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山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全國流通經濟》2018年第9期
摘要:世界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再到現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平原農業和山地發展模式是兩種典型的農業發展模式。平原農業是土地資源的規?;?、集約化發展,山地農業呈現出耕地塊多、面積小、分布零散、垂直帶性分異明顯等特性。云南山區占國土面積的94%以上,人均耕地少,資本、信息、加工、運銷等能力較差,農業產業組織化程度低。云南農業的發展應走不同于我國北方和沿海地區的發展道路,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推進“三元農業”和“三維農業”的發展。實現資源增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一條具有云南特色的山區綜合開發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云南農業;發展模式;山地農業經濟
世界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從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再到今天現代農業的發展,各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和發展模式在20世紀產生了明顯的分化。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業社會發展的基石是“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18、19世紀爆發的兩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農業科技的發展,從而推動了西方國家的經濟迅猛發展,但同時也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工業經濟的超常發展,帶動了城市的發展。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消費農產品的需求也迅速膨脹,從而對農產品原料的需求急劇增長。面對這種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農業生產必須進行根本性改造,否則就會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工業經濟的發展也為農業生產的變革提供了技術、裝備的支持,以及資金的保證。因此,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取代“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就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
一、平原農業
20世紀初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把機械和化學品引入農業生產領域。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因此徹底改變,農業生產被改造為如同工業一樣的投人、產出過程,從而使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單一作物連作的規模化生產和農產品高度商品化的目標得以實現。這種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引導農業走上了高投入、高產出的道路。平原農業的發展是以土地資源為前提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模式,其特征是生產土地資源密集型產品,通過機械化、化肥化和水利化,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工業制造業產品裝備農業,取代大量勞動力,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益。這種模式往往被地多人少的國家采用,北美、澳洲、歐洲的國家堪稱典范。為了追求更大的效益化,科學成果大量被用于農業。二戰初期,科學技術在發達國家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僅占20~30%,到20世紀70年代,科技貢獻率已達70%以上?;世寐蔬_到60~70%,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達到70%以上。平原農業逐步邁向規?;?、專業化和現代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針對“石油農業”的弊端,都積極開展新的農業發展模式的探索。出現了諸如美國“持續農業”、德國“綜合農業”、法國“環境保護型農業”、俄羅斯“生態農業”以及日本“集約型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我國由于人均耕地占有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充分考慮到土地資源利用率,平原農區發展農業的基本途徑以多熟種植和立體栽培為基礎,采取農牧結合,同時農副產品加工業得以大力發展,并建立資源高效利用的農業產業化技術體系及其發展模式。
二、山地農業
山地是一個具有三維構型的自然綜合體,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環境類型,在自然分異規律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和干預下,產生了其特有的時空分異規律與層帶組合格局。在特定的歷史演化進程中,山地在自身生態環境屬性、基質、結構與功能等自然因素的支配下,同時也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如人類生產活動與人口壓力等。山地農業發展的問題是人多地少,山地農業生產力低下,人口素質低,農戶缺少及時的技術信息,發展能力弱。如果以傳統的擴大耕作面積的方式來提高人均糧食產量,農民無能力在本來收入就很低的土地上增加生產投入,耕地質量會下降,產出會越來越少,致使陷入惡性循環。山地農業的發展,要遵循農業生產條件的分異規律,以資源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及其生產力的可持續性為前提,通過對生產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分析比較優勢,發展特色產品,提高農業資源系統中的生產能力,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實現特色經濟的持續增長。山地農業發展的基本途徑主要有三條:第一,以植被恢復為重點,進行生態環境治理;第二,以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三,以提高糧食單產為啟動點,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適當壓縮糧田種植面積,擴大林果牧業生產面積,使農林牧業綜合發展。在廣大貧困山區,農業資源匱乏和生態環境退化是影響農業生產和脫貧致富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就要求在山區農業發展中擺脫傳統農業發展思路。應針對農民的需求和接受能力確定具體農業發展方式。水資源缺乏和農村飲用水供給條件差是云南農村面臨的主要環境性貧困問題。河水沖刷侵蝕河岸造成農田被毀是造成許多農作物減產絕收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云南山地農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農業省份,相對全國來說,農業發展程度較低。山區面積占到了國土面積的94%以上,耕地資源少,勞動力素質較低,廣大農村市場經濟基礎薄弱,且信息、資本、加工、運銷能力等較差,整個產業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尤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云南農產品將面對價格、質量,以及農業整體發展能力的挑戰。因此,云南農業的發展應走不同于我國北方和沿海地區的發展道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市場導向、科技支撐,依托資源發展效益優先的特色產業,結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推進“三元農業”和“三維農業”的發展。
(一)三元農業把小規模集合成大產業,把小生產連接到大市場。云南人多地少,且94%為山地,不可能也無法搞現代化的大農場。必須延長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形成特色鮮明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同時推進農產品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形成規模合力連接市場。云南并非糧食主產區,如何解決糧食安全和糧飼不爭地,尚未破題,因此,結合云南實際,發展具有云南特點的畜牧業和飼料產業就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山地畜牧業的發展,將促使農業產品從過去主要限于食用,向食用、飼用和加工用“三元農業”方向發展。我國13億人口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越來越要求安全、優質,方便快捷和多層次、多樣化。這必將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升級帶來強勁動力,從而帶動就業和農民增收。雖然,總體上制約云南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因素仍存在,如企業規模、工藝技術、質量控制和標準體系、技術創新能力等,但更重要的是改變觀念,創新思路,轉變農業發展的方式,從云南傳統的二元農業向三元農業發展。
(二)三維農業“三維農業結構”即“白色農業”、“微生物農業”,是指以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三者并重構建的農業生產結構。傳統的農業生產,是以動植物生產為主的“二維農業結構”。“三維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三大資源科學組合起來,使之低耗、高效產出的持續農業模式?!拔⑸镛r業”以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以及酶工程為基礎,應用基因工程技術組建工程農業體系。利用微生物驚人的繁殖能力,生產人類及動植物所需的營養品、保健品、飼料和肥料等。且在生產過程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和影響,而且節水、節土、節能,可常年大規模生產。云南豐富的微生物資源和科技成果的積淀,為發展“微生物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比如,人工種植食用菌、利用廢糖蜜生產單細胞蛋白、利用農作物秸桿發酵轉化為牲畜飼料等在云南都具有一定優勢。目前,“微生物農業”已形成了微生物食物、飼料、肥料、農獸藥、能源、生態環境保護劑等六類產品,這是云南省切實可行的農業發展新路子。當然,要實現“三維農業”技術的開發、推廣、運用,必須依靠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加大教育投入與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是當務之急。必須做到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強化農民的科技和文化教育、加強農民的微生物生產技術運用等。
參考文獻:
[1]楊慶華,楊世先,馬文彬,等.山地農業區耕地資源空間分布狀況———以云南省玉溪市為例[J].山地學報,2005(06).
[2]李曉俐,陳陽.德國農業,農村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農業展望,2010(03).
[3]賴松海.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3(12).
[4]韋小平,冉亞明,孫秋.國內外山地農業發展模式對貴州的啟示[J].貴州農業科學,2015(09).
[5]程厚思,盧亞鵬.云南山地農業的環境特征及其可持續發展[J].云南社會科學,1999(06).
[6]閆建偉.農業供給側改革視角下非糧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7(19).
[7]趙建軍,孫鳳蕓,閆良,等.發展糞草腐型食用菌與三維農業[J].林業勘查設計,2015(01).
作者:韓本勇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