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典藝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試論藝術欣賞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及意義
摘要:職業教育中開設藝術欣賞課程,把藝術教育融入職業教育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生活,對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和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藝術欣賞;職業教育;作用及意義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用人需求水平的提高,現代職業教育領域中,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能力和藝術特長的學生在就業上往往會占有更大的優勢。因此,很多職業教育學校紛紛開設藝術欣賞課程來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藝術素養能力,注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和文化內涵,培養學生在社會中的競爭力。本文從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的藝術欣賞現狀出發,探討藝術欣賞對推進職業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意義。
1 職業教育院校藝術欣賞現狀
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還要求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質,同時還要具備欣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對于職業教育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培養,良好的藝術欣賞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雖然很多職業院校開設了藝術欣賞課程,但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仍存在著以下幾種情況:
(1)藝術素養不高。職業教育院校的學生多來自中小城市或農村地區,由于經濟條件的影響,生活水平低,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不高,藝術覆蓋面差,很多學生來只有在進入大學后才有機會接觸到電影、戲劇、畫展和音樂會等多種形式的藝術門類和藝術作品,因而導致職業院校學生藝術基礎差,藝術素養相對不高。
(2)審美和欣賞能力落后。由于經濟和文化環境影響,大中城市和城鄉間在藝術課程的教育水平上存在極大的差異,加上家庭對藝術的重視程度和學校師資力量等條件的影響,學生對藝術基礎知識和藝術常識了解甚少,只能通過電視或網絡的方式來獲取信息。然而電視或網絡多樣的藝術和娛樂形式經常是高雅與低俗并存,職業院校的學生在年齡上和心理上正是世界觀和審美觀形成的階段,分辨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一些低俗的、感官刺激的事物所吸引,進而導致學生對藝術的審美和欣賞能力較為落后。
(3)想象力和創造力差。城鎮的一些藝術教育培訓機構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專業的藝術教育工作者較為缺乏,因而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正規的藝術課程教育,往往只是學習一些通俗的藝術門類,如音樂、美術等藝術方面的培訓。教師在培訓過程中也僅僅是以唱歌或畫畫的方式來教學,忽視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學生們雖然在唱歌和畫畫,但真正能夠從音樂和美術的角度去理解知識的學生少之又少,藝術欣賞就更無從談起了。思維方式較為守舊,難以激發學生在藝術方面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 藝術欣賞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及意義
