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低碳經濟下茶文化旅游研究(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低碳的概念是在防范全球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滋生出來的一種新型理念,它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成為一種全球通用的創新理念,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效應,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經濟概念。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倡導低碳、綠色、生態的理念,并在茶文化旅游的開發中融合關于低碳經濟旅游的設計內容,為推動茶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方式提供了發展契機和條件,可以實現低碳、綠色、生態理念下的茶區原生態旅游新體驗。
關鍵詞:
低碳經濟;茶文化旅游;基本策略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態勢之下,低碳、綠色、生態的經濟理念正在盛行,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向也正在追求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人類生活方式的低碳水平、低碳排放成為了社會經濟領域的新標志,在以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為依托的低碳生活方式中,以低碳理念結合茶文化旅游的生活方式正在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追求低碳經濟理念下的低碳茶文化旅游體驗,提倡低碳經濟理念下的茶文化旅游消費方式,尋求更為豐富的低碳茶文化旅游內涵。
1低碳經濟給茶文化旅游帶來的契機分析
低碳經濟的社會發展理念之下,旅游經濟產業正在遵循低碳、綠色、生態的產業發展方向,進行低碳旅游產業的開發和利用。然而,由于旅游產業鏈的延伸和外張,旅游產業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在這個龐大的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模式下,茶文化旅游產業也正在向綠色、低碳的產業方式邁進。我們看到,在旅游業產業鏈延伸的過程中,出現了輕視生態環境的現象,一些旅游消費者損害了不可再生的旅游資源,一些非環保產品也在粗放式經營模式下,對旅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鑒于這一現狀,茶文化旅游產業要利用其占用社會資源較少的優勢,減少碳排放,在保護茶文化資源環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茶文化內涵,創建全新的茶文化旅游新型碳機制,在旅游環境中創造性地進行良性替代和產業補償,從而達到節能減排、低碳綠色的生態化旅游效果。低碳經濟為茶文化旅游帶來了觀念上的變革,主要是生產觀念的變革和消費觀念的變革,其中:生產觀念的變革是指茶文化旅游產業在開發的過程中,注重能源的節約,在茶文化旅游的線路設計中,以低碳、生態、綠色為著眼點,設計開發環保、低碳的生態旅游線路。消費觀念的變革是指茶文化旅游過程中,消費者選擇低碳方式出行,盡量減少碳排放,避免給茶文化旅游環境留下碳痕跡。
2茶文化旅游的獨特風格與特征
2.1群眾的主動參與性特征
在茶文化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過程中,茶已經和咖啡、可可并稱為世界的三大飲料,然而,茶卻更具有精神上的內涵和境界,它在不斷延伸和拓展的發展進程中,擁有了深厚的群眾基礎。在茶文化旅游的項目中,大多離不開群眾的主動參與,例如:茶文化旅游中的茶區、茶園游樂、群眾在茶文化旅游中的植茶、采茶、制茶、品名茶葉、茶藝表演等項目,都顯示出茶文化旅游深厚的民族性和群眾性特點。
2.2個性化和集聚性的特征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由于地域的差異,而衍生出不同的茶文化內涵,這為茶文化旅游者提供了豐富的、深層次的體驗,可以說在不同地域中的茶文化內容各有其風格和特點,同時,這些茶文化旅游項目又顯現出其集聚性的特征,在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推動下,茶文化旅游成為了開拓傳統產業的集聚產業鏈條和增值途徑,增強了茶文化旅游的豐富性。
2.3多元化與組合性的特征
在茶文化旅游的低碳環境下,開發出了低碳、綠色、環保的多元化茶文化旅游系列活動,這些活動顯現出組合性、多元化的特征,基于低碳、環保的生態旅游理念,茶文化旅游開設了茶園綠色風光、、茶風茶俗、茶文化醫療保健等內容,增強了茶文化旅游的低碳娛樂體驗。
2.4文化的高雅性特征
在低碳經濟的時代下,茶文化也在倡導生態旅游的過程中,顯現出其內在的高雅性特征,為旅游增添了旅游活力,滿足了人們的旅游心理需求,在生態旅游的休閑娛樂享受中樂而忘返。
3低碳經濟中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發展策略
具有創新概念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在與現代低碳經濟相融合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發展模式,可以極大地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通過低碳、生態的茶文化旅游設計,可以創設出新的茶文化旅游景觀。
