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民政局工作總結及工作打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今年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民政局的悉心指導下,區民政局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求實創新,努力“保障民生、維護民利、落實民權”,各項工作任務進展順利。
一、2020年工作總結
(一)基本民生保障持續改善。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將低保、特困、臨時救助審批權限全部委托下放到鎮(街道),取消了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審核階段公示和民主評議兩個環節,將審核審批時限由原來的兩個月壓縮到20個工作日,切實提升救助時效。提高低保救助標準。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每人每年7992元、5900元,1-10月份累計保障城市低保330人、農村低保2307人,發放低保救助金893.36萬元。精準落實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照料護理政策。全區共有特困人員398人,集中供養157人,1-10月份支出供養經費200余萬元;分散供養241人,1-10月份發放基本生活和護理補貼資金175.9萬元。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生活補貼標準提高到一級200元/人/月、二級150元/人/月、三四級100元/人/月;護理補貼標準提高到為100元/人/月,全區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和護理補貼4414人,今年以來發放補貼資金496.95萬元。健全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今年以來,共發放臨時救助金40.08萬元,救助困難群眾117人次,連續9個月啟動社會救助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向低保、特困等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46.22萬元。強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今年以來,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2人次,護送返鄉4人次,為5名滯留人員進行了落戶,并辦理身份證件,落實福利待遇;與利津精神衛生醫院簽訂合作協議,將6名精神障礙患者及時送醫救治。
(二)養老服務供給更加優化。強化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和安全檢查。落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核酸檢測“應檢盡檢”,每月檢測1次。為養老機構提供口罩、消毒液、酒精、洗衣液、艾條、一次性手套、測溫槍、防護服、牛奶、方便面等疫情防控物資和生活物資,對封閉管理工作人員家屬進行走訪慰問,落實省、市、區養老機構一次性運營補助資金共計29.45萬元,協助養老機構落實稅費、社會保險等優惠政策,減輕養老機構受疫情影響所帶來的經濟負擔。每季度對養老機構房屋質量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進行全面檢查,確保養老機構安全穩定。合理規劃布局推進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結合正在開展的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布局養老服務設施,積極協調養老服務設施用地。推進養老服務設施規劃,按照每處社區配建至少1處養老服務設施的原則,選擇在老年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小區規劃建設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或日間照料中心。在新建小區,根據規劃戶數、周邊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情況,合理規劃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增大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2020年在區新戶鎮明湖社區服務服務中心北側建設養老服務中心,該項目已完成主體建設、門窗安裝、外墻裝飾、室內裝修等。督促孤島鎮頤舒居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加快建設進度,盡快投入運營,目前已建設完成,正在籌備試運營。規范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對新申請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委托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確定能力等級,按照能力完好或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分別每戶每月200元、260元、320元的標準開展服務。對服務開展情況實行線上監督與線下檢查相結合,每月根據線上服務信息隨機抽取部分服務對象進行入戶回訪,發現問題及時向服務機構下發整改通知書,督促整改,保障服務質量。按時發放老年福利資金。對60-99周歲低保老年人按照60-79周歲、80-89周歲、90-99周歲分別每人每月80元、100元、200元的標準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2020年以來發放經濟困難老年人補貼11050人次102.974萬元。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提升行動。聯合區市場監管局、應急管理局、消防大隊開展養老機構“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錄入監管系統,并督促整改。開展養老護理員培訓,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分別由區中醫院和勝利醫院組織對地方和油田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和居家養老護理員進行培訓,提升養老服務水平。
