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困難性理念產業集群的演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熱點”類型集群衰敗原因分析
現有的關于集群“熱點”的研究指出集群隨著時間將不可避免地衰落是因為產生了組織的慣性(Porter,1998)。“熱點”類型的集群相比產業內的其他集群或者企業,初期具有很高的增長速度和績效。然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熱點”喪失了他們最初較好的創新能力,出現了衰落(Porter,1990;Pouder&St.John,1996;Suskind,1992)。根據Pouder&St.John(1996),集群的成員企業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路徑依賴對于產業集群的效用,既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在于,路徑依賴可以樹立并強化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從而給集群外部設置較高的模仿障礙;弊端在于,路徑依賴也會弱化產業集群的技術和制度創新意識,降低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反應能力,尤其是傳統產業集群更可能如此。換言之,集群可能導致企業實施技術封鎖,從而停滯創新。例如德國的魯爾區的煤鐵產業集群,盡管集群內企業較早地采用了新技術,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技術突破和向多元化的市場轉移都受到了限制。集群內部企業由于沒有抓住知識革新的機會去采用新知識,僅在舊知識的圈子里徘徊,固守原來的知識而被最終淘汰。
Pouder&St.John(1996)運用間斷均衡的概念來理解這種慣性觀點,他們認為“熱點”的發展一般有三個演化階段:第一階段是集群的產生和“熱點”特征的涌現,第二階段是集群企業的趨同,第三階段是企業的重新定位和調整,包括“熱點”的衰落。最初,地理上的聚集產生了規模經濟,降低了成本,更易獲得資源。“集群內的企業和集群外的企業具有明顯不同的行為,它們對競爭對手和市場趨勢的估計也很不同,最終習慣于想當然的產業設想和模仿行為,導致了非生產性的創新努力”(p.1195)。“熱點”集群發展出了一條孤立于產業中其他企業的演化路徑,并最終喪失了原先的優勢地位。
集群內部的相互依賴支持了企業的價值認同和對研究機構和勞動力等制度資源的共享。這些相互依賴是集群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所在。然而,它們也創造了很高程度的同質化(Homogeneity)。隨著這種相互模仿和同質化的持續,在現有集群中,各種創業活動變得更加保守,也更帶有模仿性。管理者們傾向于關注集群內的競爭信息,而忽視了集群外的知識和信息。當集群中管理者們的集體意識離集群外演化的競爭環境越來越遙遠時,集群內企業將進入趨同階段(Tushman&Romanelli,1985)。這些演化模式的結果使得集群開始出現集聚不經濟,由此帶來集聚優勢的喪失。隨著模仿和同質化的增加,集群內企業的數量和創新能力都將出現下降,這時整個集群將出現衰敗,嚴重時甚至會走向毀滅②。進化論的觀點突出了集群企業的矛盾:它們既要實現異質性(Heterogeneity)和獨特的能力(Wernerfelt,1984),又要模仿并實現能力上的一致(Schumpeter,1934)。在這點上,Huygens(2001)表明協同進化的概念具有整合這兩者的不一致的優勢。
基于復雜性理論的產業集群協同進化
近來很多學者開始關注產業集群,尤其是它們的演化和發展,其中一些研究在方法上開始引入復雜性理論。盡管當前該領域的研究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但是復雜性理論為研究產業集群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和新途徑,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
1.復雜性理論與產業集群
復雜性理論是運用非還原論方法研究復雜系統產生復雜性的機理及其演化規律的理論。復雜性研究興起于上世紀末,目前在國內外已成為許多學科領域內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它涉及一個新型的跨學科的方法論。雖然學術界對“復雜性”概念還缺乏嚴格一致的定義,但大家都意識到復雜性方法可以彌補長期占統治地位的經典科學的簡化方法的不足。傳統的經濟學常常以數學這樣精確的科學作為工具,但是經濟生活中的人并不總是理性人。人們掌握的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經濟并不是像機械鐘表那樣精確運轉的。復雜性理論為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的理論觀點使得經濟學家能夠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從經濟系統的內部機制和層次出發來研究經濟。
復雜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簡稱CAS)。CAS把系統中的成員看作具有適應性的主體。主體能夠與環境以及其他主體進行交互作用,主體在這種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學習”或“積累經驗”,并且根據學到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調整自身的結構和行為方式。整個系統的演化,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派生出來的。CAS是由各個獨立的行為主體組成的系統,這些主體可以自由地、以不可完全預言的方式行動,并且它們的行動是相互影響的,即一個主體的行為會對其他某些主體的行為產生影響,像股票市場、組織或組織中的部門、以及不同組織所形成的某種聯合體都可看做CAS。對于產業集群而言,企業中的人力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企業的主體,而企業也可以被看成是組成另一個更大的復雜適應系統———產業集群的主體。每種主體都具有一定的資源和適應性、主動性,有自己的目標、內部結構和生存動力。CAS的基本思想是:適應性造就復雜性。許多研究工作已經開始將集群和網絡視為具有自組織和協同進化能力的復雜適應系統(Allen,2001;Freder-ick,1998;Koza&Lewin,1999;McKeley,1999)。理解復雜適應系統行為的核心在于理解穩定和變化、秩序和混亂之間的動態機制(Stacey,1996)。
2.產業集群的協同進化