3.1注重茶文化旅游的科學規劃與設計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們要大力宣揚“環境興游、綠色興游、低碳興游”的理念,進行茶文化旅游的科學規劃和合理設計,要根據不同地域的茶文化生態環境以及茶文化資源的特點,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籌謀。首先要進行茶文化旅游景點的環境容量設計,要對規劃之內的旅游景點進行茶文化旅游資源的合理調配,并且采用科學的節能降耗技術,對茶文化旅游景區的污染源進行剔除,從而創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環境,使茶文化旅游景區“可進入”、“可停留”、“可享受”,在全面構建科學化的、低碳茶文化旅游景區的設計之中,要形成低碳旅游的良性循環趨勢,引領旅游消費者的低碳旅游方式,并建立科學的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對茶文化旅游區域進行低碳、環保的環境測試和保護。例如:湖北宜昌霧渡河茶葉科技園、現代示范茶園設計、湖南安化縣以“千兩茶”而設計的低碳生態旅游線路等。還有在貴州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的野生喬木型大茶樹,要進行低碳、生態的保護和發展,可以推廣低碳生態、循環經濟建園的模式,對茶文化旅游環境進行適度的開發,形成有機野生茶、林、花相間的低碳、生態茶園。
3.2開創低碳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產品
在低碳經濟理念下,茶文化旅游要進行低碳、綠色的旅游線路設計和開發,要創設具有特色和風格的茶文化旅游產品,與當地的茶文化相融合,設計出具有特色的茶低碳產品、茶保健品,吸引旅游消費者的低碳產品消費和使用需求。同時,還可以推出低碳、生態的茶文化旅游主題,例如:對年輕的旅游者可以推出以山水低碳、生態游為主題的茶鄉文化體驗活動;對于中老年的旅游者可以倡導低碳生活、康體健身為主題的茶文化旅游項目。例如在重慶永川茶山的竹海低碳生態旅游開發中,全面推行了低碳、綠色的茶文化旅游生態產品,有用竹制作成的生活實用品和工藝品,如:竹傘、竹笠、竹椅、竹掃帚等。還有湖南安化的黑茶,由于其顏色幽黑而得名,制作成餅狀、磚狀、圓形的不同低碳茶產品,引起了旅游者濃厚的欣賞興趣,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3.3推動低碳經濟旅游的綠色價值
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要深度挖掘旅游的茶文化內涵,要用深層次、多元化的茶文化價值吸引旅游者,要深入到民間,搜集當地的茶文化典故、傳說以及名人佚事等。如:貴州茶文化低碳、生態旅游要著重開發其民俗茶文化內容,由于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沉淀了豐厚的民俗茶文化內涵,有仡佬族的油茶“干勁湯”、貞豐的“狀元筆茶”、普安的“擂茶”、彝族的“罐罐茶”、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等,這些不同的民族茶俗文化,為貴州的茶文化旅游帶來了極高的文化價值。還有在傳承和保護茶文化表演的文化價值挖掘,如:閩南的石亭綠茶顯現出茶、亭與人之間的僑鄉風情,具有文化魅力。重慶的茶山竹海生態旅游可以開發其不同的文化內容,豐富其茶文化內涵,如:“茶竹”文化、隱士文化、箕山龍文化等,并緊緊抓住“茶竹共生”這個低碳、生態的綠色景觀,使這些低碳、綠色的茶文化為景區增光添彩。
3.4倡導茶文化旅游的低碳消費理念
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要向旅游者大力倡導低碳、綠色的消費理念,改變傳統高端消費的誤區,采用各種方式引導旅游者進入清水品茗、居住于農戶、徒步茶園、欣賞茶戲,使旅游者在茶文化旅游過程中真正回歸自然,采用一切自然的方式,實現節能減排的低碳旅游效果。例如:蘇州就以其碧螺春的品牌和太湖山水,推薦旅游者沿太湖品茗碧螺春茶為主題的低碳、休閑茶文化旅游園,提升了茶文化價值,延伸了茶文化旅游的產業鏈。
3.5推廣茶文化旅游品牌綠色化
在提倡人們低碳生活的同時,可以打造與人們低碳生活相適應的茶文化品牌,可以重點宣傳茶文化中的提神、健胃、減肥、美容等功效,引導人們在生態旅游的過程中,進行保健茶產品的低碳旅游,并且將茶文化品牌與文化相融合,推動低碳、綠色的品牌消費。如:安徽名茶與徽州茶文化相融合,創造出“茶鄉書鄉”、“茶香書香”的良好品牌效應。福建省茶文化旅游中茶文化與餐飲業相結合的“茶餐”已經成為旅游者保健養生的餐飲品牌。
4結語
總之,在低碳經濟發展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要與傳統茶文化相結合,通過各種方式和策略,推廣茶文化旅游中的低碳、綠色、生態理念,使消費者在品茗茶葉、欣賞茶園、觀賞茶藝的過程中,實現低碳消費、綠色出行的目的,通過低碳茶文化旅游線路的統籌規劃、低碳茶產品的推廣、品牌茶文化旅游的創建等,真正使旅游者返樸歸真,融入在自然、綠色、生態的茶文化旅游之中。
參考文獻:
[1]張耀武,龔永新.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2]羅清.低碳旅游背景下的文化旅游發展策略[J].中國市場,2012(1):47-48.
[3]彭鳳.低碳經濟背景下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策略[J].科技致富向導,2013(6):46.