(三)基層政權和社區治理有序推進。合理優化村莊建制。為解決村莊規模小、空心村等問題,指導新戶鎮、義和鎮優化村莊規模,撤銷121個村,合并新設18個新村,健全配齊工作班子,推進自治組織建設。推進村級議事協商點打造。明確村級議事協商示范點6個,并結合有關要求推進示范點的打造,11月底前達到明顯示范效果。規范村務公開。組織開展村務公開目錄監督落實專項行動,排查整改村務公開問題30個。推進油地社區融合發展。為解決部分居民委員會設置不合理、油地社區管轄范圍重合、油地社區融合度不高等情況,對我區城市社區進行調整,由原先的32個社區居委會調整為30個社區居委會,打破了原油地社區管轄界線,推進了油地融合發展。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制定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薪酬體系的指導意見(試行)》、《區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保障了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規范了社區工作者的管理制度;招錄社區工作者15人,增強了社區工作力量;草擬區《關于全面落實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關心關愛措施的意見》,待區級和鎮街疫情防控工作補助承擔比例進一步明確后制發。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工作。制定《區城市社區實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的實施方案》,在25個城市社區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務”模式。
(四)慈善和兒童福利不斷發展。開展“情暖萬家”救助活動。救助困難群眾320人,發放救助金9.6萬元。開展疫情防控捐贈活動。面向全區發出募捐倡議,共募集捐款276.28萬元,已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從慈善資金中列支155萬元用于全區疫情及建設發熱哨點診室工作。開展“孝善養老”扶貧活動。按照子女贍養、獎補激勵、自愿參與的原則,為全區60周歲以上1250名建檔立卡貧困老人(脫貧享受政策)發放慈善資金25萬元。開展“清涼夏日•愛心包裹”扶貧活動。為全區1096戶已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和即時幫扶戶發放日常生活及防暑物品,折合資金21.92萬元。開展“朝陽助學”救助活動,救助困難大學新生26人,發放救助資金6.9萬元。完善孤困兒童動態管理。2020年新增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待遇9人,取消事實無人撫養待遇兒童4人,取消困境兒童待遇1人,困境轉低保待遇兒童4人,目前共保障孤兒4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8人,重點困境兒童6人。及時足額發放孤兒兒童生活補助金。1-10月份發放基本生活費20.53萬元,臨時價格補貼0.60416萬元。發放春節和六一走訪資金5.34萬元。開展政府購買兒童服務工作。投入資金10萬元,由專業社工機構開展政府購買農村留守兒童、困境未成年人關愛服務工作,共有424名兒童納入服務范圍。開展兒童關愛活動。完善充實全區各村居兒童主任隊伍,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摸排活動;為全區困難學生發放愛的背包91件,愛心結對8人,發放救助金0.68萬元;按照每人800元標準開展孤兒健康體檢活動。
(五)社會事務管理明顯提升。深化殯葬服務改革。編制完成公益性公墓建設專項規劃,新建鎮級、村級公益性公墓各1處,新建公益性墓穴1200余個。1-10月份火化遺體1000余具、減免城鄉居民基本喪葬服務費6.5萬元。強化社會組織監督管理。加強社會組織黨建,分類指導社會組織及時建立黨組織或明確黨建工作指導員,“兩個覆蓋率”明顯提升;按照“五分離、五規范”要求,完成我區行業協會商會脫鉤工作;深化社會組織黨建示范點建設,積極推進社會組織“雙孵化”基地建設,打造黨建引領和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加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新增“和諧使者”1人。規范婚姻登記。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跨區域辦理婚姻登記試點工作,1-10月份辦理結婚登記834對,離婚登記426對,補發結婚證421對,補發離婚證99本,合格率、建檔率達到100%。優化區劃地名管理。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圓滿完成沾化-邊界線聯檢;更新完善國家地名信息庫信息507條,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4條,按時完成15塊界樁巡檢任務。
二、2021年工作打算
(一)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健全低保、特困等兜底保障制度,推進各類專項救助銜接,著力提升社會救助工作整體效能。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健全低保家庭貧困狀況綜合指標體系,精準識別低保對象,確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逐步縮小城鄉低保標準差距,統籌推進城鄉低保發展。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適當擴大特困人員保障范圍,落實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補貼標準,探索特困人員照料服務新模式,大力提升照護水平。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60%以上。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制度。依托信息化平臺,健全“救急難”機制,針對不同的救助類型,優化規范臨時救助審核審批程序,切實增強臨時救助的時效性和公正性。提高社會救助信息化水平。加強城鄉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工作信息化建設,豐富核對系統信息源數據,將核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確保低保對象凡進必核、在保必核,提升精準救助、精準管理水平。加強基層救助經辦能力建設。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提高基層救助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一次辦好”改革,進一步規范社會救助受理條件、申請材料和辦理流程,縮短辦理時限,提高救助效能。拓展殘疾人福利。逐步推進殘疾人“兩項補貼”提標拓面,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設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或者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委托社會組織開展康復工作。
