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
摘要:本文從近現代的科技發展歷史出發,遍觀科技發展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并分析科技創新的本質思想。希望從科技的不同角度來看待其促進作用,并指出在我國特殊政治結構下產生的一些實踐性問題,尤其是我國當下正處于經濟變革時期,經濟發展需要新的方向,傳統的生產結構已經不能再成為我們的依仗。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非正式關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國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熱點-科技創新,引起了國民的關注。到現在,科技創新在我國發展目標和發展理念中廣泛應用,而且被引用的次數特別多,可是在學術界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并沒有做出很全面的闡述,所以社會中的各界人士對于科技創新的理念理解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而且經常把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混淆,導致社會中對于科技創新也產生了很多誤解。所以,對于科技創新的內涵,我們應該進行分析,然后給出來科技創新的概念。
一、科技創新的內涵
科技創新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近代科技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來源開始,人們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不斷刷新的,我們縱觀整個近代科技發展歷史,可以給出一個大致的定義為:科技創新是將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應用到生產體系,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從這個定義我們看出,社會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之處在于那些創新帶來的實際生產價值和社會財富,用客觀的市場價值對于進行定量的衡量,也就是說那些即使真的具備很高技術含量的創新如果不能被市場選擇所認同,那對于我們來說就不能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只能稱其為科學進步成果。所以我們的科技創新是一種多方面對立統一的結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市場價值三者相互依賴,共同形成我們的科技創新概念。一般來說首先是形成科學發現,在新的發現之下我們可以產生新的技術或者發明,但是這些技術和發明要放到市場上經受選擇才能成為最終的科技創新,這種概念是在我們傳統的技術和市場的關系下演變而來的。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傳統生產要素驅動到科技創新驅動
事實上,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創新已經成為國內外的有識之士的共識。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爆發亞洲經濟危機之后,我國政府對于現有經濟增長模式開始關注,并且發現現有增長模式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所以就把轉變經濟發展方法作為我國的國家戰略。同時我們要意識到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從市場和生產力的方向改變著我們的社會,同時他讓我們整個世界的距離越來越小了,在這一點上我國由于特殊的經濟體系導致對此的認知并不夠先進。而且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度的以來傳統經濟結構,固定資產始終占有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比重,這使得我國的經濟改革尤為困難,固化的傳統經濟結構難以打破。這也就迫使我們更要依賴科技的變革力量將我們的傳統生產體系顛覆,從根本上對我們的經濟基礎進行改造,以下而上的再來改變我們的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和利益階級。縱然這是一項曠日持久的,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巨型工程,我們也要堅持不懈的進行下去。我們的傳統經濟模式根深蒂固難以打破,使得我們的經濟發展偏離了其本質的反向。但是話題歸來,什么是經濟發展的本質呢?我們用比較通俗的方法來解釋就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應當是將蛋糕做大,而不是不斷的對原有的蛋糕進行不同的劃分。從標準的術語來說就是我們需要增加的并不是依靠傳統產業支撐起來的經濟總量,但是如果這種總量的增加并沒有顯現出多樣性,沒有對整個自我結構進行合理的優化和分配,那么其增加的只是水分極大的數字,甚至會加大貧富差異,增加社會矛盾,并使得越來越臃腫的既得利益階級阻礙我們的經濟發生根本上的進步。
三、推進科技創新的三種力量
科技創新是經濟概念,對于科技市場價值實現特別看重,推動科技創新的首要特殊力量就是市場機制。用市場機制推進科技創新本來恰如其分,但是市場也會有弊端,是因為市場機制并非完美無缺,有時候市場也會失靈。市場失靈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市場的準入原則不完善,而且生產要素流動自由,這也成為市場失靈后的深度和廣度比新興經濟體要低的原因。這兩者之間也存在結構上的差別。科技創新的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原因是因為創新收益的利潤不高。在我國,很多國有企業會享有很多政策上的優惠,會有較大的利潤。這樣雖然是優惠,但因為沒有市場競爭和關注市場的需求,就會導致國有企業的創新動力不足。對于那些民營企業來說,雖然生存壓力會推動其進行不斷創新,但是因為在行業準入等方面存在限制,所以創新雖然有動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就說明,推進科技創新不僅需要市場的推動,也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力量的介入,為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正是因為市場存在弊端,所以市場需要政府的介入,用看得見的手去辦一些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政府的職能可以使市場的很多弊端得到避免,但是也存在很多低效率的行為。
推動科技創新的一個首要關鍵點就是分工明確,相互之間不要對對方造成不必要的阻力,應當是由市場自然優勝劣汰的就要回歸市場,應當是要政府進行直接干涉的,政府也要果斷的下決定。但是市場不能代替政府,政府也不可能代替市場,對于那些可以充分競爭的領域,政府應該讓市場去自我調節,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科技創新,也能夠使得消費者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對于一些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去進行干預的時候也要慎重,要采用合理的手段,有效避免市場出現的失靈現象。在市場和政府都不能很好解決的領域,要通過第三種力量去推動科技創新。也就是要讓市場進行引導,政府輔助干預,然后用非正式的關系去彌補一些不足,去形成分工明晰、多管齊下、有序共生的體系。
參考文獻:
[1]陳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路徑選擇[J].經濟問題,2013,(3):42-45
[2]天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快速發展[J].中國科技獎勵,2012,(4):31-36
[3]董曉輝,傅婉娟.關于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再思考[J].甘肅理論學刊,2014,(2):161-165
作者:謝遠松 單位;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