[4]于蘭蘭.信陽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5]劉麗莉.低碳經濟背景下區域生態文化發展策略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5(20):279-280.
[6]費維峰.基于RMP分析的福建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D].華僑大學,2013.
[7]張玉華.經濟轉型背景下低碳體育旅游發展的策略探驪[J].經濟研究導刊,2013(21):261-262.
作者:鄭曉曦 吳肇慶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第二篇:低碳經濟下茶文化旅游探析
摘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逐漸體會到石化能源經濟帶來的苦果。在此情況下,低碳經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和研究。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內容的文化旅游經濟,因為其低碳、環保、人文的多種原因,逐漸被各地開發出來。本文就如何圍繞茶開展文化旅游進行多方面的調查研究,以期為我國的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和建議。
關鍵詞:
低碳經濟;茶經濟;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
近兩年我國大范圍遭遇霧霾襲擊,多地PM10、PM2.5爆表,部分地區PM2.5指數甚至達到500以上,當地醫院呼吸系統疾病就診率飆升,因盲目、不計代價的發展能源經濟而導致的環境污染讓國人備受折磨。在這種情況下,低碳經濟、碳排放等新的經濟概念被越來越多的管理者和經濟學者所關注和提及,一批新興的文化旅游概念和實體脫穎而出。其中,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被全國多地采用并不斷擴展著。本文就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能為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1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低碳經濟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通過產業轉型與創新、開發新能源等多種手段,減少傳統能源損耗,進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重目的的一種低能源損耗的經濟形式。近年來我國霧霾范圍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增加低碳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保障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低碳經濟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突破性發展,改革開放30余年創造的經濟價值遠遠超過了我國之前100多年的經濟總和。但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各種經濟問題,其中尤其以能源經濟帶來的環境污染最為顯著。多地出現了水污染、土污染等,部分地區甚至因此導致惡性疾病的高發,尤其是近年來逐步加重的全國性的霧霾的發生,使環境污染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憂慮。以鋼鐵大省河北關停多地低效鋼鐵廠,降低損耗保護環境為代表的以高消耗低產出的能源經濟或者被強令升級,或者逐漸被新能源經濟所取代。
1.2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多樣性的需要。低碳經濟以新能源、新技術為代表的經濟形式,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低且表現形式豐富多彩。采用具有清潔和可再生特性的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多種新能源,是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方向。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減少之前的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消費結構,重視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無碳或低碳能源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多領域多方面全面開花。
