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制約因素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展速度持續加快,效益逐步提升。到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到9431戶,投資人16983人,雇傭人員93157人,注冊資本210億元,非公有經濟在全市經濟中占比達75%。全市非公有制經濟領域市場主體(包括私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個體工商戶)達10萬戶,比上年增長8%;注冊資本200億元,比上年增長44.3%。全市新增馳名商標1件,著名商標23件,注冊商標258件。全市已有33家企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已有漢森制藥、太陽鳥游艇兩家公司成功上市,艾華集團等10多家企業準備上市。擁有45家省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1家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以上數據充分說明,非公有制經濟無論從生產規模、經營效益、從業人數來看,還是經濟規模所占比重、稅收貢獻率來看,都已成為益陽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活力日益增強,主導地位得到體現。益陽市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非公有制經濟發揮著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350億元,同比增長13%;全市33個行業大類中,有27個行業產值過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90家,其中有90家產值過億元,有5家過10億元。為數不少的非公有制企業,比如艾華電子集團、口味王檳榔、洞庭辣妹子公司、克明面業、東方水泥、口口香米業等企業,在推進該市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生力軍作用。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力得到提升。近年來,益陽市非公有制企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愈來愈高,競爭實力越來越強,初步形成了機械制造、電子信息、新型能源、新型材料、金屬冶煉、食品加工、生物醫藥、建材、化工、造紙、紡織等支柱產業,產業集群雛形初顯,產業鏈條有效拉長,已經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體。2011年,規模以上機械制造業實現產值12億元,有色金屬冶煉業實現產值40億元,建材業實現產值30億元,食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00億元,等等,非公有制經濟在這些支柱產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同時,隨著農業生產信息化、機械化、集約化和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加快,農業市場越來越大,農業的商品化率也越來越高,2011年全市農產品商品率達73%。2011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60億元,非公有制經濟所作的貢獻占到一半以上。(四)發展領域有效拓寬,覆蓋越來越廣泛。益陽市非公有制經濟隨著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的改善,發展領域快速拓寬,覆蓋范圍迅速擴大,已經由傳統的服務、種植、建筑業等向機械制造、電子信息、有色金屬、建材、農副產品深加工、紡織等工業領域發展,并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改造,產品質量明顯提升,產值明顯增強,效益明顯轉好。
益陽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企業規模不大,總量較小,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弱。目前,益陽非公有制企業中,絕大多數個體私營戶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小本經營,缺乏規模優勢,存在散、小、弱的問題。私營工業企業戶均注冊資金、雇工人數、產值、利稅等主要指標均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僅2009年,益陽十大產業平均每家企業的產值8092萬元,增加值2042萬元。產值過億元的企業僅10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19家,完成增加值164.41億元,分別占全省的5.8%和3.9%;戶均銷售收入7371萬元,戶均利稅399萬元,戶均利潤208萬元,分別為全省平均水平的73.9%、35.8%和45.1%。益陽雖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非公有制龍頭企業,但其自身的整體實力和創新能力較弱,對相關產業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有限,與其他中小企業協作關系又不太緊密,普遍存在“自顧自家”、“閉門造車”、“各自為政”的現象。
(二)產業集群度較低,市場拓展能力不強。市縣工業園區內的非公有制企業關聯度不高,產業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而且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協作。集中在園區內的企業僅僅只是空間地理上的聚集,數量上的簡單匯集,沒有形成真正的產業集群,園區產業特色不明顯。各地都確定了自己的主導產業,有的園區主導產業有四、五個,協作能力不強,產業雷同現象比較普遍。上下游和外圍服務企業配套不緊密,產品生產配套能力不強,整體市場競爭優勢缺乏。企業生產大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低、中端節點,產品比較單一,結構趨于雷同,系列化產品偏少,創新性產品更是難得一見,產業鏈條延伸得不夠長。比如,益陽非公有制企業中,從事機械制造的大部分企業都是為外地企業提供零部件生產,有色冶金行業主要是為他人提供原材料,木業產業基本停留在原料采購到單板初級加工的環節。即使有些企業生產面向市場的終端產品,如科力遠、納愛斯、沅江紙業等,他們生產所需的主要原輔料,也還有相當部分需要從外地采購。
