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學化學教學模式初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小學教學研究雜志》2015年第五期
一、“碰壁—點撥”教學模式每個“微格”的教學三環節
在新授課中,“碰壁—點撥”教學模式每個“微格”的操作模式可概括。
(一)練中碰壁通過提出富有引導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迫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促使學生在“練”中產生困惑,激發探索求知的欲望。具體做法是:每給出一組問題,就先讓學生練習,教師暫不作講解或示范,可在行間巡視,為下一步的評講、點撥積累素材,或在黑板上做必要的預備性板書。每拋出一組問題,都要限定時間。容易的問題,限時完成,著重訓練速度;較難的問題,限時停筆,以騰出時間點撥。在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問題”并非就是題目,“練習”并非就是“做題”。創設“問題”引導學生“練習”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設計“題目”之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形式:1.通過實驗創設“問題”,引導“練習”如《鹽類水解利用》可演示泡沫滅火器原理,通過觀察實驗現象提出問題;在《原電池》教學中,可從學生熟悉的賀卡紐扣電池出發,提出問題,再演示用銅片、鋅片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電池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形成“原電池”的概念。2.通過實物直觀和模象直觀等電教手段提出問題如實物的標本、各種模型、圖片、日常生活用具等。如講《膠體》時,可展示果凍、有色玻璃、豆腐等,讓學生了解膠體、引出膠體的定義。又如在初中講授《碳酸鹽的性質》時,可放大自然中溶洞形成的錄像,讓學生觀察各種鐘乳石的形成,進而提出問題。3.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加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通過教師的語言直觀、設計問題。例如講《氧化—還原反應》時,可從得氧、失氧角度引出問題,進一步討論化合價的變化;講《氣體摩爾體積》時,可從學生計算不同物質的體積出發引出課題,展開討論;講《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時,可從復習電解質的電離入手,寫出BaCl2、HCl、Na2SO4、K2CO3四種物質的電離方程式,然后指出,若把BaCl2溶液加入另外三種電解質溶液中,溶液中的離子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以此產生一種認知沖突,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從以上可以看出,“碰壁—點撥”教學模式的“練”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根據問題的啟示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觀察教師演示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根據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根據問題展示的信息發現化學知識的內在規律等等,都屬于“練”。
(二)講評點撥學生“練習”過后,迫切希望教師釋疑解難,指點迷津,或給予評價。在講評點撥中要求做到四點:(1)分清“詳講”“略講”和“不講”,做到“顯其要處隱其全”,學生已經清楚的一筆帶過,疑難錯漏處著力挑明。對預備性問題,一般只需給出答案,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探索性問題的點撥,要重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和探究問題,利用題給信息發現知識規律的能力;對由實驗引出知識的內容,要重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果發現知識規律的能力;對類題再練性問題或小結性練習,或在理解題意上點撥;或在思路探索上點撥;或在知識結構、知識運用上點撥;或在引申變化、方法技巧上點撥;或在解題規律,答題模式上點撥;對于物質的性質等,還要在記憶方法上點撥。(2)對小結性題組的點撥,要重在培養學生削盡冗繁留清瘦,透過現象抓本質的能力。(3)把握點撥的層次,或就題論題,釋疑解難,旨在“撥正”,或借題發揮、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致力“點化”。(4)語言簡練明白,富有思考性,即時到位。(5)教師的“講評點撥”要著力于“教學三點五處”。
(三)鞏固消化教師對探索性問題講評點撥后,立即出示“類題再練”問題讓學生練習,以鞏固所獲得的新知識,這叫及時鞏固消化。另外,我們一般還在課尾安排5~10分鐘,讓學生在各個“微格”的“碰壁點撥”過程后完成鞏固性題組的解答,使新授內容得以當堂鞏固消化。
二、重點研究“碰壁—點撥”教學模式與“講授—接受”式教學的優化組合和運用
在重點研究”碰壁-點撥”教學模式模式的基礎上,我們也在拓寬思路,十分重視各種新教法的優化組合和運用。要求課堂教學既要體現“問題——練習——點撥——鞏固”這個主體模式,又可在某些教學環節,教學片斷靈活運用各種成功的教學方法。并擬定了與各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的五個要求:(1)講授前創設“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的心境,增強聽講的方向性和選擇性。(2)抓好三次看書自學——課前預習知內容,課初導讀引思路,課后精讀質疑明道理。(3)注重教學信息的及時反饋與評價。(4)課尾進行回歸評價,總攬整體,形成結構。(5)結合教學內容滲透學法指導,使學法與教法同步,產生“教學共振”。
三、廣泛研究“碰壁—點撥式”課堂教學的四個轉變
實施“碰壁—點撥”教學模式,實現以下四個轉變,較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一)教學結構的轉變就是變傳統教學的“先講后練”為“先練后講”,變“一講到底”為“練講結合”,變“集中講、集中練”為“微格操作”,變“隔靴搔癢面面講”為“有的放矢重點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師生角色的轉變即把教學活動由“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變為“教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由“教師唱戲,學生看戲”變為“學生畫龍,教師點睛”,實現師生“角色正位”,各就各位,較好地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教學層次的轉變即變厚愛尖子,歧視差生為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中、下學生思考的臺階,多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練習,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必做題,又有供學有余力學生選做的選作題,使下、中、上學生都“跳起來摘桃子”,讓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實現“人人成功”。
(四)教學觀念的轉變具體表現是:轉變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重教法輕學法的傳統教法,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觀察、實驗、討論、歸納總結等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促使學生在觀察、操作、對比、分析、歸類等學習活動中,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發展能力。讓學生在自學、討論、實驗、探索中發現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教學有法無定法”,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全市推廣的“碰壁—點撥”教學模式僅僅是素質教育教學模式的一種而已,我們推廣的目的也不是要求教學模式化,而是要求教師“先入格,再出格”。即根據“碰壁—點撥”教學模式的要求,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自己的特色,達到出神入化、運用自如的目的,真正落實素質教育要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梁陸元 單位:耒陽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