1.3低碳經濟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需要。低碳經濟是“低碳”與“發展”的有機結合,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只有通過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單位經濟效益和競爭力,才能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只有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才能保護現有和恢復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保障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人們日益多元的物質文化需求;只有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才能解決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的國情和巨大基數人口導致的巨大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才能實現民族的振興與騰飛,才能實現我國經濟和國力的可持續發展。
2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的特點
旅游是自古以來就一直進行的一種經濟行為,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之前的那種游山玩水、走馬觀花的簡單欣賞,而是追求在旅游過程中能夠欣賞到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民俗以及歷史風貌。在這種情況下,各種主題的文化旅游,尤其是對當地深層次文化行為進行開發和傳承的文化游逐漸被人們所認可并口口相傳。其中,有著悠久歷史的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是各種主題游中比較活躍的內容形式。
2.1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地域特色比較明顯。我國是產茶大國,有著世界著名的產茶區和茶葉品種,以云南、福建等產茶大省為代表的普洱茶、茉莉花茶、鐵觀音茶在我國流傳甚廣。云南普洱茶產茶區處于滇西南,當地山肥光足霧大,適宜茶樹生長,幾十萬畝野生的千年古茶樹、古茶園以及幾百萬畝的現代化茶園分布在以昆明為中心由北向南的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水系和怒山、無量山、哀牢山三大山脈之間。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千家寨哀牢山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雙江縣勐庫大雪山千年古茶樹群落等都是云南茶文化的物質形態組成部分,這些既是寶貴的自然、文化遺產,同時也是天然的、獨特的旅游景點。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獨特的氣候和充足的日照為茶樹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至今福建已有一千多年的茶葉種植歷史,是烏龍茶、紅茶、白茶的發源地,幾乎每一種茶類都有著自己的歷史傳說。不同地域的茶代表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這種地域差別是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優勢。
2.2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與經濟活動契合性相對較高。茶本身就是一種快速消費品,而且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相對較高,消費者對某一品種的茶葉認可之后,將長期對該種茶葉進行購買消費。所以,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可以在旅游者欣賞當地茶園、品嘗當地茶葉、聆聽當地茶故事的同時,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悅,以及對茶鄉的認同,對茶葉的認同,并進而成為茶葉的一個長期消費者。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除了具備普通旅游特點和功能之外,還在旅游過程中,對當地的茶葉產品進行了推廣,而這種推廣是極易或者旅游者認可的一種推廣,推廣成本極低而推廣效果卻極好。可以說,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對茶鄉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茶葉營銷活動,只要茶鄉在消費者旅游過程中,做到細心、真心,拿出真正好的茶葉產品,就很容易達到大城市中茶葉營銷難以達到的目的。這種經濟活動的契合度,是其他產品難以達到的。
2.3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能夠實現我國多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我國產茶區跨度極大,既有多山多霧的云南產茶大省,也有一山一茶的福建茶園;既有富有神話氣息的古茶傳說,也有講究禪理的禪茶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茶文化,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能讓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逐漸接觸到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人文歷史,并在旅游過程中對這段文化通過朋友圈等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和傳承。不同茶鄉的遺跡文化,一條起步于無量山脈的六大茶山,穿越滇、藏、川大三角地帶的茶馬古道,沿途分布著易武,普洱、黑井等上百個古村鎮,還有遺留在古城中的石碑、寺廟等遺跡都是茶文化的實物遺存,可成為開展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不同茶鄉的飲茶文化等,都可以讓消費者在旅游過程中,增加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優越感,并對其進行傳播和傳承。
