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經典音樂賞析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音樂教育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從分析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入手,針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現狀探討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音樂欣賞課為主陣地,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教育普及活動,全面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音樂素質。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主要內容,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和諧、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職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充分認識音樂教育在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加強高職院校的音樂教育。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現狀
當今大學生能夠認識到音樂教育對自己全面素質提高及身心健康所起到的良好促進作用,大多數學生對學習音樂十分感興趣,認為大學生應具有較高的音樂水準。但因受教學條件、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各校開展音樂教育的情況不盡相同。相當一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音樂欣賞必修課,有的開設了選修課,只有一至二個學期,是非常有限的學習。如今電視、網絡、廣播等媒體發展迅速,每天為學生傳遞著最新的各種資訊,包括各種音樂的傳播,基本上是流行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能對流行歌星的身高、血型、嗜好等個人資料倒背如流,成為不折不扣的地道的“追星族”,對一些流行歌曲能流利地哼唱,但對中外音樂家的經典作品和民族音樂卻知之甚少。這種現象對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長期以來普遍不受重視,其根本原因在于過去我們總是一味地向高職院校學生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重視專業知識課程的設置和專業實驗室的建設,而輕視學生音樂課程的設置和音樂教室的建設。因此,加強和改革高職院校音樂教育,需要高職院校的領導、教師和學生轉變觀念,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適應時展需求的人才的高度,充分認識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開展音樂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在高職院校有效開展音樂教育,必須將音樂教育納入課程體系,通過音樂課程教學,使高職學生具備起碼的音樂常識,同時要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音樂教育活動,使音樂教育真正面向全體高職學生。根據多年從事高職院校音樂教育工作的經驗,筆者認為,對高職學生實施音樂教育應該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科學設置課程,將音樂欣賞課作為對高職學生實施音樂教育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應根據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使用規范的教材和教學大綱,將音樂欣賞課作為對高職學生實施音樂教育的主陣地,系統地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常識。
1.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崇高的愛國情感。愛國主義是人對于自己祖國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都說當今80后、90后的學生愛國意識淡漠,這更要求音樂工作者必須在音樂教育活動中通過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唱革命歌曲,欣賞愛國主義音樂作品,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讓學生欣賞青年鋼琴演奏家郎朗在天安門廣場上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黃河》,通過郎朗富有激情的現場演奏,使學生為這部氣勢恢弘的音樂作品所感染,感受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2.講究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賞析優秀的中外音樂作品,并逐步掌握欣賞音樂作品的方法。從事音樂教育要講究教學方式,根據教學情況使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如欣賞貝多芬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華彥鈞的《二泉映月》等經典作品時,要對作曲家的生平、傳說故事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等方面加以介紹,以此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使其掌握欣賞音樂的方法,提高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擴大知識面,真正做到“授之以漁”。教師還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如制作多媒體課件,下載音樂會視頻給學生觀看等,視聽結合能加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在介紹中西方樂器時,可進行一些實物展示,教師可以現場示范演奏,或請學生嘗試演奏,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開展教學。