(三)產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比較弱。益陽近年來雖然培養并涌現出了一批科技創新型企業,但從整體來看,全市非公有制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生產的產品科技含量依然普遍偏低。一是企業技術裝備水平整體依然落后。全市竹木加工企業數量眾多,但多數企業生產設備簡陋,設備精度很低,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新產品、新工藝開發能力欠缺。許多生產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少,創新不夠,產品升級換代進程緩慢。比如傳統的紡織業,目前主打產品還是以初加工、低檔次的粗支紗、白坯布為主,有一定科技含量、附加值較高的高檔紡織產品比重小。三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少。目前,益陽紡織、裝備制造等傳統行業的不少企業仍以貼牌和加工為主,有的即使擁有一批拳頭產品,但在市場上真正叫得響、走得開的產品和商標不多。四是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的產品少。據調查,某縣的加工型非公有制企業幾乎全是資源消耗型企業,特別是一些采礦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給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導致企業的發展前景堪憂。
(四)企業人才缺乏,管理決策能力不強。益陽的非公有制工業經濟起步于改革開放之初,大多是從辦“父子店”、“夫妻店”、“兄弟店”和“朋友店”開始,基本是靠以親情、友情為紐帶的家族式、合伙式的管理模式來管理企業。在企業發展初期的原始積累階段,這種管理模式應該說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企業的加快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一是名義上產權清晰,實際上權屬不明。許多非公有制企業是親戚朋友合伙創辦的,有的出了錢,有的出了力,到底各占多少股份、利潤怎么分配,沒有嚴格的制度規范。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合伙人之間的財產份額難以分清,引發一系列產權糾紛,不少企業因此解散、解體甚至倒閉。二是部分企業因要承擔財產上的無限責任,使企業主面臨經濟和社會的雙重壓力。據調查,益陽非公有制企業雖然大部分實行了公司制或者進行了公司制改造,但仍有部分非公有制企業是獨資和合伙制企業,企業主及其家庭對企業債務要承擔連帶的無限責任。三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家長式管理為主,難以作出科學決策。一部分經營者經營管理水平落后,憑經驗闖天下、看膽略撞財運,缺乏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和進行資本運作的能力,小農經濟、小富即安的觀念根深蒂固。大部分非公有制企業缺乏必要的內部監督機制,管理決策和生產經營完全是個人說了算,決策論證不夠、程序簡單,因而常常出現決策失誤。四是企業主自身素質不高,又不注意引進管理人才。有相當一部分業主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文化素質不高,而且又不太注意參加學習培訓提高自我。受經營者知識水平、結構的限制,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因此,在實踐中出現部分民營企業經營者的企業管理方式落后,完全憑經驗管理企業,有的經營不善,造成虧損,致使不能正常發放工資、不能正常辦理社保、醫保,職工權益得不到保障,導致民營企業的社會信譽度不高。不少企業在人才問題上舍不得花錢,人才引不進來。有的即使來了,也容易跳槽。
(五)發展環境欠優,持續快速發展能力不強。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相比,非公有制企業在準入門檻、審批環節、稅費標準、資金融通等方面缺乏平等的權利和公平的待遇,前置審批環節眾多、手續繁雜、關卡重重;稅費負擔較重,建設、土地、環保、水利、稅收等方面費用的收取標準,相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偏高;融資渠道比較窄,傳統的國有商業銀行更多地關注和青睞大客戶、大公司、大企業,不愿也不敢放貸給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使得非公有制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受到極大的制約。政策落實不到位。一方面,有的政策出臺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政策設計不夠科學合理,操作性不強,基層難以落實到位,出現執行部門之間扯皮推諉,政策束之高閣甚至失效的現象。另一方面,在政策落實過程中,有的部門宗旨意識、服務意識不強,沒有及時轉變觀念,習慣于慣性思維和傳統做法,不同程度地存在“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利益個人化”的現象,政策落實過程中“中梗阻”現象比較普遍。經營環境欠寬松。政務公開不徹底,隱瞞相關政策或政策執行不力的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非公有制企業管理體制機制不完善,導致“有利爭著管,無利都不管”,非公有制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貸款難、擔保難的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服務非公有制企業的商會、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不健全、不完善。索拿卡要現象在執紀執法部門中依然存在,變相收費的問題比較突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堪憂。