3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分析
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基本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消費者在茶鄉當地的旅游行為,二是文化認同下茶鄉對茶葉制品的多次營銷。茶鄉只有把這兩個階段都做好做足,才算是完成一個完整的茶葉旅游項目,在讓消費者得到心理滿足和身體愉悅的同時,茶鄉獲得旅游收入和后期穩定的客戶群。
3.1消費者在茶鄉當地的旅游行為開發。不同茶鄉都具有不同的資源、民族、文化以及地理地貌,旅游組織者可以針對自己茶鄉的特點開發旅游項目,推介旅游產品。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應該主打茶鄉的原生態、鄉村游特色,避免盲目開發。消費者到茶鄉,是要體會當地獨特的民族風情以及了解茶鄉源遠流長的茶葉傳說,進而達到愉悅身心的目的。所以,茶鄉在針對旅游行為開發時,要注重自己茶鄉的特色與提高當地人文這一軟件的水平。增加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旅游用品在于特色和精致而不是奢華,游客吃住行在于綠色環保而不是窮奢極欲。要大力發展當地交通、水電、通訊、住宿、餐飲等相關配套娛樂設施,滿足游客吃穿住行多方面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價格的合理,避免出現類似“青島大蝦”等景區宰客事件的發生。要多方面多途徑提高茶鄉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定期舉辦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每個人都要對茶鄉歷史和傳說做到了如指掌,要對當地茶藝、茶舞、茶歌都有所了解并能進行演繹;要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管理,必要時要聘請職業的經理人、引進專業的管理團隊;對當地茶農和茶園進行整合,以整體的旅游面貌和詳實規劃對旅游進行細化,提高茶農接待游客的水平,避免茶鄉內部的惡性競爭。
3.2文化認同下茶鄉對茶葉制品的多次營銷。茶鄉導游要對茶葉種植歷史、發展沿革、人文故事、神話傳說都有比較詳細具體的了解,并具備現代營養學的基本知識,能夠向消費者將茶葉的成分、與其他茶葉的對比進行詳細的解釋,并在旅游者游覽中進行知識的趣味灌輸,使旅游者在游覽中逐漸認同當地的茶鄉文化與茶葉品性,一株古茶樹、一棟古茶屋、一個老故事,都會使旅游者對當地的茶倍感興趣,并形成購買的欲望和沖動。在此過程中,茶鄉導游要及時對旅游者進行茶葉知識的講解和宣傳當地茶葉產品的優勢,對旅游者這種購買欲望和沖動進行強化,從而完成茶旅游的二次營銷。茶鄉要利用多種新技術、新媒體,及時建立旅游者的數據庫,對旅游者進行茶旅游的云數據采集,引導旅游者完成旅游者到飲茶者的身份轉變,由旅游者變為茶鄉的長期客戶,進而完成茶鄉對茶葉制品的三次以及多次營銷。
低碳經濟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我們應當減少甚至摒棄傳統的高能源高消耗的經濟形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低碳經濟大勢之中。大力發展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可以達到人類保護環境與和諧共存的雙贏目的,我國茶葉種植范圍廣泛,各地茶鄉應該充分挖掘當地特色,開發各種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造福當地,服務經濟,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偉珍.體驗經濟視角下的茶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研究———以潮州鳳凰山功夫茶文化公園為例[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馮衛英,朱世桂,黎星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以江蘇宜興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27-134.
[3]黃木.讓特色茶文化為旅游帶來一抹清香———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為例[J].農業考古,2013(2):251-255.
[4]郭雅玲,馮會,鄭明芬,黃曉敏.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33(2):43-47.
[5]馮衛英,王玉花,JohnKipkorirTanui,黎星輝.蘇州洞庭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評估[J].茶葉科學,2012,32(4):353-361.
