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使得企業不愿積極參與職業教育
我國201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10.8億人左右,202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11.4億人。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增長到2035年前后,勞動年齡人口的峰值將超過12億。可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勞動力供過于求的局面難以改觀,我國面臨的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自然會發現無須參與職業教育的利益理由。企業更傾向于直接從勞動力市場中雇傭已經具備勞動技能的“成品”技工,而不喜歡花時間、做投資的通過參與職業教育來得到初步具備實踐能力的“半成品”學生。從現實的招聘中也可以看到這種現象,我國大部分公司的招聘要求中,動輒就要求具備2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這些現象都反映出我國的公司企業對待勞動力的態度,是一種短視的“拿來主義”,缺乏長期的人力資源開發的觀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造成了很多企業不愿意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寧愿通過不斷招聘的方式來降低自己的人力成本。
(二)企業接受學生實習不積極的原因
工學結合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企業中建立實訓基地,供學生在企業中通過實習來獲得實踐經驗,與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相結合,從而培養出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的學生。但是,我國很多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商談實訓基地的建設問題時,卻遇到了重重阻力,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很多企業對于接受學生實習是很不積極的。其原因有以下幾個:1.建設實訓基地的成本問題建設一個優質的實訓基地需要不小的投資,需要場地、設備、師資等多方面的投入。這樣的投資使得很多企業對于建設實訓基地望而卻步,尤其是在機械、電子、印刷等這樣的專業上需要投入金額巨大的設備,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這筆資金與其投資在職業教育上,還不如投資在生產建設上更有益處。即便對于像會計、管理、金融這樣不需要投入多么大金額的專業來說,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師資。這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訓主要是希望通過企業中豐富經驗的師傅來指導學生實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這類企業中能力強的職員往往是業務骨干,企業基本不愿意讓他們荒廢業務來指導學生實習,企業可以派過來的指導人員的能力經常令職業院校的老師感到差強人意。并且,這些來自企業的指導人員受雇于企業,指導學生時會以一種“兼職”的態度去面對,使他們的責任感較差。2.接受學生實習的動機不純根據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課題組承擔的2009年課題《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創新方向與體系架構》中,對浙江省6所職業技術學院、23個專業的調查發現。根據該項調查發現,企業在接受學生實習時,對于實習生在未來轉化為企業職員或儲備干部的關注只有33%,對于引入新的技術、知識的關注更是低至5%,說明目前很多企業并沒有把學生實習作為企業人力資源獲取的一種重要方式來看待。同時我們還可以從這項調查中發現,有15%的原因是實習生可作為物美價廉的短期雇工。有的學生到了單位之后,整天被指使著打雜,不斷重復機械性的勞動,所從事的各項活動之間彼此互不相聯,其實踐技能根本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升;有的企業讓學生從事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學生在校所學的技能沒有用武之地,通過生產的實踐,不但沒有讓他的技能更上一層樓,反而使其對本專業產生厭惡心理。天津市某糕點企業,每年在中秋節前的夏季都接受學生來實習,但來實習的經貿專業學生很多都在熱氣騰騰的車間里的流水線上做糕點,這樣的實習并沒有給學生帶來經貿、管理方面的實踐體驗,反而使得學生怨聲載道。
(三)政策上沒有給予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足夠的激勵
我國有關職業教育的政策和法規也沒有給予企業適當的經濟激勵。比如《高等教育法》第60條第3款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向高等教育投入。”《職業教育法》第20條規定,“企業應當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有計劃地對本單位的職工和準備錄用的人員實施職業教育。”第28條規定,“企業應當承擔對本單位的職工和準備錄用的人員進行職業教育的費用”。這些條款只是鼓勵企業向職業教育投入,但如何投入,投入的費用如何分攤,政府是否有資金參與職業教育投資,企業投入職業教育與培訓費用后能否獲得的相應的經濟上的鼓勵,這些關鍵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規定,這種形式上的指導在政策實踐的效果上是比較弱的。而且目前的政策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缺乏反向激勵。《職業教育法》第29條規定,“企業未按本法第20條的規定實施職業教育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這里對不投入職業教育與培訓經費的企業的處罰,也只是“收取企業應當承擔的職業教育經費,用于本地區的職業教育”,說的很不具體,對企業難有鞭策的效果,顯然缺乏反激勵,企業自然也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性。
(四)職業院校自身的不足使其對企業缺乏吸引力
我國的職業院校建設時間短、基礎差,無論是從教育設施、實訓基地、實訓設備等硬件上,還是從教育理念、師資隊伍、專業設置、教學方法上,都還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建設成為優秀的職業院校。突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專業設置沒有與企業需求掛鉤,教學方法單一,畢業生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雖然這些年來幾乎所有的職業院校都在提工學結合、雙師素質、課程改革等口號,但還是有不少的職業院校只是停留在喊口號或剛剛起步改革的程度上,導致職業教育出來的學生,理論上比不上本科生,實踐能力也沒有明顯的優勢,在就業上缺乏競爭力。另外一個問題是我國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不足,基本以自籌為主,財政投入較少。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的資金投入還是很高的,需要對課程重新建設、開辟實訓基地、購置模擬工廠生產的設備等。由于經費投入的不足,一些職業院校的教學設備老化,教學手段落后,其結果是,職業院校專業設置、課程設置的職業特色不突出,辦學特色不明顯,畢業生難以體現其不可替代性,不少教師也缺乏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企業花力氣與學校共同培養人才,希望獲得有較強動手能力的畢業生,也希望學校教師能為企業解決一些技術問題,但職業院校并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要求,所以企業對參與職業教育或培訓缺乏熱情,也就不會主動、積極地接納學生實習或教師實踐。
