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促進農村機械化建設的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機械化的基本情況
是農業大市,也是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早的地區。50多年來,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下,經過各級干部群眾不懈努力,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發展,為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較大貢獻。回顧農機化發展歷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年至年的行政推動階段。農業機械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不允許個人所有,實行國家和集體投資,國家和集體所有的政策。第二階段是從年至年的機制轉換階段。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在獲得土地生產經營自主權的同時,也獲得購買使用農業機械自主權,國家投入逐步減少,個體農機戶迅猛發展。第三階段是從年至今的市場調節階段。國家資金扶持為導向,農戶和農機合作組織投入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結構并存的農機經營格局逐漸形成。當前,市農業機械化發展主要有以下六個特點:
一農機服務隊伍不斷壯大。全市現有縣級農機管理機構8個,農機監理處站8個,農機技術推廣、科研單位9個,農機化學校7所,農機修理網點704個,農機供油點62個,農機供銷點213個。全市農機人員9.3萬人,其中,科技人員6041人,拖拉機駕駛員6.3萬人。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94個,職工865人;建成農機租賃公司、農機協會等各類農機組織29個,職工288人;農機戶達到8萬戶,經營人員8.94萬人。初步形成了縣為中心、鄉村為基礎、農機戶和農機合作組織為主體的農機服務網絡體系。
二農機裝備總量顯著增長。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值達到11.1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231.2%鄉村農戶平均擁有農業機械化總值2040元。農機總動力達到175.7萬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長219%平均每千公頃耕地擁有農機動力2662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6.9萬臺,平均每千公頃耕地擁有拖拉機104臺,配套農機具14.3萬臺(套)比“九五”期末增長226%農機具配套比由“九五”期末的1:1.3發展到1:1.9各種農副產品加工動力機械和作業機械分別為2.1萬臺和1.2萬臺,農用運輸車8120臺,畜牧業機械6887臺,農用排灌機械7.3萬臺,農用水泵7.1萬臺,機動脫粒機2.7萬臺。
三農機作業水平穩步提高。年全市機械耕整地面積53.6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81.2%,機械收獲48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72%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2%分別高于全國38%和省45%平均水平。藥劑除草免中耕、深施肥、覆膜、水稻機插機收、花生種植收獲等方面的機械化水平也在逐年提高。農機運輸作業量已達37798.6萬噸公里,占農村總運輸量的80%以上。場上脫粒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四農機“兩新”推廣效果顯著,九五”以來,科技人員研制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共計23項,推廣新機具11.2萬臺套累計實施面積346萬公頃,節本增效27億元。有12項獲省、市有關部門獎勵。其中,市農機研究所研制的多功能整地機、壟溝施肥機分別獲得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市、縣(市)農機推廣部門引進推廣的機械化抗旱節水技術、花生機械覆膜收獲技術、玉米機械化綜合增產技術等分別獲省、市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獎。省東風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原聯合收割機廠)承當的玉米聯合收割機研制項目,已生產了兩輪樣機,并進行了田間試驗,預計明年可投入批量生產。
五農機示范區建設邁出新步伐。市建設全程機械化示范區4個(旱田2個,水田2個)國家和地方財政共投資1392.2萬元,集體投入432萬元,個人投入242萬元,示范面積1530公頃,新增拖拉機145臺,配套農機具310臺套示范區管理體制實行股份制或合作社形式,耕作方式實行全程機械化作業,經營方式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全程機械化生產充分顯示出了節省人力、提高效率的優勢,每年農戶土地公頃收入均在3000?5000元,轉移剩余勞動力3000人左右,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探索出了一條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投入辦農機化的新路子,起到示范輻射作用。