3.培養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近年來流行音樂大行其道,歐美、港臺流行歌曲備受學生青睞,而民族民間音樂遭受冷遇,音樂課上學生對欣賞民歌、民樂不感興趣,對傳統戲曲更不愿意欣賞,這就要求音樂教師通過選編曲調優美、活潑輕快的民歌和戲曲作品引導學生的審美傾向,使優秀的民族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如筆者在講授“中國民歌”一課時,結合湖北特色,為學生介紹了土家族音樂,讓學生觀看“青歌賽”上湖北代表隊表演的原生態歌曲《土家土》、《撒兒嗬》等,原汁原味的民歌加上土家風情的表演,使學生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除了欣賞民歌,學生還親自實踐,學習演唱各地的民歌片段,如學習湖北民歌《龍船調》時,教師領唱:“妹娃兒要過河嘞,是哪個來推我嘛——”學生大聲答唱:“我就來推你嘛——”。師生的一問一答,一唱一和,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受到了民歌詼諧、幽默和樸實的魅力。學生在欣賞民族民間音樂或戲曲的過程中,會逐步深入了解并提高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4.正確對待流行音樂進課堂,引導學生欣賞流行音樂精品。流行音樂中不乏優秀作品,可以適當選擇其中的精品在課堂上欣賞并與學生討論其價值所在。優秀的流行歌曲對學生一樣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學生也有這方面的需求,一味地拒絕和空洞的說教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不如因勢利導,為學生介紹經典的流行音樂作品。如《來自神秘園的歌》曲風優雅,在鋼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奏如清風徐徐吹過,如花香沁人心脾;羅大佑的臺灣校園歌曲《童年》,也很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其懷念童年時光,感嘆時間的流逝和青春的寶貴;《相逢是首歌》、《梔子花開》等也是非常優秀的校園歌曲,曲風清新,旋律優美,內容積極健康,易于學生傳唱。《紅旗飄飄》是一首愛國主義流行歌曲的精品,內容健康向上,旋律優美動聽,富有時代氣息,演唱者技藝高超,學生在欣賞演唱的過程中,不但得到了美的視聽享受,還能學習歌曲的演唱技巧,同時激發熱愛祖國、熱愛五星紅旗的崇高情感。因此,將流行音樂的精品引進課堂,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使其從優秀的流行音樂中吸收養分,陶冶情操。當然,對于一些不健康的流行歌曲,教師一定要態度明確,杜絕其進入課堂。
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多渠道地開辟音樂教育的途徑要使高職音樂教育真正面向全體高職學生,將音樂藝術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僅僅靠開設幾節音樂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組織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活動,將音樂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文化之中,在大學校園內形成濃郁的音樂文化氛圍,多渠道地開辟音樂教育的途徑。
1.開辦音樂作品賞析會,向廣大師生介紹音樂家和經典音樂作品??善刚埜咝5囊魳方處熀蛯<业礁呗氃盒6ㄆ诨虿欢ㄆ谂e行音樂講座和音樂賞析會,講解各種音樂知識和技能,豐富高職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其音樂鑒賞能力。如開辦音樂專題講座《樂圣——貝多芬》,使高職學生系統地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和創作背景,賞析其代表作品,感嘆這位飽經滄桑的偉大音樂家為世界音樂史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我院舉行的《春天的狂想》電影賞析會也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以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為故事原型,以組曲的形式講述了植根于中國土地上,在民族音樂精華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作曲家趙黎明的藝術探索歷程。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在每一樂章開始前簡要介紹劇情和音樂創作的背景,作曲家那一首首飽含激情、熱情洋溢的歌曲以歡快的旋律和鏗鏘的節奏使人蕩氣回腸,“我深深地愛著你,這片多情的土地……”當這熟悉的旋律從銀幕上響起,在座的師生情不自禁地被它打動。
