已經成為美國對中國的匯率政策進行攻擊的主要依據,因此美國會不時要求人民幣升值,以減少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這一問題在當前正愈演愈烈。(2)在反傾銷方面,基于中國產品對美國市場的沖擊,美國會判定更多的中國企業產品對美構成傾銷,從而加大對中國企業的反傾銷調查力度,2002年上半年美國對華反傾銷調查立案就達到十幾起。(3)在出口補貼方面,美國會要求中國減少對其出口美國產品的補貼,削減出口退稅力度,以削弱中國產品在美國的競爭力。總之,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將越來越會成為阻礙雙邊經貿關系順利發展的障礙,增大雙邊經貿摩擦的頻率,對雙邊經貿關系的總體影響是負面的、消極的。正因為如此,中美雙方都應該重視這個問題,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盡可能使雙邊貿易朝平衡方面發展。
四、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未來走勢與展望
任何一國在對外貿易中不可能永遠處于順差地位,也不可能永遠處于逆差地位。因此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最終趨勢應該是走向雙邊平衡。然而就短期來看,對決定中美貿易狀況的幾種因素進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他們當中既有改善雙邊貿易不平衡的有利因素,也有惡化雙邊貿易不平衡的不利因素。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未來趨勢究竟往哪個方向發展,取決于這幾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之間的相互博奕。
因素一,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中國對外貿易整體順差決定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短期內難以改變。我國的加工貿易從1989年以來一直是順差,而且順差額持續穩定增長,從1989年的26億美元迅速增加到2002年的577億美元。目前,我國加工貿易所占中國對外貿易比重超過了55%,這就決定了我國現階段對外貿易順差的這種勢頭應該還會延續,也就是說我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特征是順差而不是逆差。由于美國是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對美加工貿易產品出口正在由勞動密集型產品擴大到高技術產品出口,因此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短期內可能會繼續加大。
因素二,隨著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擴大,中美貿易不平衡的趨勢也有可能加大。目前,美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仍然主要集中在歐洲、加拿大、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額在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但是,從長期來看,由于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美國跨國公司勢必將會加大對華直接投資的力度,使得其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不斷向縱深發展,這樣通過在華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又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也有可能再次惡化而不是改善。
因素三,隨著中國履行入世承諾,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將會進一步擴大,這有利于削減美對華貿易赤字,對于平衡中美貿易關系顯然會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由于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存在著互補性關系,所以對美國政府而言,對華貿易的優先策略之一就是擴大服務出口,限制貨物進口,而后者實際上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因此只有擴大服務出口才能減少美國對華貨物貿易逆差額。
因素四,隨著中美直接貿易的增加,香港轉口在中美貿易額中的比重在下降,有利于兩國貿易統計方面的準確性,減少兩國在貿易不平衡問題上的分歧。據中國海關的統計,中國經香港轉口到世界各地的外貿出口比重已由1995年的26%下降到2000年的15%;2001年上半年,中國與美直接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70.8億美元,占中國對美貿易總額的72.1%,增長了13.9%;而同期經香港轉口至美國的商品額為61.6億美元,下降了7.6%。因此,隨著中美直接貿易的不斷增加,中美對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的認識將日益趨于客觀,也有利于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