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校建筑藝術創造的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為建筑文化三方面本質屬性,表現出了建筑的時代氣息、藝術氣氛和文化氣質的建筑外顯表情特征。白墻、青磚、灰瓦、圖案,構成大理獨具地域特色的白族建筑。大理白族居民,較早地吸收了中原漢文化。建筑作為文化的載體,也經歷了這一“漢化”過程,產生了以“禮制”為中心的合院式布局,形成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態。我們在建筑設計中巧妙利用這一傳統,同時進行了創新。綜合館的平面形態來源于大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的合院式民居,中間的通高的觀眾廳猶如三坊一照壁的內院一樣,四周由觀眾席及其它功能用房包圍,這樣的布局同時滿足大型文藝活動與體育活動的這一要求。其它的建筑從實際的功能出發,打破了合院式布局的形態關系,形成了L型的布局形態。建筑外觀仍然用白墻、青磚來詮釋大理白族建筑的特色,同時減少了大屋頂的運用和繁瑣的裝飾,來凸顯建筑的現代性和時代性。
一、分散與集中———地域環境的考慮
建筑藝術的表達離不開特定的地域環境。地域環境既包括自然環境,又涵蓋人文社會環境。但就建筑創作而言,具體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大環境———建筑所置城市的性質、特征、山川、地形、氣候等等環境條件。小環境———建筑所置場地的左鄰右舍建筑、交通、綠化等等具體的環境條件?!毙@規劃用地呈現梯形,東西向縱向深達713.5米,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地塊東西縱向坡比為5.8%,最大高差36米。校園東眺洱海,西靠蒼山,形成了一條東西走向的主軸線。
原有的建筑和新建建筑都圍繞著這條軸線展開。因地形和功能的要求,建筑分散布置。在總體布局上,校園劃分為四塊主要的功能區:第一為教學區,位于該地塊的核心位置,占地較大,為更好地解決校園的橫向和縱向進深,使校園規劃更有層次,特將主入口設在城市主干道上。教學區層層展開,氣勢宏大;第二為學生生活區,學生宿舍的布置較為靈活,大多數宿舍到教學區的步行距離都比較均勻,提高效率;第三為學生文體活動區,利用原東北部分用地,避開主要建筑,作為室外的運動場地;第四為景觀帶,尊重原地貌,改造了原有的溝箐和水渠,加以疏導和美化,建成新的自然風光水景景觀,既減少了建設的投資,又保護了原有的生態環境。這樣功能分區較為合理,分散的建筑尺度與地形及周邊環境相融合。
實訓樓與教學樓則相對集中布置。它們位于校園中軸線北側,處于校園的中心位置。其平面是由兩個L型組成,在兩個L型場地內部形成良好的景觀。整個場地西高東低高差較大。與整個基地相呼應,建筑隨地勢布置。這種集中式布置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地貌,同時為活動廣場留出了空間,真正做到設計結合自然。這種“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很好地呼應了校園整體的地域環境特征。
二、和諧與統一———場所精神的再現
和諧就是與環境共融、與校園共生,一個體現校園和諧的建筑。統一就是追求整體性,傳統與現代的合二為一。這也是場所精神的再現,場所“不僅意味著抽象的地點,而且它是由具有材質,形狀,質感和色彩的具體的事物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事物的集合決定了‘環境的特性’,而這正是場所的本質??傊?,場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圍的,因而場所是定性的,‘整體’的現象。簡約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將改變它的具體本質?!?/p>
由于受到傳統空間的局限,以往的學院模式與環境或其它活動并不能發生直接的聯系,較為封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新的校園建筑環境中增加一種“課余空間”,它與“課堂空間”相對應,在這樣的空間里,可以相互交流、與校園環境對話,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共生共融。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新建的建筑是具有“農林職業與技術”時代精神的現代的地區建筑,而其內在卻是一個體現中國哲學思想傳統和氣質神韻的建筑、它是一個能體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皆能和諧共存的一個整體的地區性建筑。這就是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建筑的場所精神。
三、結語
現代的本土建筑藝術創作,歸根結底是地域建筑文化的表現特征。獨特的地域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決定了建筑的地域屬性,而地域性建筑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豐富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所說:“隨著全球各文化之間同質性地增加,發掘地域文化的精華也愈顯迫切?!F代建筑地區化,鄉土建筑現代化’,殊途同歸,推動世界和地區的進步與豐富多彩。”
云南要建成民族文化強省,更離不開云南本土現代建筑藝術的創作。其內涵體現為對云南文化根的尊重、對云南文化魂的堅守和創新、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大理農校的建筑設計是諸多投標單位中中標方案,也是筆者的一次嘗試。只要扎根于云南這片土地,云南本土建筑藝術的創作將會更加繁榮。
作者:李衛兵單位:云南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