2.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將音樂教育普及到每位大學生之中。高職院校可利用各種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廣泛培養藝術人才,這些藝術人才深入系、班、寢室開展文藝活動,可將音樂教育普及到每一位高職學生。學??山M建合唱團、藝術團、音樂社、樂隊等社團,由音樂教師擔任指導教師,不定期地開展合唱比賽、歌手大賽、小型音樂會、文藝演出等系列活動,給愛好音樂、有藝術專長的學生提供舞臺,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欣賞。比如湖北省教育廳體衛藝處組織的“走進藝術——湖北高校普及交響樂”活動,免費為各高校進行交響樂知識普及,各校師生在校園內就可以欣賞到專業樂團的演出,此項活動受到了高校師生的好評。
高職院校實施音樂教育需注意的問題
我今年五月畢業于美國的圣約翰學院。圣約翰學院在美國以極端的通識教育著稱,四年都不分專業,所有課程基本上是必修,均是原典閱讀和由教授帶領的十幾人的小班討論。課程的核心是貫穿四年的經典閱讀討論會,按照規定好的、大致基于年代順序的書單進行:大一有荷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索??死账?、埃斯庫羅斯等古希臘的作品,大二有古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圣經、塔西陀、奧古斯丁、阿奎那、馬基雅維利等,大三包括近代的笛卡爾、彌爾頓、盧梭、休謨、康德,一直到大四的黑格爾、尼采、托克維爾、托爾斯泰、海德格爾等人的著作。
與核心經典討論班同時進行的還有語言、數學和科學三門討論課。語言課在四年內學習古希臘文和法語,每門語言在進行半年的語法和單詞學習以后,細讀和翻譯相關的經典作品,大一大二的希臘文課,翻譯柏拉圖的《美諾》和一部古希臘戲劇;高年級的法語課翻譯拉辛的戲劇《費德爾》、波德萊爾的詩歌和福樓拜的小說《簡單的心》;同時還會穿插細讀一些經典的英文作品,比如喬叟、莎士比亞、??思{、喬伊斯等人的作品。
數學課和科學課也遵循原典小班討論的原則。數學課四年必修。主要作品有以幾何方法為主寫成的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近代的代數創立時期的韋達、笛卡爾等人的作品;牛頓、萊布尼茨、歐拉、戴德金等關于微積分和實數理論的著作;一直到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幾何原著,和康托、龐加萊、羅素、哥德爾等人關于嚴格公理化和數理邏輯的著作。在閱讀討論的同時,每位同學都必須輪流到黑板前做相關的演算和證明。
數學課上的很多閱讀是些大部頭的作品,而在科學課上,閱讀材料中論文和短文章的比例要高一些。生物課主要是觀察生物學,比如哈維、歌德、林奈,其次是進化論、遺傳學,諸如達爾文、摩爾根、沃森和克里克的著作或論文,同時伴有不同時期探討生命本質的文章?;瘜W課僅有半年,閱讀圍繞著分子和原子發現時期各種觀點的論文。物理課是科學課中最系統的,總時長約兩年,從經典物理時期的伽利略、惠更斯、笛卡爾、牛頓、萊布尼茨、安培、法拉第、麥克斯韋,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創立階段的愛因斯坦、普朗克、玻爾、薛定諤、海森堡等人的文章或論文。和數學課一樣,每位同學都必須輪流在全班面前進行講解、演算或證明。
除此之外,圣約翰的必修還有一年多的古典音樂:有合唱和樂理學習,還有對經典音樂作品,比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莫扎特的魔笛、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分析、賞析和討論。
我們唯一的選修課是高年級才有的八周的精讀課,課程的開設五花八門,有核心討論課書目中書籍的更深入閱讀,也有天文學經典、凱恩斯、維特根斯坦、納博科夫、印度史詩等等。
二、為什么要讀經典原著
圣約翰學院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經典原著和小班討論的極端強調。事實上,它們幾乎構成了我四年絕大部分的課內生活。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使用教科書、二手資料和習題。我無意論證這種極端的教育是否可以是理想中的完美教育的一種。我其實認為,任何極端的東西都肯定有它不足、矯枉過正甚至糟糕的地方。
關于閱讀經典原著,我想也許每個人都會問,為什么要讀經典原著。當時我去圣約翰,只是覺得閱讀這些原著是件很牛、很酷、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四年讀下來,如果又懂古希臘文又懂量子力學,天下能有幾個人能有這等本事。大一的古希臘年還算好,到了大二,閱讀圣經和宗教,我的心情有時候都如中世紀般黑暗了。我找到我的老師,開始認真地問為什么要讀經典?我當時依然想不通的問題是:一,為什么圣約翰要抑制學生們的創造力和創造欲,強迫學生必修經典,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自由選擇自己的閱讀和專攻;二,為什么要拋開現代科學和文明的積累,忽略宇宙大爆炸、神經科學、博弈論和行為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而研讀看似原始,甚至錯誤的古代的地心說、靈魂學說或是倫理學。除了陶冶情操和考古考據以外,這樣的閱讀為什么必要?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的老師回答說,創造力可以是好事,但也可以是壞事。他認為,很多所謂有創造力的人,自己的身心并不健全,卻想著影響和改善這個世界。這樣的人在現實中其實已經給世人帶來了諸多災難。面對那些經典著作,那些“有創造力”的人,往往以高高在上的眼光,在完全沒有花功夫讀書的情況下,就開始用自己的獨特觀點、學說,或者借后來人的觀點學說,去“修正”、“質疑”、“改進”、“批判”,而不知這種個人的小聰明往往是多么廉價。在圣約翰的四年中,我和周圍的人經歷了很多次這樣的閱讀經驗。從一開始面對古代經典時現代人審判官般的自傲,到細細品讀和討論中慢慢體會到其微言大義,以及個人的局限,以至最終有時候發展成為了對某些作品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或把它們當成生命中的一個最可靠的慰藉了。通過對原典的閱讀,我學到的也許是在保持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時,知道謙遜,認識到自我性情和智性中的局限、褊狹甚至愚蠢。也許只有那些經典作品的高度,才能讓我慢慢覺察到,我以前的很多小聰明和創造力,是真正只能用一個“小”字來形容的。按圣約翰一位同學的話講就是:“在讀那些書之前,我一直在沉睡?!?/p>
