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裝飾藝術品對室內空間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雜志》2014年第八期
1.對稱均衡均衡性原則是指以某一點為軸心,求得上下、左右的均衡。在古典設計風格中往往使用陳設品對稱的設計原則來謀求空間的均衡之美。現代的陳設設計原則往往在基本對稱的基礎上進行變化,造成局部不對稱,這也是一種審美原則。平衡作為均衡原則的基本表現形式,在對空間進行裝飾過程中的應用方式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裝飾藝術品的穩定性平衡,即要求將裝飾藝術品的重力通過加大基座等方式進行下移;第二種是通過在重心處設置支撐物來使裝飾藝術品保持平衡,但這種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即容易受外力影響成為不穩定狀態,這種方式也可稱為不穩定平衡;第三種是指通過兩個以上單元的裝飾藝術品,在一定秩序的指引下保持其重力位置不變,這種方式就是我們常說的中立平衡。這種平衡的表現方式還有放射式對稱和回轉等形式。在室內的空間環境設計中,對稱并不是絕對的對稱,而是相對的。如客廳中的器皿裝飾藝術品的擺放,并不要求一定是絕對對稱,它也可以是由高低不同的兩組器皿在同一水平線上擺放,這種對稱是不絕對的,是在原基礎上的升華與改變。隨著這種相對對稱在室內空間裝飾中的廣泛運用,絕對的對稱在空間中的運用逐漸少了下來,因為相對對稱是從心理上對量的感知,在空間裝飾過程中通過掛畫的大小,家具的高低等關系來實現,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與多變性。
2.對比調和室內空間的裝飾藝術品在使用上,主要采用了對比調和的手法,從而讓室內裝飾具有秩序美感和生氣。裝飾藝術品與室內空間的對比調和主要體現在“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調和。對比的產生主要是不同性質和分量感的裝飾藝術品在時空中的接近所產生的,這種對比的存在可以使裝飾藝術品的個性變得更加明顯。裝飾藝術品不僅是為了與其他裝飾藝術品產生對比,同時還扮演著極具戲劇性的角色,通過這一角色的扮演來沖擊和左右室內空間的形制和形態。空間中的裝飾藝術品的對比調和主要體現在裝飾藝術品的形態、色彩、材質、空間位置的幾個方面。
3.比例尺度比列與尺度,是裝飾藝術品的形式結構和藝術形象中包含的一種內在的抽象關系。在室內對裝飾藝術品進行觀賞的過程中,主要包含兩種視角:一種是垂直視角45度,適合人們觀賞物品全貌最佳,另一種是垂直視角在26度,最佳觀賞細部的視角。所以,當垂直視距為物品高度的1.2倍時是觀賞物體細部的最佳視距,當垂直視距為物品高度的2.2倍時是觀賞物體全貌的最佳視距。所以在對室內空間進行裝飾時,應充分考慮兩種視角情況下的視距因素。并根據其中大的視距來確定空間中裝飾物品的比例尺度,以保證裝飾藝術品在觀賞中的整體觀賞效果。雖然根據上述數據可以大致算出室內空間中所需裝飾藝術品的大致尺寸,但并不完全需要嚴格按照上述理論進行設計,因為不同空間風格對裝飾藝術品的實際需要是不一樣的,有時為了體現某種設計意圖或視覺效果,并不一定非要在大空間安放體量比較大的物品,同樣也不一定要在小空間中布置小體量的陳設品。譬如在大空間中安放一些體量比較小而且精致的裝飾藝術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室內空間,另一方面也會使空間的感覺更為貼切。在室內空間設計過程中,對裝飾藝術品的感性理解勝過理性認知,對空間中裝飾藝術品的敏感度也是可以通過長時間的實踐過程得到的,有時切身的感受和豐富的經驗是直達成功避免失敗的主要手段。
二、裝飾藝術品突出主題性的原則
完整的室內空間,都應具有其明確的主題。不同類型的室內空間主題的不同,其設計的功能性定位也會發生轉變,如休閑性空間、辦公型空間。不同的國家有其特殊的發展歷程,不同的國家、民族、風土人情也會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歐洲各國的室內空間,或是動人浪漫、或是莊嚴理智、或是質樸親切,都會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映象。所以,我們在對空間進行裝飾前,應充分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通過全方位的了解進行深化總結,推敲出最能反映當地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特性的主題和將要采用的風格。有準確定位的空間,也是具有鮮明特色的。設計師的設計靈感應源于當地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歷史文化和經濟狀況等,成功的室內空間不僅能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而且也是室內空間主題的體現。在室內空間的裝飾設計過程中,選擇什么風格的裝飾藝術品應該以空間的風格為基本前提。在風格鮮明的室內空間中,可以多選擇一些與空間風格相似的裝飾藝術品進行陳設。如在中國傳統風格的室內空間中,可以布置國畫、盆栽、中式屏風等裝飾藝術品來豐富中式風格的文化底蘊。在設計風格不是特別明顯的室內空間中,裝飾藝術品的選擇余地是比較大的,甚至可以通過風格比較強烈的裝飾藝術品來定位該空間的風格。
三、裝飾藝術品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最終評定一個室內空間裝飾效果的好壞最終還是要通過其裝飾效果來衡量,室內空間的裝飾大到墻面、壁畫小到一件精美小巧的裝飾藝術品擺件實在是品種繁多,具體到同一類型裝飾藝術品也是環肥燕瘦、各擁精巧。
(一)裝飾藝術品的重構想要讓普通的裝飾藝術作品在室內空間中脫胎換骨可以通過重構的方法迅速實現,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色彩的重構、形式尺度重構、組合形式重構、材質重構。