益陽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觀念轉變不夠。與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歷史悠久的重商傳統不同,益陽地處湖南的西北部,屬典型的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農耕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文化比較濃厚,全民創業的社會氛圍難以形成,不利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爸貒蟆⑤p民企”的傳統狹隘思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領導干部和公職人員不能也不敢理直氣壯地支持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害怕有“傍大款”、搞權錢交易之嫌。有的金融機構擔心非公有制企業沒靠山,貸款風險大,不敢貸款給他們。一些非公有制企業主過于看重近期利益,而忽視企業長遠持續發展,致使企業發展出現先天不足、后天難為,容易在競爭激烈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淘汰。還有的企業對外開放意識不強,缺乏國際視野,更不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謀求企業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環境條件客觀制約?;A條件欠佳。有些縣市還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經過,交通發展有差距;礦產資源分布不均,山區縣相對而言,資源豐富一些,湖區相對貧瘠一些;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相關產業帶動能力弱。發展環境不優。相關政策的落實和配套不力,政府職能轉變不夠到位,一些部門仍然存在政務信息不透明、服務觀念不夠強、甚至與企業爭利的現象,非公有制企業享受的權利待遇和公平競爭機會,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企業設立前置審批環節多,手續雜,關卡多,增加了民間投資創業的難度;稅費不公,負擔偏重,稅收、土地、環保、水利等方面的稅費收取標準,相對國有、外資企業來說偏高,影響了非公有制企業的效益;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服務,沒有一個權威的主管部門歸口,容易導致政出多門、多頭管理、重復收費、效率低下。社會輿論環境也亟待優化。一些媒體熱衷于非公有制企業的負面報道,習慣將民營企業家與“黑”、“惡”聯系在一起,正面典型宣傳做得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非公有制企業的整體形象。
(三)融資渠道不夠暢通。資金短缺、融資難是益陽市非公有制企業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一是國有商業銀行怕擔風險,信貸的重點往往放在國有企業、大企業、大客戶,而不愿放貸給急需發展資金的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非公有制企業,致使非公有制企業客觀上游離于主流融資渠道體系之外,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二是金融機構發展不足特別是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嚴重不足,小額貸款公司、產業投資、風險投資和信用擔保機構少、規模小、運作困難,沒有形成發揮作用的體制政策環境,金融系統內部缺少競爭。
(四)實用人才供不應求。一是益陽市是中部內陸省份的經濟欠發達地區,與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本省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相比,對高學歷、管理型、研究型人才缺乏吸引力。二是受非公有制企業“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局限,外來人員感到缺少發展空間和歸宿感,難有大的作為,人才不愿到非公有制企業工作,即使在非公有制企業工作的也留不住。三是非公有制企業大多勞動強度大、勞動條件差、待遇偏低、保障不健全,工作缺乏吸引力,即使人才引進來了也容易流失。據統計,全市非公有制企業人才僅占人才總量的14%,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職業經理人、研究開發型人才、外貿人才和技術工人尤為緊缺。
(五)體制機制嚴重束縛。政府管理層面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觀念上、認識上雖然有明顯改觀,但是對非公有制經濟傳統上的偏見,以及工作上的與已無關的思想仍然存在,非公有制企業進入壟斷行業和公用事業領域仍存在體制性障礙,制約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空間。一些單位和部門的行政法規條例沒有及時修改完善,部分內容有悖中央、省委有關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精神,致使黨委和政府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大政策,在執行中往往一遇到部門利益和規定時,就顯得蒼白無力。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蓬勃發展,許多地方,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積累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同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具有普遍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許多專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筆者認為,中部地區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首先在于思想解放,在于理念先進,要有敢闖敢拼、敢為人先的創業激情和搶抓機遇的意識。地方政府要千方百計激發群眾的致富欲望,營造創業光榮的氛圍。其次是要加強引導、加強服務、完善政策、優化環境,包括市場環境、政務環境和法制環境,都要逐步搞好,讓想干事的能干成事,想創業的不僅能創業,而且還能做大做強。只要想創業的人越來越多,創業環境越來越好,我相信,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作者:傅同瑾段紅柳單位:中共益陽市委黨校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湖南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