關于我當時的第二個疑問,即為什么要拋開現代科學與文明那么久的積累,去讀那些古代的作品,我的老師當時并沒有明確回答。但是在之后我逐漸察覺,圣約翰的這種教育方式并不是簡單地認為“積累”越多便越好。它的目的不在于積累知識,不在于追求通常所謂的知識上的“進步”、專業上的進取,或是追趕某學科最新的突破和進展。這些當然不一定不好,但是圣約翰學院似乎認為這些都是研究生院,或是其他職業學校的專業化教育的任務,在這之前,需要做比專業化教育更“根本”的事情,即培養一個人思考的能力,磨礪人的品質和心性。從這種意義上講,在圣約翰讀那些經典并不一定是為了飽覽詩書,或是成為哲學家或古典專家什么的,而是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經典,照這么說,也許可以說是最“人道”的書籍。
四年下來,也許我,或是我的一些同學最終會成為某門學科杰出的專家,但是我們并沒有像當時我預期的一樣,成什么樣樣精通的通才。從學問的角度講,四年內學如此多的內容只能是走馬觀花,一輩子的閱讀與學習才剛剛起步。這樣的原典閱讀,首先培養的也許并不僅僅在于學問,而是做學問或是不做學問之前都要培養的一些東西,一些“人之為人”所普遍擁有的品性。
三、“會讀,會聽,才會說”
圣約翰學院的第二個突出特點就是小班討論。我對小班討論的認識經歷了和對原典閱讀的認識相類似的過程,而且我對討論的態度一度比對那些古代經典還要傲慢。一開始,我覺得書在手上,每個字都看得懂,看著看著,如果自己悟性不錯,就應該能讀懂了,有時候自己以為自己讀懂了,還暗中嘲笑那些大字兒看得懂,而居然讀不出意思的同學。于是,我一度都驕傲地覺得,討論就是僅僅展示我的閱讀成果,給別人答疑解惑而已。幫別人解惑成功,或是把別人的理解論證為“錯誤”,自己的虛榮心就得到了滿足,為了這種虛榮心,有時哪怕讀不懂,也會用些牽強附會的方式跟別人假裝自己懂了。
不過后來我發現,與別人討論不僅僅可以是展示成果、答疑解惑,或是辯論觀點、戰勝或敗給對方。有時候我發現原本自己讀得一馬平川、毫無波瀾的文章,在與老師和同齡人的討論中,居然處處是問題和亮點。有時,即便是我開始認為愚蠢或無知的問題,后來我發現,即便這些問題真是愚蠢,也極有可能給我另一個思考維度的啟發。
我進圣約翰的第一堂討論班,老師便說,要讓文本講話,不要讓你們的聲音蓋過了文本的聲音,要傾聽文本的聲音,還有其他討論者的聲音;會讀,會聽,才會說。當時覺得這并不會是什么難事。后來才慢慢體味到,討論桌上除了文本,除了觀點的歸納論證,還有多得多的東西:虛榮心、表現欲、競爭欲、害羞,等等。低年級的討論課,很多時候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人話太多,有的人總是沉默不語,有的人講話跑題不著邊際,甚至有的時候,會爭吵到把一些同學氣哭氣跑。但是經過長期的磨合,討論的質量逐漸提高,每一位成員逐漸能以“我們”而不是“我”的角度發言。當傾聽文本、傾聽他人和靜心思索成為一種習慣時,討論才能成為真正的關于文本的“對話”,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發表觀點、炫耀知識和才智、或是辯論和爭論。也只是在這種時候,那些古老文本的微弱的聲音才能浮現,才能被我們捕捉,經典對人的塑造才會更好體現出來。
四、通向自由的道路
由此看來,閱讀原著和小班討論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對于才情有限的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來說,沒有討論的閱讀,很可能無法突破自己理解上的褊狹和局限;而沒有閱讀的討論則只能限于個人的認識水平上,沒有高度也沒有根基。
這樣的教育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是有悖常理的:原典閱讀加討論往往是效率低下的。比起一般課堂上、教科書上的清楚簡明的大綱或知識體系,原典的文字往往是模糊、讓人困惑的,討論課的進程很多時候是繁瑣、冗長的。圣約翰的理念是,不直接讓學生不加思考地接受,不機械地訓練思維的能力和技巧,而是讓同學們親自參與現在幾乎所有人已經習以為常的,或者是和我們現在完全不同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感受它們在誕生時期的混沌和掙扎。圣約翰認為,本科教育的首要目標,不是智能和智力,也不是由著性子的那種自由和個性,而是用閱讀原典和小班討論的方式,歷練人的智性和性情。而這才是通向個體和群體的真正自由的道路。我的那位老師甚至用有些武斷的口氣說,理想中的通識教育,其實正是真正關于自由的教育。
圣約翰學院的畢業生,有的去名校深造,有的去科學實驗室和公司實習,有的去馬來西亞教英文,有的去格魯吉亞戰亂區普及通識教育,有人去餐館打工、開出租車,或是跑到云南大理學烤面包和少數民族烹飪。我想,四年極端的通識教育,先不論其利與弊,給我的最重要的并不是滿腦子的古今學問,我也并不認為對自我的完善已經結束,相反,這只是個開始。
如果非要概括,圣約翰的讀書經歷讓我體驗到,對我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做學問和熱愛閱讀,也不僅僅是個性和創造力,至少同樣重要的,還有智性、心靈和道德上的勇氣,和古希臘人所言的那種明智和審慎。我將用一生的時間去培養這些習慣和品質。我也該意識到,自己能接受這樣的教育是多么的幸運——這種幸運給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義務,那就是為周圍的人、為那些沒那么有運氣的人、為這個社會,盡力做有益和有幫助的事情。
關鍵詞:公共音樂;教育教學;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084-02
