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中國地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旅游地理學發展論文參考文獻多篇寫作及規范格式,與文獻撰寫案例;以《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改革目標取向及實現路徑研究》例題參考文獻為標準。
[1]保繼剛.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理性回歸——中國旅游地理學發展30年回顧[J].地理學報,2009,64(10):1184-1192.
[2]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問題缺失的現狀與反思[J].旅游學刊,2010,25(10):13-17.
[3]劉智運.論高校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6(2):24-27.
[4]許簫迪,王子龍,譚清美.知識溢出效應測度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趙勇,白永秀.知識溢出: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識產權對象中存量知識、增量知識的區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會科學,2009(7):54-59.
[7]聶長建,李國強.從“知識增量”向“知識升質”:以法學研究為例[J].理論與現代化,2012(3):62-69.
[8]張建華,劉仲英.知識管理中的知識貢獻激勵機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識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4):1-7.
[10]宣勇,錢佩忠.知識增長與學科發展的關系探析[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21-26.
[11]楊冠雄.我國旅游地理學的發展[J].國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寧.旅游中的互動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6):18-24.
[13]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繼剛.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23(4):58-63.
[15]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7,22(11):70-77.
[16]楊奎松,謝維揚,趙世瑜等.遵守學術規范推進學術對話——關于“學術對話與學術規范”的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1999(4):49-71,205.
[17]郭來喜,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張茂澤.論學術批評[J].學術界,2001(2):85-99.
[20]保繼剛,王寧,馬波等.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義的改塑與解構[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3):99-108.
[22]保繼剛,張驍鳴.1978年以來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檢討與反思[J].地理學報,2004,59(S1):132-138.
附1:《論我國地理學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大道.中國地理學的發展與全球變化研究[J].地理學報,2011(02):147-156.
[2]柴彥威,塔娜.中國行為地理學研究近期進展[J].干旱區地理,2011(01):3-11.
[3]劉衛東,金鳳君,張文忠等.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9-1487.
[4]保繼剛,尹壽兵,梁增賢等.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506-1512.
[5]方創琳,周尚意,陸玉麒等.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0-1478.
[6]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學學科建設與高層次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馮衛紅.旅游產業集群: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微觀領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鳳.中國旅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探討.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4)
3.馮瓊蘭.關于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高教論壇,2008(1)
(作者單位:重慶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附3: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育
參考文獻:
[1]李曉梅,項桂芳,彭花燕.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學生的職
業素質培養[J].十堰職業技術學學報,2007,(8).
[2]李向群,盧睿.旅游人才綜合素質研究[J].南寧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2007,(12).
[3]李因,汪艷麗,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
關鍵詞:熵理論快遞市場分析。
我國的現代快遞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利潤豐厚、潛力巨大的行業。近幾年國內快遞業每年以30%的增速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物流市場的總規模已超過了200億元。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加入WTO物流市場的完全開放,中國郵政一家“獨霸天下”的國內快遞行業格局的打破,國外快遞企業大舉擴張,我國快遞業出現了國營、外貿、民營等經濟主體、多運輸方式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外國“列強”資金雄厚,硬條件優越,品牌優勢顯著,國營“巨頭”網絡完善,背景深厚;而民營快遞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是這場競爭中的生力軍。由此可見,我國快遞行業市場的競爭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包括了不同的活動主體和不同層面的競爭內容。所以用熵理論來進行分析,也許會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