開設藝術欣賞課程能夠提高職業教育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從而凈化思想、完善品格、陶冶情操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自身得到美化。
(1)藝術欣賞有助于職業院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思想道德、個性發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綜合素質。素質教育有助于學生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研究發現,藝術欣賞能力在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方面起到得天獨厚的作用。職業院校的學生普遍分數不高,加之很多學生來自一些中小城鎮或經濟條件差的地區,上大學之前很少接觸多樣的藝術門類和藝術活動,因而藝術素養不高。藝術欣賞課程作為職業教育院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揮一技之長,能夠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為完成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藝術欣賞能夠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業余生活。藝術欣賞一方面讓學生在課堂上開闊眼界,拓寬思維,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擴大知識領域;另一方面,也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精神境界,讓學生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藝術欣賞就像將一粒美的種子種植于學生的心田中,這粒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長開花,讓學生一生的精神生活豐富多彩。藝術欣賞課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讓學生以藝術的眼光和態度去看待和欣賞周圍的事物,進而去發現美、欣賞美和不斷地追求美。
(3)藝術欣賞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發現,藝術欣賞能夠使人精神愉悅,能夠凈化心靈,增進健康。例如,優美的音樂旋律能夠刺激人的神經系統,讓人心情舒暢,解除疲勞。再如,美好的畫面能夠讓人視覺愉悅,放松心情。現代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身體和心理承受的壓力較大,枯燥乏味的專業課讓學生長期處于精神緊繃的狀態,這些情況極易引起學生情緒波動,導致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因此,職業教育院校開展藝術欣賞課,能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放松,通過欣賞、鑒賞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審美意識,進而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1、渲染氛圍———《C小調夜曲》
電影中畫面與音樂的完美結合首先表現在鋼琴音樂對故事整體氛圍的渲染,如電影中《C小調夜曲》的運用。導演把1939記錄的真實的黑白紀錄片作為電影的開頭,鏡頭記錄了無辜百姓在戰爭前平靜恬淡的生活。這時響起了肖邦的《C小調夜曲》,平靜悠閑的生活景象加上《C小調夜曲》的優美旋律,共同營造出一派祥和的生活場面,《C小調夜曲》創作于1841年,樂曲規模宏大,充滿英雄主義色彩,還有許多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樂曲采用的是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平靜,中間部分積聚力量,第三部分極具動力性。這種三部曲式在各個部分中也十分常見。