(二)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繼續做好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和安全監管。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變化,及時指導養老機構落實相應的防控措施,做好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應檢盡檢”,同時緊抓養老機構安全管理,確保養老機構安全穩定有序運營。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加大鎮街調研力度,共同推進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規劃、選址工作,繼續在街道、六合街道選擇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社區選址建設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城市社區、農村集中區、集體經濟條件好的村試點推進助老公益食堂建設運營。選擇近期無遷建計劃、村級班子配的強、示范帶頭作用發揮好、村級經濟較好的村建設農村幸福院。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專業養老服務組織來我區投資建設康養社區或康養服務中心。做好養老服務日常工作。按時向符合條件的經濟困難老年人發放補貼,規范開展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動態摸底農村留守老年人情況,做好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做好年度省、市、區三級養老服務業資金申請、撥付和使用監管工作。
(三)創新基層治理體系。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自治組織為主導、社區居民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和駐社區單位共同參與、民主協商的社區治理體制機制。深化基層群眾自治。深入開展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踐,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依法開展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建立分層次協商制度,建立村(居)依法協助政府事項清單和印章使用范圍清單,指導村(居)建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下屬委員會,選齊配強村(居)民小組長、樓院門棟長,健全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完善村(居)務公開等信息公開制度。健全社區服務網絡。結合油田社區職能移交,合理配置社區服務設施,推進油田地深度融合。依托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服務機構,提供面向全體城鄉居民、貫穿生存發展各階段和生產生活各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切實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困難群體等的服務需求。創新社區治理方式。發揮社區自治組織作用,推進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支持社區群團組織發揮各自優勢參與社區服務活動,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充分發揮社區的基礎平臺作用、社區社會組織的服務載體作用、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支撐作用和社區志愿者的志愿服務作用,建立居民群眾提出需求、社區組織開發設計、社會組織競爭承接、社工團隊執行實施、相關各方監督評估的聯動機制,廣泛匯集社會資源,更好回應社區居民的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
(四)提升社會福利水平。提升兒童福利保障水平。提高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境兒童保障標準。推進基層關愛保護兒童工作隊伍建設,每個街道(鄉鎮)都設立專職兒童督導員,每個社區(村)設立兒童主任。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的工作機制,建設集發現報告、任務轉介、關愛服務、救助保護、持續跟蹤為一體的協同辦理工作平臺,持續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行動。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完善慈善組織網絡體系,建立區、鎮、村三級慈善義工志愿者組織隊伍。拓寬慈善資金募集渠道,加強慈善資金監管。建立互聯互通慈善信息平臺,逐步實現網上捐贈、網上救助。
(五)推進專項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優質高效的專項民政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服務需求。提升地名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地名文化保護,穩妥推進不規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加快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利用,依托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推進我區圖錄典志的編纂工作;以地名普查成果為基礎,建立地名文化為支撐、地名標志為載體、地名信息為手段的地名公共服務體。支持社會組織發展。積極推進社會智庫建設,拓寬社會監督渠道,建立社會組織“異常名錄”和“黑名單”,推進社會組織信用體系建設。推動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依法查處社會組織違法行為,及時取締非法社會組織。規范婚姻收養服務。加強婚姻登記機關標準化建設。全面建立收養評估制度,引入第三方專業社會組織開展收養家庭評估。加強收養登記管理信息化建設。推進公益性公墓建設。在新戶鎮規劃建設2處村級公益性公墓,在義和鎮、街道、六合街道、孤島鎮、仙河鎮各規劃建設1處鎮級公益性公墓,綠色公益性公墓基本滿足群眾殯葬需求,散埋亂葬得到有效治理,便民服務水平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