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長在中醫藥發展大會上的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次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是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我省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的重要會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度重視我省中醫藥發展,今天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同志親自到會并做了重要講話。王國強部長的講話站在發展中國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闡述了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性,對我省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中醫藥是我國醫學科學的特色優勢。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表明,中醫藥在人民群眾防病治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正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大繁榮、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以及健康產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中醫藥的發展和振興。
中醫藥事業發展前景廣闊。中醫藥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最具原始創新潛力,既在維護和增進群眾健康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又在推動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醫藥歷經長期的實踐和發展,在慢性疾病、疑難疾病、新發傳染病防治、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破解醫學難題方面,作用日益顯現。發展中醫藥已成為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時,現代中醫藥產業作為高新技術產業以其特有的中國獨立知識產權和比較優勢等產業特色,與生物醫藥產業并列為21世紀中國健康產業發展的兩大支柱。為此,很多省份都加快搶占中醫藥發展的制高點。省早在年就提出了“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目標,陜西提出建設中國西部的“藥谷”的目標,廣西、浙江、江蘇等中醫藥資源豐富的地域,也都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中醫藥發展。
我省發展中醫藥具有明顯比較優勢。我省是中藥材資源大省,區作為全國“三大中藥材基因庫”之一,藥用資源種類居全國前列;在全國重點普查的363個藥材品種中,我省占37.7%;在全國常用藥材中,大約有1/5的品種在我省的蘊藏量占全國的50%以上,其中人參、鹿茸、刺五加、關龍膽、北細辛、林蛙油等藥材道地性強,質量優良,有8個中藥材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年9月,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決定在我省開展“人工種植人參進入食品”試點,這為我省加快人參產業振興和中醫藥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空間。我省中醫藥研發基礎雄厚,作為第一個通過驗收的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擁有省中醫藥科學院、中醫藥大學、農業大學等一大批單位,匯集了諸多科研力量。中醫藥科研平臺規模日益擴大,承擔了國家“973”等一大批中醫藥重大課題。我省擁有大批的中醫藥人才,中醫藥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繼承教育全面推進,中醫名醫、名師、名家輩出,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在中醫防治腦病、心血管病及脊髓空洞癥治療等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中醫藥發展,將其納入戰略發展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我省是全國第一個成立中醫藥工作廳際聯席協調領導小組的省份,是第一個全面建設省、市、縣健全的中醫藥管理體系的省份,全國首批16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之一。近年來,經過上下內外的共同努力,全省中醫藥領導協調機制、行政管理體系、政策保障機制逐步完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省、市、縣三級中醫醫療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得到提高,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
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雖然我省加快發展中醫藥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和基礎,但當前影響中醫藥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整體服務能力不強、特色優勢淡化、繼承創新不夠、人才隊伍斷層、產業規模尚小、保障措施較弱等,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突出問題,這些都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研究解決,促進中醫藥快速發展。
二、抓住機遇,強化措施,切實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
黨的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強調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國務院去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2號),要求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我省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把中醫藥作為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方面。可以說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難得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突出特色優勢,加快傳承創新,抓住機遇,真抓實干,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各項措施的落實,促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的整體發展,推動我省由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轉變,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會事業發展、醫藥事業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特別是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切實突出中醫藥的特殊地位,發揮中醫藥應有作用。中醫藥具有“臨床療效確切、用藥相對安全、服務方式靈活、費用相對低廉”等特點,對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具有發展中醫藥的比較優勢,應該在發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中做出更大的貢獻。特別是在深化醫改中著力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更需要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我們要認真貫徹國務院“若干意見”和國家中醫藥局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在醫藥衛生事業特別是醫改中進一步抓好中醫藥工作。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中,制定新農合和城鎮醫保有關中醫藥扶持政策,引導醫療機構有效運用中醫藥、城鄉居民積極使用中醫藥;在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優先建設中醫醫院和科室,扶持社區和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在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設中,切實落實中西藥并重原則,發展中藥品種和院內中藥制劑;在促進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中,將中醫藥內容納入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發揮中醫藥預防保健的特色作用;在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中,建立有利于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中醫藥服務財政補償模式。