二、構建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機制的建議
(一)政府應加大加強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時,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資金不足。如果政府能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無疑將會對企業有很好的激勵作用,也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看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的好的國家,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的政府都花了大力氣在職業教育的投入上。英國每年都會撥出較大的款項來用于企業的職業教育。并且英國推行訓練信用卡制度,訓練信用卡的特別之處在于政府撥款不是通過教育提供者,而是通過受教育者,將選擇權交給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在開放的職業教育體系內,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培訓計劃和課程。這種做法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因為吸引更多的青年參加企業培訓,就意味著獲得更多的政府資助。德國在經費投入上,實施經費分擔制,企業承擔三分之二,政府承擔三分之一。并且,德國的企業必須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保險教育基金,然后國家把這些資金返還給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沒有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則不能獲得資金,這樣也起到了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作用。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主要由政府負責,職業教育的經費投入主要由國家承擔。并且澳大利亞政府還供專項企業培訓的資助。以學徒和實習生制為例,為吸引企業參與學徒制,聯邦政府按學徒接受培訓的等級發給企業補助金。例如,若企業為學徒提供二級證書的培訓,可獲得1250美元的補助,提供三級、四級或更高級證書的培訓,可獲得1500美元。這樣一來,大大減輕了企業培訓的成本,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我國政府也應該學習國外的經驗,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扶持,這里可以采取對于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進行資金分配的正激勵措施,也可以配合對于不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進行懲罰性的反激勵措施。
(二)從稅收方面加強對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
稅收是政府對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政府憑借國家強制力參與社會分配,必然會改變社會各集團及其成員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額,減少了他們可支配的收入,但是這種減少不是均等的,這種利益得失將影響納稅人的經濟活動能力和行為,進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影響。政府正好利用這種影響,有目的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引導,從而合理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如果缺乏利益方面的激勵,很難改變企業對于職業教育冷淡的態度。通過稅收來調控企業行為,是非常好的措施。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投資在稅收上予以優惠對于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購置的儀器、設備可通過稅法規定,準許其加速折舊,從而提前收回投資,減輕企業稅負。此外,還可以對國家扶持發展的項目,給予投資抵免的優惠。例如,可以設置一個投資抵免表,對符合規定的職業教育投資額,視情況給予5%-15%范圍內的稅收抵免。
2.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在所得稅上予以優惠可以考慮對稅法進行修改,規定符合一定要求的企業,在其參與職業教育后可以將用于職業教育的費用部分或全部的計入成本。對于資金壓力大的中小企業,還可以考慮更優惠的措施,例如允許中小企業向政府申請職業教育補貼。3.對創辦職業培訓機構的企業在營業稅上予以優惠職業教育離不開企業的參與,應鼓勵企業去創辦職業培訓機構。對于由企業創辦的培訓機構,要與由國家、事業單位創辦的職業培訓機構一視同仁。在稅收上,采用統一的優惠標準。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免征營業稅,以更大的激勵企業。
(三)職業院校提升自身實力,吸引行業企業的參與
要想吸引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職業院校自身也要有所提高,使得企業能夠從職業院校獲得優秀的人才,幫助企業實力的提升。
首先,在專業設置上,要改變過去單純以就業率的高低來設置專業上,一窩蜂的都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要結合自身的優勢來開設專業,在自身的優勢上進行更深的挖掘,這樣才能突出各所院校的特點。還要結合未來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的變化來開設專業,例如,傳統的認識是我國很多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簡單勞動力的人才需求大,但是隨著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可以預見,未來我國的技師型人才需求將很大。
其次,要改變過去教條、理論化的課程內容。目前很多職業院校的教材基本屬于本科教材的簡易版,甚至有些教材說是適用于高職院校的,其實和本科生的教材一樣。教條、理論化的課程內容,無法適應高職學生的教學要求,所以學校應該加大課程內容的改革,使教學內容更易于學生理解,更具有實踐性。
最后,要加強“雙師”素質的培養。一是學校培養,學校可以創造機會,讓學校的教師下企業掛職鍛煉;二是聘請企業當中的能工巧匠,成為學院的兼職教師。現在的問題是,對于前者,學校的教師下企業鍛煉,雖然有助于了解企業的現狀和對員工的技能要求,促進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改革,但是,如果要讓教師成為技術工人,把握職業技能的精髓,則非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反之,有的技術工人雖然技能高超,但是卻不懂教學和管理,表達能力欠佳,教學效率不高。所以,實現兩者的優勢互補,建立良性的互動機制才是解決之道。
作者:吳松濤單位: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