作者:李琴 單位:四川省旅游學校
第三篇:低碳經濟下茶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摘要:
低碳經濟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低碳經濟與茶文化旅游的結合,能夠對茶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對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分析與研究,進而提出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發展策略。
關鍵詞:
低碳經濟;茶文化;生態旅游
低碳經濟是指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經濟模式,是當前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低碳經濟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從產業發展到生活技術,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碳排放量成為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低碳旅游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模式,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低碳旅游是指減少旅游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使旅游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低碳旅游主要體現在裝備與消費模式的改變,這種旅游方式也成為未來高品質旅游的重要組成方式。
1低碳旅游的發展
1.1低碳旅游成為未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低碳旅游是充分利用可循環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旅游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游客的需求,使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得到愉悅,同時提高旅游產業收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相比其它產業,旅游業對生態系統的破壞較小,但是也并非零污染。由于旅游業是一條較長的產業鏈,隨著產業的不斷擴張,旅游也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仍然有較大節能減排空間。所以,低碳旅游作為綠色環保產業,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當前的旅游發展現狀并不樂觀,尤其是許多旅游資源在沒有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的情況下盲目開發,對環境造成了嚴重損壞,使許多不可再生資源遭到浪費,尤其是一些娛樂、餐飲等行業為了獲得更大利益,只一味地采用非環保產品,對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旅游業也缺乏相關的管理制度,游客對生態環境破壞也十分明顯。旅游業是旅游的綜合服務產業。由于旅游業所占用的資源少,而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多,碳排放量相對較少,因此,旅游業應當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示范,通過發展低碳旅游,挖掘文化、保護環境,達到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
1.2低碳旅游的發展與變遷
1.2.1旅游觀念的改變
我國旅游業正處于迅速發展時期,但也顯現出服務質量不高、基礎設施欠缺、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旅游業的良性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嚴重制約了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行業,低碳旅游的改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以生態環保為前提和基礎,并將這一理念融入景區設計開發中,防止資源浪費;其次,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旅游飯店提倡舒適方便,強調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最后,推出環保低碳旅游線路,進一步加強自然景觀的生態環境保護,使旅游景點成為生態環保的旅游地,讓更多人形成環保意識。
1.2.2消費觀念的改變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許多游客會選擇低碳出行方式,例如騎自行車或徒步旅游;住宿時選擇干凈舒適的旅館,減少物品的浪費;從自身做起,積極維護景區的環境衛生;參與環保的旅游活動,提升旅游品質,自覺減少污染排放,避免產生過多碳排放。消費觀念的改變對低碳旅游發揮了積極有效的影響作用。
1.2.3旅游政策的變革
低碳旅游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需要旅游企業和游客的自覺和推廣,同時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例如發展低碳企業,支持景區企業引進節能減排技術,減少氣體排放和碳消耗;引入低碳考核標準,將生態旅游作為旅游業的重點推介項目,不僅推進旅游的智能化和多元化,同時提升服務水平和執行效率,降低碳排放。
2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條件
2.1良好的旅游業發展背景
2.1.1旅游需求不斷提升
低碳旅游既使社會環境更加生態環保,也提升了旅游需求,豐富了旅游項目,滿足了廣大消費者的個性化特點。低碳旅游屬于服務行業,通過與茶文化旅游的結合,引導著消費者向著更高品質的旅游方向推進。茶文化不僅有豐富的文化特色和思想內涵,而且是低碳旅游的重點項目,必然會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其中最典型的當屬云南的茶文化旅游,云南是普洱茶的主要產地,由于仍然保護著原生態的氣候環境,加上濃郁的茶文化特色,當地的茶文化旅游已經形成一定規模,雄厚的茶產業與自然環境相結合,使茶文化旅游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資源,也成為全國重點生態旅游的黃金線路。
2.1.2低碳旅游理念得以踐行
開發和建設綠色旅游資源,培育綠色消費是當前旅游市場的主要目標。目前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綠色旅游建設有上海世博園和海南國際旅游島,這兩處旅游景觀都是低碳環保的代表者,將低碳旅游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在了一起,用事實證明低碳旅游既然可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夠提高經濟效益,低碳旅游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接受。并以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自備生活物品、減少一次性物品使用等方式支持低碳旅游的理念。