六農機經營收入不時增長。年全市農機經營總收入5.8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181.3%其中個體農機戶收入占97.3%農機經營純收入2.97億元,比“九五”期末增長212%其中農機化作業收入5.6億元,農機運輸收入2.1億元,農機修理收入1433萬元,分別比“九五”期末增長207.4%98%和45%年公主嶺市、雙遼市先后有12臺次稻麥聯合收割機、大型整地機到等地跨區作業,作業面積2500公頃,填補市多年來沒有跨區作業的空白。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主要問題
雖然農業機械化在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依照市場農業、現代農業要求,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一是小型機具多,大中型機具少。大中型拖拉機1.1萬臺,小型5.4萬臺,大小比例為15而且小型拖拉機還有繼續發展的勢頭;二是動力機械多,配套農機具少。大中型和小型農機具配套比分別為11.8和12都低于合理配套13以上的要求;三是產前產中機具多,產后機具少,收獲機械在市仍然是單薄環節,全市僅示范區有玉米收割機7臺、大豆收割機6臺、水稻收割機15臺;四是老式機具多,先進機具少。保有量中有近一半是90年代購置的老式機具,激光平地機等新式機具在市還沒有。
(二)農機化整體水平不高全市綜合機械化水平為52%剛剛達到農業機械化發展初級階段。水稻插秧、收獲,玉米收獲和農產品加工等農業生產環節機械化還十分薄弱。水稻機械插秧水平僅為4%機械收獲僅為5%低于全國5%和24%平均水平,玉米收獲缺乏1%養殖業、林果業、暖棚經濟等產業機械化水平較低。
(三)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市、縣市區科研推廣培訓部門和鄉鎮農機站是農機技術推廣的載體和前沿,但服務設施落后,經費嚴重短缺。由于缺少業務經費,很多業務工作無法正常開展,新技術、新機具發展受阻。農機中介服務組織不健全,全市僅梨樹縣有3個農機協會。農機服務領域不寬,作業主要集中在糧食生產方面。
(四)農機經營者負擔繁重。農機經營者普遍感到經營負擔重,發展后勁缺乏。一是機車老化,更新難,全市拖拉機保有量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機車屬于超期服役,超期服役的結果耗油增加,污染環境,作業能力下降,生產利息提高。二是油料價格居高不下,經營利息高。年-年,柴油價格上漲了3次,每噸價格累計上調超越500元,翻地每公頃增加100元,滅茬增加30元。
(五)政府對農機投入缺乏。盡管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市農機總值達到11.8億元,但平均每公頃擁有農機總值僅為1602元,如果按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每公頃需擁有農業機械總值3300元計算,現在僅達到48.5%,全市尚需9.98億元資金的投入。雖然國家《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中央1號文件,出臺了發展農業機械化資金投入政策和購置補貼政策,但是購置補貼力度很小。年,全市共獲得購置補貼490萬元,僅年農民需求就2450萬元,差別很大。國家和地方的項目資金投入也很少,近年來除農機化示范區得到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的項目資金1392.2萬元外,其它地方沒有任何投資。由于絕大多數農戶對價格較高的大中型機具缺少購買能力,導致大中型機具更新緩慢,致使深翻地面積逐年減少,三分之二的耕地仍然是用小型機具滅茬耕整地,造成土壤耕層變淺,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最近幾年連續風調雨順,掩蓋了農業生產能力不強的問題。
(六)農機化發展后勁不強。科教興機還沒有真正成為自覺行動,農機科技貯藏缺乏,新項目、新機具、新技術研制開發力度不大,農機科研效果轉化率僅為50%。面對網絡信息時代,農機信息網絡尚未建立,沒有信息技術支撐的現代農業建設是很難搞起來的
三、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
針對目前全市農業機械化發展基本情況及存在主要問題,為在新形勢下不時加快農機化發展步伐,促進現代農業建設進程,提出如下發展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發展新機制要建立起以國家投入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農機合作組織投入為方向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一是積極爭取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國家補貼力度和補貼范圍會逐年加大,各地、各有關部門要作好補貼資金的爭取和落實工作。二是對于國家和地方下達的農機項目、補貼資金,要設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不得擠占挪用。三是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支持農機化事業,鼓勵跨行業、跨產業、跨區域吸納社會資金。這樣的資金應以農機租賃公司為主。四是針對農民手中余錢不多、資金分散、一家一戶無力購買整套機具的實際,動員農民組建農機合作社,將資金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單位購買機具,開展經營。五是各級政府要根據農業推廣法的要求,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增加農機管理、科研、推廣、教育培訓等部門經費,增強服務功能;同時,這些部門要積極轉變職能,堅持業務工作與經營創收兩手抓、兩促進,逐步向以經營為主,經營中搞好服務的方向發展。