經濟系統的成長通常要經歷一個由簡到繁的進化過程。借助于生物學的概念,經濟系統也是通過某種類似自然選擇的方法(選擇、復制、交叉、突變)進化到今天這種復雜、多樣、生機勃勃的狀態的,一如生態系統所表現的那樣。經濟系統中的經濟主體僅擁有有限理性,而非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完全理性;經濟主體所掌握的是局部信息,而非完全信息;經濟主體是通過學習不斷進化以提高其理性程度,微觀層次上每個主體的進化帶來了宏觀層次上整個經濟系統的生機勃勃、混亂而又秩序的表征。
協同進化原來是生物學中的概念,一般是指兩個相互作用的物種在進化過程中發展的相互適應和共同進化。這一本屬于生物學的概念如今已經被移植到組織理論中,所以從廣義的概念來理解,協同進化又可以指組織與組織、組織與環境之間在長期相互適應過程中的共同進化或演化。基于知識的協同進化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的知識系統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彼此影響,互生進化。外部變化帶來的壓力促進了系統和環境在宏觀層面上的協同進化,而內部結構變化在系統內的發生產生了微觀層面的協同進化。知識資源在自身積累過程中顯示出路徑依賴③特征。路徑依賴通過歷史和記憶影響自組織系統,特別是系統結構的共同決定。另外,路徑創造也同樣重要,因為復雜適應系統在穩定和變化間運動,在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的過程中進行聯合和重組。類似地,當企業需要平衡它們在開發和探索上的投資時,協同進化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開發上。企業、集群和它們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引起了適應性和協同進化的過程。Kauffman(1993)指出進化總是一種協同進化。許多學者認為協同進化的觀點有利于研究新的組織形式,如網絡和集群。Lewin&Volberda(1999)在他們對協同進化的組織形式的研究中,區分出競爭和合作的結構,分別類似于水平的和垂直的集群結構安排,這在Maskell(2001)基于知識的集群演化的研究中得到發展。
網絡和集群的結構安排對于促進企業間知識創造、知識流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一個復雜系統不僅是由它的各組成部分的簡單加總,也包括了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復雜關系。而知識就嵌套在這些關系中,網絡和集群中的企業就像是聯結結點,個體通過不同的企業互相聯結。協同進化理論表明了知識流動和學習就是這些參與者(包括個人、企業、網絡、集群和產業)通過不確定的邊界和網絡化的多重水平相互作用的過程。產業集群作為由產業、人口、城鎮、信息、基礎設施等要素構成的非平衡態、非線形相互作用的開放系統,通過內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與外部系統物質、知識、信息的頻繁交換維系著自身的存在。產業集群在橫向和縱向的聯系中,不斷體現出對區域經濟系統的影響和作用.即不斷體現內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實現自身結構的自組織及協同進化。
3.產業集群協同進化的基本觀點
與產業集群演化的慣性觀點顯著不同,協同進化觀點認為集群與它周圍不斷變化的環境共同進化,這是一種同時體現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PathCreating)④的過程。McKelvey(1997)建議應該從協同進化的角度看待組織的適應性。McKelvey對協同進化理論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區分了組織水平的進化(微觀的協同進化)和環境水平的進化(宏觀的協同進化)。他認為微觀的協同進化的適應性發生于宏觀的協同進化的競爭壓力之下。Lewin等(1998)提出新組織形式的進化是由于競爭環境、企業意向、企業的制度環境在隨機的或混沌的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協同進化。關于組織與環境之間協同進化的研究已經擴展到多種水平的組織形式,比如單個企業(McKelvey,1997,2001)、網絡和聯盟(Koza&Lewin,1998)、產業集群(Arthur等,2001)、整個產業(Huygens等,2001;Jones,2001)。
Porter(1998)指出,一旦一個集群形成,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會促進它的成長。產業集群的演化是根源于所有參與主體為謀取生存與發展機遇的自主自發行為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由參與競爭的各種力量所決定的。換句話說,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區域經濟系統各要素相互作用自組織的演化過程。產業集群演化進程中的各種性質、特征及運行機制都與此有直接的關系.集群中各類主體、各個要素在經濟活動中既競爭又合作、既開放又封閉,通過相互作用促成整個系統不斷分化又不斷整合,不斷導致無序又不斷形成有序,從一種狀態到另一種狀態,從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而不斷轉化發展的。正是這種協同進化才使產業集群更具有不斷進化的活力和動力。因此,產業集群的發展既是其內在自組織機制運行過程的體現和結果,也是協同進化的結果。集群不僅在一個競爭的產業環境下進化,也和環境協同進化。集群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運行在穩定(慣性)和變化(適應)之間,處在混沌的邊緣。當集群和它的環境一起進化時,它通過獲得和運用新知識來維持創新和績效。新的能力和想法可能會通過企業的當地搜尋和模仿行為在集群中傳播。協同進化的發生是一種動態的均衡。
結論
本文將產業集群看作為復雜適應系統,運用復雜性理論特別是當中的協同進化原理對產業集群的進化過程進行分析。
如果集群企業能夠擺脫同質化的慣性力量,比如通過全球搜尋行為和知識開發來獲得和利用外部知識,就有潛力來維持高水平的績效。通過將集群視為復雜適應系統,復雜性理論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來理解集群進化的過程。知識驅動的協同演化解釋了集群長期成功的原因。集群的協同進化能力能夠使它適應環境,影響環境,并和環境一起進化。而在具有慣性的集群中,“慣性壓力的直接結果就是不適應,這種不適應阻止了組織對它們的環境變化做出反應”(Lewin&Volberda,1999)。綜上所述,產業集群的協同進化是一種企業之間相互競爭與協作的自組織,在集群內、集群與環境之間進行協同進化的過程。
作者:石磊單位:安徽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