例如第一部分就包含了A、B、A三個樂段,是一種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旋律聽起來像低沉的嘆息,伴奏部分也是均勻、平穩而沉重的。整個樂曲音色莊重嚴肅,營造出一種憂郁、悲傷的氛圍,悲傷之中還有一種不安定的因素。這些都緣于A段樂句中使用的深沉渾厚的八度低音聲部和顯得凝重的和弦。隨著琴聲的奏響,黑白畫面隨著鋼琴曲調的變化逐漸轉變,變為彩色的圖像,鏡頭也由遠景回到了室內。一架純黑色的鋼琴上,男主人公的手指來來回回在琴鍵上流轉,嫻熟地彈奏出背景音樂,眼前的畫面和背景音樂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畫面中彈奏鋼琴的男主人公,有著清秀俊美的臉龐,有著憂郁凄迷而又深邃的眼神,他衣著考究,演奏技巧高超嫻熟,這一切都讓他透露出高貴的氣質。音樂家俊美的外表和他彈奏的優美的樂曲讓周圍的人都為之陶醉,這時德國的炮彈從天而降,將這種寧靜之美破壞殆盡。鋼琴家被迫停止演奏,與其他市民一樣開始四處逃散,尋找可以躲避戰火的地方。這時出現的背景音樂《C小調夜曲》有三個層次的形式結構。第一層次彈奏的是平靜而又哀傷的優美旋律,接著出現了一個大跨度的轉變,使得平靜漸漸消失,哀傷越來越濃。這時播放的故事情節正是整個華沙被戰爭困擾,人民表現出不安和無奈。伴隨著愈演愈烈的德軍炮火,音樂發展到第二層次,音樂不再舒緩平靜,音節跳躍不止,這與第一層次有著明顯的不同。跳躍的音符不僅彈奏出了動亂的社會狀況,更展現出一種積極昂揚的反抗力量。戰爭期間人們紛亂不安的內心活動也在《#C小調夜曲》中得到了很好地反映。樂曲結構進入第三層次后,節奏變得急速活潑,不再有第二層次的不安和憂慮,這些華麗順暢的節奏展示的是華沙人民堅毅的品質和必勝的信念與信心。同樣,影片的結尾處也選擇該區作為背景音樂,隨著舒緩的音樂聲響起,戰爭帶來的痛苦與辛酸都隨琴聲飄遠,為故事營造了一個雖悲傷卻充滿希望的氛圍。
2、推動情節發展———《降E大調華麗的大型波羅乃茲舞曲作品22號》
這首曲子肖邦在1830年9月至1831年7月創作的,曲風開朗向上,堅毅富有活力,這些都顯示出了一個偉大的民族的驕傲感。最初的戰爭局勢,華沙人民一直處于不利狀態,德國軍隊攻克了華沙,并血腥屠殺猶太人民。主人公音樂家不得不四處輾轉躲避德軍的追殺。每天的生活對音樂家來說都是一種煎熬,他對這種缺乏活力、看不到未來的生活感到痛苦。每一次炮彈后的僥幸脫險,每一次德軍追捕下的虎口脫險,都使音樂家處于崩潰的邊緣。一次躲避中,鋼琴師在一間早已廢棄的廠房里,找到了一架鋼琴。在一陣激烈的斗爭和緊張的逃亡后,影片選擇了《降E大調華麗的大型波羅乃茲舞曲作品22號》將情節過渡到對猶太人民的心理描寫上,同時也舒緩了觀眾的情緒。就在主人公打開鋼琴的那一剎那,樂曲隨之奏響。這首曲子不同于小夜曲的寧靜舒緩,音符如流水般洶涌奔放而出,是一首透露出豪邁之情的曲子,傳達出一種豪邁開闊的情感,人們的心境慢慢開朗,之前戰事連連失利的苦惱郁悶在這時回歸平靜。鏡頭首先給了鋼琴家因飽受苦難而日漸消瘦的臉龐一個特寫,然后轉移到了鋼琴家的手和他彈奏的鍵盤。我們可以看到,鋼琴家并沒有真的在彈奏鋼琴,只是手指做出了彈奏的姿勢。并不是鋼琴家不想彈奏,而是在這個遍地敵軍、危機四伏的地方,彈鋼琴是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所以鋼琴家用手指做出彈奏的姿勢,音符自心中流暢,他在心中盡情地演奏了自己最愛的曲子。這一畫面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此時無聲勝有聲正是導演的匠心獨運之處,電影的藝術表現力也大大地提升了。這里,《降E大調華麗的大型波羅乃茲舞曲作品22號》既使兩個節奏風格迥異的片段很好的銜接起來,使情節的發展顯得自然;同時,準確刻畫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為故事的結局做好了鋪墊。
3、塑造人物形象———《g小調敘事曲》
在危機四伏中尋找一線生機所要面對的壓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影片中鋼琴家為擺脫死亡,日夜奔走與荒無人煙的廢墟,長時間缺衣少食,這樣悲苦、凄涼的生活強烈地震撼著觀眾的內心。終于在一個有淡淡月光的夜晚,鋼琴家坐在一座黑暗破舊的建筑里,接受著那一點點月光的洗禮,周圍寂靜無聲。在那樣一個殘酷動亂的環境下,能尋求到這片刻的寧靜對鋼琴家來說就是莫大的享受。饑餓難耐的鋼琴家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在一堆廢墟中找到了一個罐頭,激動而又饑餓的鋼琴家握不住罐頭,打翻在地。鋼琴家難過地盯住地上的罐頭,這時一雙光亮的皮靴出現在鋼琴家眼前。電影鏡頭集中到德國軍官身上,觀眾不由得為鋼琴家捏了一把冷汗,氣氛突然凝固,似乎男主人公的犧牲就在眼前。