(二)優化區域布局,促進農機裝備結構調整圍繞我市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和特色農業經濟發展實際,依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和農業結構調整到哪里,農機結構就調整到哪里的原則,確保農業機械總量穩步增長前提下,抓好農機化區域布局。公主嶺市、梨樹縣是國家重點商品糧基地,要積極發展大中型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盡快實現玉米生產的全程機械化;雙遼市易旱地塊較多,要大力發展機械維護性耕作;伊通縣屬于半山區,要以中型農業機械為主。水田區要抓住國家對購置水稻插秧機、收獲機實行補貼優先的機遇,購置水稻生產機械。同時還要著力調整大中型與小型機械、動力機械與配套機械、種植業與農村其他各業所需機械比例,引導農民和農機合作組織科學地有計劃地購機,克服盲從現象。
(三)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機服務產業化針對農村家庭經營的實際,要走“服務型”農機發展之路,即組織少數有機戶為大多數無機戶作業。把分散的農機戶組織起來,興辦農機服務合作組織。通過農機合作組織的建立和帶動,實現農機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產業化,實現農機資源有效配置,擴大農機服務領域和規模。十一五”期間,全市建立150個農機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建立50個區域性農機服務站,15個農機協會中介組織。各級政府要多方面支持和培育這些農機服務組織。一是國家和地方下達的項目、補貼資金要優先投放;二是整合大、中、小型機械,實現最佳配置;三是搞好“訂單”生產,引導農機戶和農機合作組織有序作業;四是積極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農機社會化服務“一條龍”作業,形成“農戶+農機服務組織+龍頭企業”產業化服務鏈條。
(四)加強“兩新”推廣,抓好農機耕作制度改革根據各地土質差別、機械裝備水平、耕作習慣,切實抓好農機耕作制度改革。一是抓好老化機具更新換代。即,用仿生犁、旋轉犁取代原有的五鏵犁;用精量收獲機取代原有的精少量收獲機;用鐵磙子重鎮壓器取代原有的輕鎮壓器等,實現農機作業“節本增效”二是改變機械耕作習慣。對大中型機具少的地方,水田要堅持“兩旋一翻”輪作制;旱田要堅持“深翻、深松、滅茬”相結合的三年輪作制,打破犁底層。杜絕用滅茬替代翻地的現象。三是全面推廣機械化維護性耕作技術。改春整地為秋整地,春季盡量少動土,做到春旱秋防。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大力推廣“寬窄行”大壟雙行”等維護性耕作技術。四是改單程作業為復式作業,防止機械多次進地造成土壤板結。五是大力推廣玉米收獲機械和水稻插秧機、收獲機,盡快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十一五”末期,農機綜合作業水平要達到75%以上,使農機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力量。
(五)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強農機化示范區建設。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機化示范區要達到15個,每個縣(市)3個,每個區1個。考慮到各縣(市)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轉移狀況、農機化技術幼稚水平和經濟效益情況差異較大,加強農機化示范區建設,必需采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和重點突破的原則及項目帶動戰略。一是各地要結合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選擇有一定基礎、區域經濟明顯的鄉(鎮)村,進行農機化綜合示范和扶持,提高農機化裝備和作業水平。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村鎮,率先建立農機化示范區。二是農機化示范區是先進農機裝備和技術的集合,配套農業機械品種多、數量大、投資重,單靠農戶和農機合作組織難以辦到需要以項目形式進行重點投入,以帶動示范區農機裝備上規模上水平。三是示范區農機化作業項目和經營形式,由農民自主選擇,每個示范區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通過集中示范,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探索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服務體系建設有效實現形式。
(六)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強化農機管理。以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省農業機械化管理條例》為主線,強化農機依法管理。一是認真落實國家農業部、工商總局聯合公布的農業機械維修管理規定》抓好市、縣(市)區執法人員上崗培訓,與工商部門緊密配合,依法對農機維修網點進行管理。二是認真貫徹《道路平安法》加強農機監理工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清理“黑車”非駕”專項整治工作效果,確保平安生產。繼續開展好“文明監理,優質服務”示范窗口創建活動,樹立良好的執法形象。三是對農機市場進行全面清理整頓。由政府牽頭,組織工商、質監、稅務、物價、農機等部門,聯合對農機市場進行清理整頓,整頓的重點放在經營條件、經營資格、商品質量和技術等級上,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等不法活動,維護農民和養機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