達爾文說過:“世界上如果沒有音樂,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了?!蔽覈糯逃?、思想家及音樂家孔子非常重視“樂”的作用,在他開設的“禮、樂、射、御、書、數”六門課程之中,“樂”位居第二;而在古希臘,音樂作為七藝之一,也備受重視。
一、民辦高校開展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1.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公共音樂教育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它可以使學生們與音樂產生共鳴,充分體驗到蘊含于音樂中的豐富情感,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的智慧得到啟迪,從而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
2.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F在,各大院校均提倡素質教育,德育工作是校園建設的重中之重,要想實現全面的素質教育,我們必須將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以往的德育工作的開展都是說教式的,讓學生感到乏味不堪。然而,有了公共音樂教育,德育教育將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公共音樂讓學生們自由自在的去享受藝術的美好,而不是強迫型、被接收的教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人愉快自愿地去接受這種教育;不僅如此,它還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讓學生更有公德心、更加善良。公共音樂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是獨一無二的。
3.提升校園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徑。高校是培養和造就人才的搖籃,這個時期也是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形成和性格塑造的關鍵階段。公共音樂教育用其獨特的教育方式,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們更加樂于去了解其中的魅力和文化內涵,使學生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讓他們更加熱愛校園、熱愛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同時也是大大提高校園整體文化品味的有效途徑。
4.對于培養人的想象力、創造力,也有著其他教育所不及的功能。在高等教育中加強藝術教育,能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開發,通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可以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
二、公共音樂課程現狀分析與教學改進對策建議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的五年制大專、本科生的選修音樂課、藝術團都是公共音樂教育的一部分。首先,針對五年制大專的情況,筆者詳述如下。
1.五年制大專。課時:五年制大專的音樂課,針對課程時間的設置,筆者認為兩節課比較合理,即90分鐘,每周一次,十六周或十八周課時。教材:配備材,筆者建議使用湖南省教育廳組織編寫,五年制??茖哟涡W教師培養教科書《音樂基礎》,雖然此教材為小學教師培養教科書,但同樣適用五年制大專學生。上課地點:上課地點需要配備鋼琴,筆者認為可以設置一間固定公共音樂教室,鋼琴不需要搬來搬去,老師音樂設備也不需要移動,對音樂教具也具有保護作用,利于教學資源合理有效利用。這樣,一來課程既規范,又可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二來學生有了鋼琴后會學到基本的音準、節奏,甚至合唱等音樂基礎知識,學到的內容更為豐富,而不僅僅只是在課堂上聽聽音樂而已。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還是很渴望學習一些音樂知識的,而現在的音樂課成為了學生的休息課或者自習課,這樣就失去了音樂課的本身價值。
2.本科。筆者認為,本科學生音樂選修課的設置很有必要。現在,大部分學校對學生進行公共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選修課來進行的。公共音樂教育的課程分為三大類型:(1)知識類:如音樂理論基礎、中國音樂簡史、藝術概論等;(2)賞析類:如音樂欣賞、交響音樂賞析、民樂欣賞等;(3)參與類:如聲樂、器樂、合唱藝術等。結合各門課程的特征,開展實踐教學的形式可分為四類:表演實踐、鑒賞評論、音樂創作、演出觀摩。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剛升本,很多課程是初辦,學生生源有限,師資力量也有限,課程類型不一定要開設這么多。筆者認為,知識類可以開設音樂理論基礎,賞析類可開設音樂欣賞課(可分為民族音樂及當代流行音樂,還可組織學生觀看音樂影視電影,欣賞其中經典音樂),參與類可開設聲樂、器樂、合唱藝術。
3.藝術團。湖南交通工程學院藝術團剛剛成立,現成立了歌詠隊、舞蹈隊、禮儀隊、舞美隊等專業隊伍,其中大部分是藝術特長生。筆者有幸成為合唱指揮藝術指導,但有很多藝術老師由于課時太多,沒有時間來排練,不愿參與進來。筆者認為學校研究生藝術老師不應以上課為主,因研究生教師在科研、藝術活動的開展上面也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要想做好藝術活動、科研等其他事情,上課的課時量必須減少。
三、關于公共音樂課程課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