而導演就是要在這個時候反轉故事情節,讓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以此增加電影的感染力。德國軍官并沒有處死鋼琴家,而是讓他為大家彈奏一首曲子。鋼琴家依舊上下翻飛地舞動起手指,只是此時的他已經衣不蔽體、又餓又冷,并且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應德國軍官要求,主人公為其彈奏了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g小調敘事曲》于1831年創作成功,當時的肖邦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樣面臨著家破人亡的困境,樂曲的創作背景與影片中講述的故事高度一致。樂曲以自由奏鳴曲的結構展開,曲調舒緩凝重,風格沉郁肅靜,將觀眾帶入了敘事的情境中。樂曲采用富有跳躍性的音符節奏,從a到g再到a,表現了內心的不安和悲憤。之后開始E大調演奏,音樂變得柔美,仿佛人們在歷經苦難之后內心變得更加堅毅。后面迎來了電影的部分,音樂中加入了高音成分,調性升高,如同戰爭時的吶喊,喊出必勝的信念,震撼所有人的內心。從一開始哀轉久絕、如泣如訴、低沉舒緩的琴音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深受戰爭折磨的主人公形象,他惶恐不安,內心充滿了對敵人的恐懼和憎恨。但是隨著節奏的跳躍舒展,主人公變得從容自信,恐懼和痛苦消失不見,我們看到了主人公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看到他將心中的痛苦和仇恨都化為了繼續生活的勇氣和信念,看到了他勇于直面苦難的偉岸身軀。
4、詮釋主題———《降E大調華麗的大型波羅乃茲舞曲》
影片最后奏響的是《降E大調華麗的大型波羅乃茲舞曲》,第二小節分析過這首曲子堅毅剛勁,富有活力,開朗向上,豪情滿懷,莊重和肅穆。故事的結局是戰爭結束,德國軍隊戰敗,猶太人民終于在歷經磨難后終于重新獲得自由。這時鋼琴家釋放完痛苦的情緒后重新振作了起來。影片中,鋼琴家在逃亡過程中遇到種種磨難,作出的種種求生的努力,可以說到達了人生的最低谷。就在此時,激情壯志取代了前面悲傷暗淡的情緒,主人公不禁回憶起逃生過程中遇到的種種人和事,并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生命的力量。所有人都親眼目睹美好被無情地打破、被黑暗恐怖所壓抑,由此深刻地體會到和平生活的寶貴。歷經磨難的主人公終于走出戰爭的陰霾,他選擇用華美的樂章演奏出他對未來生活的信心,用激昂地樂章對民族不屈的精神表示贊揚,用多彩的旋律詮釋歷經磨難后的光輝人生。
二、結語
1.了解議論文常見的結尾的方法。
2.掌握幾種一般的結尾的方法。
3.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分析
辯證分析結尾的涵義及快捷破題的方法。
三、教學設想
1.按照作文教學“識例—賞例—仿例”的步驟。
2.傳授議論文結尾的方法,使之有“法”可依。
3.進行議論文結尾的專項訓練,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代著名學者謝榛對作品的開頭和結尾也有類似的看法,在《四溟詩話》中有“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的說法。這是說,作品一開頭,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為之一震;而作品的結尾,又要像敲鐘似的,使人覺得余音繞梁。
我國元代喬夢符說:“作樂府亦有法,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
上述古人這些關于作品的開頭和結尾的言論,盡管說法不一,但其實質都是要求作者要認真寫好作品的開頭和結尾。
(二)議論文好結尾的標準
1.簡潔干脆。要像“豹尾”一樣,剛勁有力,收束全文。
2.緊扣文題。應是點睛之筆,緊抓文題的立意,是對文意的強調和升華。
3.精巧美麗。運用修辭雕飾結尾,讓形式和內容相輔相成。
其實,文章的結尾有時比開頭還重要。由于閱卷者看完結尾后即開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閱卷者的評分心理。因此文章結尾和開頭一樣,只有美,才能贏得閱卷者的青睞。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好的結尾是成功的另一半”。
如何巧設“豹尾”呢?
