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有效工具,而盲目追求多媒體功能的插入,很可能因為“不適合”多媒體畫面、聲音,造成多媒體內容與教學目標不符、分散學生學習注意力的負面效果。如在講授《項羽本紀》中,大量的影視片段可能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教師如何選取了太多側重項羽與虞姬生離死別的片斷,雖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也會讓學生把文章的重點偏移。筆者以為,多媒體的應用,應該恰到好處,即一要“適時”,二要“適度”。
(一)適時。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給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的啟示是:在學生想象思維翱翔于廣闊天空找不到更高的方向時,多媒體教學出現,會助推他們的思維飛的更遠。例如《祝福》一課中需要重點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有些教師為了使人物形象分析得更便利,就提前給同學展示祥林嫂的畫像,這就把學生想象空間狹隘化了。我建議在文本閱讀之后,不妨先給學生一兩分鐘的遐想空間,讓學生各自在腦海中勾畫一幅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然后,教師展示圖片,讓學生對比,分析給出圖畫與自己勾勒形象特點的異同,總結出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從而達到運用多媒體最優化效果。
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適時用多媒體啟發學生,才能達到最優效果。一節課40分鐘左右,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時間為15分鐘左右,那么把多媒體輔助在哪個時段,最為有效呢?我認為應該把能夠渲染氣氛的媒體技術(音樂、影視等)放在臨近下課,讓學生上課和課間休息能夠有個銜接,松弛的氣氛從上課緊張中自然流變到休放松,而不是讓學生整節課都沉浸在媒體制造的氣氛中,忽視了學習目標。在學生學習情緒下降的時刻,教師掌握時機,適時展開多媒體內容來重新煥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二)適度。多媒體技術能夠給語文教學渲染良好氛圍,比如和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影視片段等,都可以應用到語文教學中,用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但是,有些教師不經意間會把語文課變成音樂、影視等的欣賞課,脫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這就是不講究“度”。例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老師給學生播放《紅樓夢》片段,一節課時間都在影視作品中度過,雖然是學習文本之后才用動態形象展示,但一節課都用在看影視,這無疑變成了影視藝術鑒賞課,脫離教學初衷了。
我想,把這種媒體運用到校本課程、活動課程或作業中,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讓學生在沒有課堂教學目標壓力下,自主汲取媒體帶來的知識,從而深化對課程學習的認識,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另外,多媒體技術不應只局限于我們目前常用的課件、影音等,大量的媒體技術還有待語文教師的開發和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要與日益發展的科技相適應,關鍵是技術與教學實現無縫對接。總之,只有在保證和促進教學目標順利達到的前提下,適時、適度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媒體技術,才能實現用多媒體技術的一汪清泉激活語文傳統教學方式的一潭死水。
作者:李軍單位:長春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