2.1.3特色旅游日漸興起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對旅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單一的旅游形式已經很難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由此,更具個性化的特色旅游逐漸興起,迎合了大眾的消費需求。特色茶文化旅游融合了自然景觀和茶文化底蘊,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代表,能夠滿足更多個性游客的需求。例如安徽黃山因地制宜,開發了許多特色旅游項目,也成為當地的旅游新景觀,也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再例如云南的昆明、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地的茶馬古道也成為生態旅游的黃金線路,受到游客的青睞。
2.2茶文化旅游的初步發展
茶文化旅游是將自然資源與茶文化融合在一起的旅游產業,是茶產業資源與生態旅游的有機結合。茶文化旅游以自然歷史景觀為依托,以茶文化為主要內容,其中包括了多種體驗活動項目,使旅游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云南的茶文化旅游已經成為我國最成功的旅游項目,由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茶產業也得到了積極有效的發展,并形成了以茶文化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鏈;再例如福建武夷山的《印象大紅袍》演出,通過實景方式展現了當地傳統的茶文化特色,以及民間斗茶、茶文化節等項目,使當地的茶文化內涵得以挖掘和展現,茶文化融入旅游產業中,既指明了未來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方向,同時也促進了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茶葉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藝術內涵;茶樹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采茶、制茶需要較高的技術含量,茶藝、茶歌等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豐富多樣的茶文化給人們帶來獨特的茶文化體驗和審美享受。近年來,我國的旅游業發展形勢較好,茶文化旅游作為特色旅游項目也受到了廣泛歡迎,各種鄉村生態游、特色茶園游等內容形式豐富多樣,滿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當然,茶文化旅游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對茶文化旅游的內涵認識不清,在旅游開發上缺乏整體規劃,最終導致了生態環境被毀壞,茶文化內涵沒有得到積極有效地體現和運用,使碳排放量有所增加。想要做到既保持生態環境,又要積極推動旅游產業發展,低碳旅游是明智的選擇。
3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發展策略
3.1做好科學規劃
在低碳旅游發展中要堅持旅游與生態相結合的模式,通過科學的論證,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在實際開發時,要充分借鑒其它國家和地區相關的低碳旅游項目,通過分析論證,結合自身的茶區特點,進一步完善規劃環境評價,科學評定環境資源的配比,使自然資源得到合理的運用,同時運用減排技術減少污染,使茶區的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3.2發揮示范推廣作用
低碳旅游不僅是旅游產業的一個重點工程,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低碳旅游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需要與茶葉企業和消費者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綜合體,發揮各自效能,共同促進低碳旅游的良好發展。茶文化旅游可以按照茶鄉的不同特點,依托自身的茶文化特點,發展特色茶文化旅游項目。例如杭州梅家塢茶文化村,這里以古樸的民居和茶鄉風情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為全國示范性的茶文化旅游區。游客在這里不僅能夠欣賞自然風光,而且能夠體驗茶文化內涵,梅家塢茶文化村也成為茶文化旅游開發的成功典范。
3.3完善運營方式
茶旅游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展狀況選擇合適的旅游項目,以茶區產業改造作為主要目標,從粗放式的經營模式逐漸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做大做強茶產業項目。例如福建安溪的茶葉基地,通過政府與市場的共同運作建設,積極發揮產業經濟向集約化方向發展,使當地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良性發展;再例如浙江湖州的顧渚茶文化鄉村旅游區,這里是貢茶之鄉,有著深厚的茶文化底蘊,通過景區帶動綜合開發的模式,營造了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發展茶文化旅游,開發出以茶葉為主的茶具、茶畫等各種旅游產品,帶動了當地的茶企業發展共贏。
3.4提高環保意識
提高環保意識是當前旅游業大力提倡的消費理念,通過低碳旅游、謝絕高端消費、轉變旅游方式,與低碳旅游的要求達成一致。低碳旅游具體表現為乘坐動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旅游、居住簡單方便的旅館、觀賞茶俗茶藝等。只有將低碳理念與消費者的生活融為一體,才能在低碳旅游中提升環保意識,使游客對茶文化旅游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使茶文化旅游產業得到更好的延伸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小安.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N].中國旅游報,2009-10-30(2).
[2]劉德艷.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變革[N].中國旅游報,2010-2-26(11).
[3]和獻中,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與旅游互動發展戰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52-57.
[4]張琳潔.論我國茶文化旅游發展現狀[J].茶葉,2007(3):183-186.
[5]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7):17-19.
作者:徐茜 單位:成都大學旅游與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