文無定法,卻又有法可循。下面,介紹一些好的結尾方法。古人云:“先規矩而后巧。”有的結尾方法不妨在模仿中逐漸掌握,在今后寫作實踐中,“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學習幾種常用的結尾方法
1.總結歸納式
這是一般議論文常用的結尾方式,優勢是能夠有效捏合全文,將發散的內容集中起來,讓人對文章觀點、作者態度一目了然,對文旨有強調作用。
如2008年福建卷滿分作文《不要輕易說“不”》
文章為幫助讀者把握和理解文章的論證思路和進一步增強論證的力量,在論證完中心論點之后,作一個簡潔明了的總結歸納,這樣既突出了中心論點,還給人以深刻和鮮明的印象。
最后這樣結尾:
生活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偶爾也要吹一下風,淋一下雨,但無論在何時,處于何種境界,我們也不能輕易說“不”。
不要輕易說“不”,我們會看到堅強意志所煥發的魅力;不要輕易說“不”,我們會更好地把握前進的方向;不要輕易說“不”,生命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跡。
這樣既突出了中心論點,還給人以深刻和鮮明的印象。
2.前后照應式
文題照應(結尾緊扣文章的題目),首尾照應。
結構完整圓合,具有整體的美感;體現了思維上的起承轉合,使論點更突出。
3.警句哲思式
議論文是用來表達思想的,以思想出眾,是文章取勝的要訣,而思想又總是表現為一些警示人心的語句。作文離不開善感的心靈對生活的體悟,離不開敏銳的觸角對生命的感知,更離不開獨立的個體對世界的思考。以警句結尾,不僅能彰顯思想的魅力,更能以思想深度啟迪人心,引發共鳴。
例如:
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樂觀的方向永遠向上,重力的方向不受任何事物的影響,但樂觀是感性的,讓我們把握好自己,用樂觀彈奏出自己最美的樂曲。
——《用樂觀彈奏人生》2010屆 馬磊
4.妙用修辭式
(1)運用比喻排比
兼用比喻、排比兩種修辭,語句優美,既明確表意,又張揚辭采,顯示出深厚的語言功底,讓人印象深刻,達到了點亮篇章的效果。
例如:
用夢想之水澆灌生命之花,用夢想之花點綴生命之樹,用夢想之樹映襯生命的藍天。讓我們拿起夢想的神筆,書寫人生的奇跡。
——《駕馭夢想,馳騁成功》高二(1)班 郭晴
(2)引用作結式
名人經典語句,是經過時間磨洗沉淀下來的思想、情感與語言合一的精粹,在結尾處引用現成的話,如名言、警句、歌詞、詩文等,既能有力佐證自己的觀點和概括全文,使文章收束得干脆有力;又能借精彩助陣,顯示出自己的開闊的知識面,達成自我的精彩,讓人眼前一亮,過目難忘。
例如:
莎士比亞曾說過:“即使黑夜再悠長,白晝終將來臨。”所以相信希望,相信風雨過后,陽光會來臨。
——《風雨過后,相信陽光會來臨》高二(1)班 陳欣
(3)設問作結式
這種結尾方式采用設問,自問自答,或反問,其優勢是提醒讀者對文章論及的問題做進一步思考,啟發人心,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長度。
在困境中,是什么支撐著你走出險地?是希望;在病痛中,是什么指引著你恢復健康?是希望;在挫折中,是什么引領著你再振雄風?還是希望。正是希望,讓我們在黑暗中感受光明的存在;正是希望,讓我們在寒冷中感受太陽的溫暖;正是希望,讓我們在炎熱中感受微風的清涼!
——《在希望的田野上》高二(3)班 高毓聰
(4)對比作結式
失去良知,世界將變成沒有愛的荒原,擁有良知,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堅守良知》高二(3)班 高毓聰
(5)頂真作結式
頂真是指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用以修飾兩句子的聲韻的方法。
頂真的作用總的說來: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具體地說:議事說理,準確、嚴謹、周密。抒情寫意,格調清新。狀物敘事,條理清晰。
夢想是風,張揚飽滿的帆;夢想是帆,引領遠航的船;夢想是船,駛向成功的彼岸。
夢想,為成功插上翅膀。
——《夢想,為成功插上翅膀》 李沛原
小結:結尾的技巧還很多,如號召勸誡式、情景交融式、余音裊裊式等等。需要強調的是各種技巧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
(四)實戰演練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練。現在就請同學們動手練一練,請以“進取心,成功的保障”為題,運用所學的方法,擬寫結尾。
小結:好的結尾如干果,耐人咀嚼;如醇酒,令人回味;如撞鐘,引人警醒。文章的結尾與開頭一樣,方法是靈活多樣的,而且沒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們全力以赴,精心設計,我們一定能使結尾成為壓軸的好戲,達到驚人耳目,動人心魄,余韻悠長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