一、熵理論綜述。
1.國內外研究綜述。
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于1865年在《熱之唯動說》一書中首次定義了一個新的物理量———熵。這標志著熵概念的正式誕生,但此時的熵理論的研究還局限于熱力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隨著信息論在美國的出現,熵理論以“信息熵”的形式蔓延到非熱力學領域。經過麥克斯韋、波爾茲曼、杰尼斯、維納、普利高津等人的努力研究,熵的泛化應用迅速在經濟、城市規劃、決策分析、人工智能與哲學方面展開。1923年科學家普蘭克首次將“熵”引入中國,隨后我國涌現出了許多熵理論的研究學者,很多學者開始嘗試著把這概念用在管理學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學者將熵應用在企業的知識管理、品牌擴散和企業效益評價等領域中,但是將熵應用在競爭態勢和戰略分析中的并不多見。我們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嘗試用熵理論來分析直國的快遞市場的競爭態勢。
2.熵思想概述。
熵是一個廣延量,是微觀態數大小,分子運動混亂程度的度量,這就是熵的統計意義,從通俗的意義上來理解,熵的含義就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對于任何一個系統的熵都遵循以下原理:
(1)基熵原理;(2)熵增原理與最大熵原理;(3)測準原理。
二、基于基熵原理的市場競爭主體能力與分析。
任何系統都有個基熵,而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域。這里的能力域不僅僅是企業的業務領域和范圍,還包括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核心的競爭能力所在。由于每一類企業在發展歷程和能力的積累有所不同,因此每一個企業的核心業務領域有所不同。在這種快遞業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各種不同的競爭努力都在大舉攻城略地。根據它在經營能力和業務范圍上的不同,我們將它們劃分為不同的能力域。
1.現有市場主題的能力域。
在我國的快遞市場中,競爭主體有以下三類:外貿快遞企業、中國郵政和國內其他快遞企業。外貿快遞企業主要是以DHL,TNT,UPS,FEDXE四大巨頭為代表的跨國性快遞企業。部分是跟隨著他們的客戶來到中國,主要是將中國的貨物運往海外,并將海外的商品運抵中國。在中國境內現有的快遞企業中,中國郵政無論從歷史規模還是影響力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中國郵政在國內快遞中建立了318個城市快遞郵件的查詢和跟蹤系統,占有國內快遞業務的70%左右的市場份額,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地位。而在國際快遞市場上,中國郵政大概僅僅占據了22%的市場份額。不僅如此,在服務的質量和業務類型方面中國郵政主要承攬文件類和一般商品類快遞,而對于精細快遞和特殊要求的快遞大部分由外資企業來承攬。
在我國的快遞市場上,除了中國郵政之外,一些由傳統的運輸業或者全儲企業轉型而來的國有物流企業如中鐵快運、中外運還有民航快遞等也是值得關注的國有快遞企業。它們因為擁有巨大網絡優勢,在我國的區域快遞市場上也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是這些快遞企業是從傳統的物流企業轉型而來的,所以在管理水平方面還有待加強。民營快遞每年的業務量以60%—120%的速度遞增,一大批中型民營快遞企業如東方萬幫、宅急送、申通、大田等都逐步發展壯大起來。目前我國從事快遞業的民營企業上萬家,從業人員已達百萬之眾,主要分布在以上海、廣州、深圳、北京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圈,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同城快遞領域。
2.快遞企業能力域分析。
這是兩個不同的主體的業務交叉領域,其中中國郵政和外資快遞企業的競爭主要發生在海外網絡的快遞競爭中,而民營企業通過價格的競爭在城際快遞中和中國郵政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中國快遞企業和外資企業的交叉業務領域相比較少,主要在國內的區域間的快遞業務。這部分是這三種市場主體都很關心和重視的領域,在高端的快遞業市場服務領域中,三家都不惜花費,奪取市場。
三、基于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的市場競爭策略分析。
根據熵增原理和最大熵原理,要想保持物流市場競爭的有序和高效性,就要一方面通過在各自獨特的細分市場中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在交叉的細分市場中減少熵增,實現有序的、高效健康的市場發展模式。所以我們建議我國的快遞企業應當采取合縱連橫的市場策略。
四、基于測不準原則的快遞企業服務創新管理。
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發展迅速的市場環境,快遞企業求生存與發展,僅僅靠對現有業務的有效管理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牢牢抓住“服務創新”這根生命線。服務創新能夠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創造當期利潤,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培育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贏得未來的競爭。
首先,要建立服務創新的企業文化。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能夠激發人員主動去探求和發現現有服務中的真空地帶和能夠改進的方向。
其次,要建立鼓勵創新的企業制度。無論任何一種創新總是要充滿風險的,同時創新就是一種對傳統的挑戰,總是要面臨很多阻力和困擾。所以需要從公司的制度層面對于勇于創新的人進行相應的保護和支持。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組織結構促進創新的發生機率。組織結構是企業中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框架,扁平化的、團隊式的工作方式更加能夠促進創新的發生。
隨著中國快遞業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市場中的競爭也變得日益激烈。通過在熵視角下對于我國快遞業市場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現有的市場競爭狀態下,我國的企業能夠通過合縱連橫和服務創新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突出重圍。
參考文獻:
[1]任亞飛。民營快遞業的發展及其戰略選擇[J]。中國儲運,2006,(4):79-81.
[2]紫營輝。中國快遞業高局:四方勢力利益博弈再度升級[J]。北方經濟,2006,(2):55.
[3]韋燈明。快遞爭霸戰[M]。東方出版社,2005:63.