二是加強中醫藥資源開發研究和科學利用,促進中醫藥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我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迅速,中藥藥材年銷售額達到120億元,中藥生產企業151個,生產品種212個,銷售收入384.6億元。要進一步發揮我省的特殊優勢,切實把中醫藥經濟做大做強。加強全省中藥材資源普查,重點做好區中藥材資源的普查,爭取國家中藥資源普查試點項目,全面掌握我省中藥材資源種類、數量、分布、發展變化及市場供需狀況,建設中藥資源監測和信息網絡數據網絡。以中藥“名廠、名店、名藥”為骨干結點,加快中藥品種創新研究,不斷提升和壯大中藥產業,推進我省作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的全面建設。在發展中藥工業的同時,加快發展中藥農業,立足推進“三化”統籌,推動形成規模化道地藥材種養殖基地和專業市場,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扶持中藥知名企業和名優中藥品牌,完善中藥品種保護制度和中藥新藥審批管理制度。強化市場運作,整合中醫藥資源,推進創新醫藥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中藥創新鏈,發揮科研單位和企業的各自優勢,通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基地,使企業成為現代中藥產業科技升級的投入主體。切實改進對醫療機構當中的中藥制劑的管理,鼓勵和支持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院集團成員單位對中藥制劑的使用和發展。發揮省人參生命研究院等中醫藥單位、中醫藥研發平臺在實施國家“人工種植人參進入食品”試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對人參資源有效整合、科學開發、合理利用,促進我省醫藥經濟加快發展。同時,要加大野生、種植特色藥材資源的技術品種研發,擴大產業規模。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中醫藥醫療、科研、生產單位和企業走出去,擴大中醫藥影響,發展中醫藥事業。
三是加強城鄉中醫醫療服務網絡建設,重點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經過60多年的建設發展,我省現有各類中醫醫院69所,從業人員已經超過15000人。在醫療服務體系中具有重要而關鍵的位置,特別是縣級中醫醫院在農村中醫藥服務網絡中起到“龍頭”的作用。城鄉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是中醫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城鄉基層中醫藥服務陣地仍比較薄弱,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瓶頸。要推進中醫藥服務進鄉村、進社區、進家庭,合理規劃中醫藥服務體系和布局,堅持重心下移,加大基層特別是農村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力度,加大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加大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基層中醫藥文化科普宣傳力度,提高基層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要注重城鄉統籌,建設分工合理、優勢互補、功能明確、成效顯著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省級中醫醫院要承擔起重大、疑難疾病和急危重癥的中醫藥防治任務,成為中醫藥臨床研究中心、繼續教育基地;市、縣級中醫醫院要以開展常見病、多發病和急危重癥中醫藥防治工作為主,成為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和推廣基地,成為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服務的指導示范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利用掌握的中醫藥適宜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四是堅持以臨床實踐為核心,加強中醫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中醫藥是一門源于臨床實踐的科學,其理論和診療技術都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形成并不斷發展提高的,中藥新藥往往都是在臨床處方、院內制劑的基礎上研制的,我們的一批中醫藥名師,都是在臨床實踐中培養出來的。要按照中醫藥發展的規律,堅持中醫藥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從臨床實踐中來,到臨床實踐中去。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標,以中醫藥療效確切、優勢明顯的病種和重點專科(專病)為抓手,形成一批診療技術規范、臨床療效顯著的中醫藥技術和方法,在全省范圍內培訓推廣。
三、努力營造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良好環境
中醫藥發展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各地、各部門齊心協力、密切配合,把對中醫藥的扶持與促進,落實到深化醫改的配套文件和具體行動中,共同營造扶持和促進中醫藥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各地要將中醫藥事業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區域衛生規劃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規劃,認真組織實施。加強市、縣兩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建立起自上而下完善的中醫藥行政管理體系。各市(州)政府要比照省里的做法,建立健全中醫藥工作領導協調機構,統籌協調區域內中醫藥發展,及時解決有關重大問題。
二要進一步強化中醫藥管理職責。衛生等部門要在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基本藥物制度建設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中,充分考慮和有效保障中醫藥作用發揮;發展改革部門要加快推進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中醫藥項目的傾斜,協調編制好中醫藥發展規劃;工信部門要做好醫藥產業規劃和行業管理,推進醫藥產業合理布局,抓好中藥企業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科技部門要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快速發展,構建中醫藥科技創新平臺,加大對中醫藥科研立項和資金支持;財政部門要研究制定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投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職稱評定、高層次人才培養等方面對中醫藥給予扶持。其他部門也要按照各自分工和職能,對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扶持。
三要進一步加大對中醫藥的支持力度。在基本醫療保障和基本藥物制度建設中,各級政府要制定和實施引導參保人員有效使用中醫藥服務、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政策措施。要逐步把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城鎮醫保、新農合和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診療項目、中藥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報銷范圍。要完善中醫藥價格政策,建立起體現中醫藥服務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的價格體系,合理調整特色突出的中醫診療技術、中藥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價格標準,促進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要逐步完善中醫藥投入和補償機制,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投入,全力保障基層中醫藥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