1.1色彩的重構實現室內空間色彩的重構,主要采用調子配色法和對比配色法,所謂的調子配色法是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有序、和諧的組織在一起,可形成淺色調、深色調等。在這種情況下裝飾藝術品的色彩應盡量順應室內空間主色調,在局部增加低明度的點綴色達到裝飾的效果。色彩的對比是利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的明度、灰度、彩度進行對比配色,一般可分為明度對比、冷暖對比、補色對比等。色彩的對比,不僅能活躍室內公共空間的氣氛,更能形成空間中的視覺亮點,讓人們在最初對空間的打量過程中,吸引人們的視線。
1.2形式的尺度重構尺度感的由來并沒有明確的尺寸的限定,不存在絕對的尺度標準,而是與人們的感覺相連便產生了尺度感。特別是在建筑的室內空間,所有的尺寸都是根據人體尺寸來確定的,幾何形態自身并不具備尺度。在對室內空間的裝飾藝術品進行尺度的重構過程中也要與人們平常的映像聯系起來,而且重構過程中尺度的變化也是相對的。尺度的變化通常能給人帶來錯覺或是陌生感,但總的變換尺度的法則是獲得室內空間的舒適感,通常古典的形式美的法則將尺度印象分類為自然尺度、超人度和親切尺度。
1.3構圖形式重構通過對空間中裝飾藝術品進行組織、安排、構成一定的結構形式,是室內設計師對空間中裝飾藝術品進行構圖的主要形式。這種構圖形式能準確的表達出設計師的設計意圖,引發受眾的內心共鳴,這種強烈的感染力像音樂的主旋律一樣帶給受眾以最初的視覺印象,并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的表達出室內設計師的主題思想。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表現為簡化、疊合、穿插、抽象等,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現代簡約裝飾風格的流行。并且這種方法簡單易行,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1.4材質重構隨著人們對材料認識的進一步深刻,人們深刻的認識到裝飾藝術品在不同材質的包裹下所具有的更加豐富的文化性,這種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引發人們的思維和情感等內在因素。同時藝術家對于材料的觀念性認識也逐漸向深層次轉變,使得不同材料的語言說服力被發覺,在這一過程中材料的語言也得到新生。材質美也使得裝飾藝術品更具魅力,作為室內空間裝飾藝術品的表情,裝飾藝術品的質感和色彩成為了生成新的環境氛圍的新途徑,因此在保持原有裝飾藝術品構件形式不變的情況下,審核新材料的引入也是實現裝飾藝術品重構的重要形式,這必然也會對室內空間裝飾進行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二)裝飾藝術品在室內空間中的再造亮點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對空間中語境再造來形成的。這是室內設計師在進行空間裝飾時常用的藝術手法,它將現有的裝飾藝術品不加改變的情況下,并列或多個的形式將藝術品進行陳列,意在產生新的視覺感受。
1.1語境再造語境的再造是室內空間氣氛營造用的最多的手法,它的前提是不對現有的裝飾藝術品形態進行改變,而是通過對裝飾藝術品的排列方式進行改變,這其中包括平面、立體空間以及時間過程,這種方式的運用旨在運用對比的基礎上揭示出室內空間與裝飾藝術品的戲劇性。如現在流行的混搭裝飾方式,通過對于室內空間完全不同風格的裝飾藝術品的運用,使裝飾藝術品脫離原藝術語境,與室內空間結合形成一個極具戲劇性和新鮮感的空間。有時我們為了達到形成一個空間的兩點,將某件裝飾藝術品變成人們重新審視的對象,我們可以采用將一件自身風格比較明顯的裝飾藝術品強行挪用到另一個陌生的場所,致使其原來的意義發生改變,成功的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1.2轉化再造室內空間裝飾藝術品的轉化再造,是指在室內空間裝飾過程中,熟練掌握并運用傳統藝術品資源進行新的創作,在進行新的形式語言的創作過程中不再照搬或修改原材料,形成自己獨特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而是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對真正的形式語言進行創新,如設計大師貝聿銘作品中對幾何形體的運用,都表達了設計師對自然的思考。所以對于室內設計師來說,對室內空間進行裝飾僅僅是合理、優美的還遠遠不夠,應在更高層次上體現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的進行設計手法的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進而成為室內裝飾設計的主力軍。
四、結語
空間中裝飾藝術品與室內空間設計相互融合的原則和融合方式,總結出,空間中的裝飾藝術品在以人為本的原則基礎上應注重裝飾藝術品的美學原則和統一性原則,進而突出空間的裝飾主題。想要用裝飾藝術品營造一個滿足人們生活舒適性和趣味性的空間,我們可以采用將裝飾藝術品與空間融合的方式,在整體統一的基礎上又增加一定的對比,形成空間裝飾的亮點,滿足空間的趣味性。在室內裝飾的實踐過程中,若室內風格或形式比較鮮明獨特,則裝飾藝術品的布置要盡可能的采取統一的方式,若室內風格或形式沒有比較特殊,則可選擇彈性變化較大的裝飾藝術品進行陳設,形成室內環境的重點裝飾。
作者:王祖君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城市建筑與規劃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