關鍵詞:“動詞中心”說;轉換分析法的運用;完整的“表達論”體系;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004-01
《中國文法要略》(以下簡稱《要略》)成書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國文法革新運動后出現的一部漢語語法學力作。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舊框框,致力于探索漢語語法結構的特點及規律,在中國語法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它的問世,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革新探索時期漢語語法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文擬用歷史的眼光,從學術角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其歷史地位、價值,努力擺脫偏見,對其成功之處進行充分肯定。
一、“動詞中心”說和動詞“向”的提出
所謂“動詞中心”是指在進行語法分析時以動詞為中心的一種觀點和方法。這種語法分析方法己成為當代多數語言研究者的共識。《要略》可以說是提出“動詞中心”理論的先聲之作。《要略》把單句分為四種:敘事句、表態句、判斷句、有無句。其中敘事句是“最常用的一種”。對于敘事句,《要略》指出,“這類句子的中心是一個動詞”。又說,“拿敘事句來說,既是敘述一件事情,句子的重心就在那個動詞上,此外凡動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關涉的各方面,都是補充這個動詞把句子的意義說明白,都可以稱為‘補詞’”。這些看法,可概括為“動詞中心”說。
基于這一觀點,敘事句的基本格式為“起詞(動作起點)—動詞—止詞(動作止點)”,指出,起詞和止詞“這兩個名稱都是跟著動詞來的,沒有動作,就無所謂起和止。”之后,《要略》著重討論了兩個方面:(1)是否凡是敘事句都有起、動、止這三個成分;(2)這三個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動—止”。通過詳盡描寫,《要略》勾勒了敘事句,即動詞謂語句的句型系統。
關于動詞“向”的概念,《要略》指出:有些句子只有“起”是因為許多動作只和一個人或物發生關系,所以有起詞而無止詞。“例如水的流,花的開和謝,以及行、止、坐、臥、來、去等等動作都是只有一個方向,沒有兩個方向的;說得更確切些,這些動作都是停留在起詞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動詞的“向”或“配價”的研究是現今語法界的熱點問題。1978年熙先生在《“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引入了國外關于動詞“價”的理論。經過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這一理論漸趨成熟,也己成為語言學界普遍接受。但是,在追尋這一理論源頭時,所關注的主要是國外語言學界。也有學者認為:“80年代初我國漢語語法學界興起的關于動詞‘向’的研究熱,是舶來品和本土根的接通或殊途同歸的結果”,“中國傳統語法有一條粗壯的根,這就是重視語義分析和主張‘動詞中心’說”。它的突出代表可以溯源到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等著作。
二、轉換分析法的運用
熙先生在《漢語語法叢書》序中說:“《要略》應該說是研究漢語句法結構變換關系的先驅。”在上卷“詞句論”里分別討論了句子和詞組、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變換關系。尤其是句子和詞組之間的變換關系,其中有些觀察是相當深入的。《要略》發展了傳統的轉換分析法,廣泛地使用轉換分析法來論證漢語的基本句型。
《要略》認為“大概說來,相同的幾個概念,可以配合成句子,也可以配合成詞組;所以一句現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換成一個詞組,大多數的詞組也可以改換成句子。”《要略》設專章來討論句子與詞組的變換,從結構類型和語義性質上討論了句子和詞組的種種變換關系,指出哪類句子可以變換成詞組,哪些句子不能變換,說明變換的條件和規則以及不能變換的理由。如書中指出,敘事句一般都能轉化為名詞性詞組,而存在句、領屬句和判斷句則不能轉換成名詞性詞組。還指出,帶指人的“補詞”的敘事句轉換成詞組時必須補一個代詞復指成分“他”(你送花給一個人你送花給他的人)。
變換分析是一種有極大潛力的方法,可以揭示隱性關系。漢語是一種非形態語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隱含的,缺乏顯露在外的形式標志。根據這種特點,變換分析法便成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通過變換可以把隱含的關系顯露出來,以便清楚地觀察語句構造的類型和特點。例如:
水流流著的水/流水
她質問她的質問
星月光明星月的光明
老牛拉車老牛拉的車
以上各例,從顯性角度看,都是“附加關系”,但從隱性角度看,它們又有不同的語義關系:①是動作和系事,②是動作和施事,③是事物和狀態,④是動作和受事。可見,運用變換能夠使我們顯性結構,看到其隱藏于內的種種語義關系,從而揭示句法和語義間的聯系。
三、完整的“表達論”體系
呂叔湘在《重印題記》(1982年)中提到:“語法書可以有兩種寫法:或者從聽和讀的人的角度出發,以語法形式(結構,語序,虛詞等)為綱,說明所表達的語法意義;或者從說和寫的人的角度出發,以語法意義(各種范疇,各種關系)為綱,說明所賴以表達的語法形式。”前者是“從外到內”,后者是“從內到外”。《要略》第一次實踐了對漢語語法“從內到外”的系統描寫。
《要略》的“表達論”部分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材料豐富、分析細致。根據漢語自身的特點,“表達論”設立了多種“范疇”和“關系”。如“范疇”下設:數量、指稱、方所、時間、正反、虛實、傳信、行動、感情等。“關系”下設:離合·向背、異同·高下、同時·先后、釋因·紀效、假設·推論、擒縱·襯托。并從邏輯的角度(即以語義為綱),把各類范疇、各類關系聯系起來使整個“表達論”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要略》的論“關系”部分可以說是表達論的精華。這部分把表面上似乎不同的各種關系,用意念上的聯系、程度的差異、著重點的不同幾條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了一個邏輯上有密切聯系的整體。
這是漢語語法學史上第一個完整的表達論體系。它以很強的實用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為《要略》也為漢語語法學史增輝不少,給今后的語法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
四、對比研究的提倡
《要略上卷初版例言》(1942年):“要明自一種語文的文法只有應用比較的方法。拿文言詞句和文言詞句比較,拿白話詞句和白話詞句比較,這是一種比較。文言里一句話,白話里怎么說;白話里一句話,文言里怎么說,這又是一種比較。一句中國話,翻成英語怎么說;一句英語,中國話里如何表達,這又是一種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假如能時時應用這個比較方法,不看文法書也不妨;假如不應用比較的方法,看了文法書也是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