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戀愛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戀愛焦慮 問卷編制 信效度
大學生處于成年早期,追求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調查顯示,81 %的大學生表示想戀愛。健康的戀情對于大學生將來的婚戀有重要的意義。戀愛焦慮是指渴望或者處于戀愛中,由于內在、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影響,不能冷靜思考感情相關問題,不能把握自己,易產生迷茫、躁動的情緒體驗。參考戀愛焦慮的定義,結合已有文獻本研究認為,單身戀愛焦慮是指目前處于單身狀態的人,源于戀愛心理需求產生的躁動、不安、憂慮的情緒體驗。我國關于戀愛焦慮的直接測量工具目前只有徐甜甜編制的研究生戀愛焦慮問卷和羅文萍編制的研究生戀愛焦慮問卷。但兩份問卷均針對研究生群體,對本科生的適用性有待考察,因此,有必要編制適合大學生的戀愛焦慮問卷。為了更有針對性的處理大學生的戀愛焦慮問題,有必要單獨研究單身大學生的戀愛焦慮,編制有效的測量工具,為戀愛焦慮研究提供測評工具,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1對象與方法1.1對象。隨機向廣西3所高校抽取單身大學生(須經同學確認填寫問卷時處于未戀愛狀態)發放初測問卷380份,余有效問卷345份,其中大一108名,大二80名,大三115,大四22名。男生156名,女生174名。1.2方法。對30名被試進行訪談,訪談問題主要包括被試過去到的戀愛經歷對現在的影響、現在對戀愛的看法和憂慮,對未來戀愛發展的想法三方面,重點追問被試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所提到的關于戀愛焦慮的的原因。依據訪談結果,編制大學生單身戀愛焦慮初測問卷,共16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無焦慮”到“嚴重焦慮”為“1~5”計分。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對數據進行項目分析、相關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17.0對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2結果2.1項目分析。采取臨界比率值法,將被試按總分從高到低排列,取前27%為高分組,后27%為低分組,進行t檢驗分析。結果表明,題1,題9未達到顯著水平(P
依據項目內容將各因子命名。①人際魅力:自己在人際交往中自我評價人際吸引力的不足,而使得在戀愛中不敢主動與異性來往產生的焦慮。②未來發展:擔心戀愛會破壞自己關于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業、工作、經濟、感情)的設想。③輿論壓力:他人關于自己戀愛的看法造成的壓力產生焦慮。2.3信度分析。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問卷3個維度人際魅力、未來發展、輿論壓力的信度分別為0.894、0.689、0.791,問卷總信度為0.884。2.4效度分析:2.4.1相關程度分析。表2表明,問卷各維度與總分的相關達到顯著水平,且各維度與總分相關大于各維度與維度間的相關,說明各維度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且能反映問卷所要測量的內容。
2.4.2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另外的170份有效問卷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進一步確定模型對數據的擬合程度,各項擬合指標見表3。從表3可知,模型擬合較為理想,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3討論本研究依據對30名單身大學生深度訪談,獲得關于單身戀愛焦慮的真實信息,參考了相關理論與測量工具編制了16個項目,并在嚴格的項目篩選和分析之下最終確定了大學生單身戀愛焦慮問卷。所編制的單身戀愛焦慮問卷共11個項目,包括人際魅力、未來發展、輿論壓力三個維度。問卷維度與設想有差異,原本設想的父母觀念和朋友看法兩個維度結合為輿論壓力一個維度。差異的產生可能是由于初步編制的項目不夠有代表性,這一點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驗證并完善。問卷各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89~0.894間,總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84,均接近或大于0.7,說明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問卷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擬合指數均比較理想,說明問卷結構效度良好。本問卷符合心理學測量的要求,可以為大學生戀愛焦慮研究提供合適的測評工具,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單身狀態的戀愛焦慮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袁立.當代大學生戀愛態度調查與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4):278-280.
[2]徐甜甜.女碩士研究生的戀愛焦慮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羅文萍.成渝兩地碩士研究生戀愛焦慮的研究[D].西南大學,2012.
關鍵詞 大學生 擇偶標準 發展特征
一、 問題的提出
大學生,都將面臨著擇偶這一環節,婚姻準備就是當事人在性、愛情、婚姻三方面持續地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過程。?目前社會處于轉型期,受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與外來文化、價值觀的多重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價值觀,尤其是擇偶標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關注大學生的戀愛價值問題,并針對他們的戀愛心理、戀愛動機、擇偶標準、戀愛生活方式等問題進行恰當的心理輔導與教育,將會有助于減少由戀愛受挫導致的孤獨寂寞、攀比、從眾、虛榮心、失眠、神經衰弱、自我折磨甚至自殺等一系列心理創傷和問題。
擇偶標準是個體選擇什么樣的戀人進行戀愛的內在依據與尺度,是對戀愛對象條件的要求,它解決的是戀愛的標準問題,體現戀愛的認知成分。它是戀愛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分為外表,個性品質,家庭背景,才智。本研究作為大學生戀愛價值觀項目的一部分,主要針對大學生的擇偶標準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
二、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被試來自于昆明市的6所高校,分別是云南師范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財經大學、昆明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共發放問卷850份,有效回收816份,有效回收率為96%,其中男生345人,占42.3%,女生469人,占57.5.6%;大一至大四分別為233人、217人、165人、200人;文科類專業474人,理科類專業341人;獨生子女199人,非獨生子女616人;居住城市123人,居住城鎮160人,居住農村531人;從戀愛情況來看,正在戀愛的295人,有過戀愛已分手的233人,不曾戀愛有此打算的143人,不曾戀愛無此打算的144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楊良群2009年編制的“大學生戀愛價值觀問卷”,共計42個題項,包括戀愛動機和擇偶標準兩個分問卷,其中戀愛動機共27個項目,包括性、情感性、婚姻性、面子性、功利性和消遣性6個因子,擇偶標準包括家庭背景、個性品質、外表、才智等4個因子,共15個項目。每個題從“1完全不贊同”到“完全贊同”5點計分。本研究主要針對擇偶標準問卷進行分析和探討,擇偶標準的同質信度為0.725,分半信度為0.768。采用團體施測的方法,測驗在15min內完成,當場回收問卷。
(三)統計方法
所有的數據使用EpiData3.0錄入,并用SPSS17.0進行方差分析、回歸分析,以P
三、結果
(一)大學生擇偶標準的特點研究
1.大學生總體的擇偶標準觀諸因子水平比較
根據描述性統計結果,絕大多數因子的平均分處于中等程度范圍。擇偶標準分問卷的平均數排序為:個性品質>才智>外表>家庭背景。說明總體上看,相比個人的外在條件,大學生在擇偶時較看重對方的內在素質,特別是個性品質。
2.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年級差異
對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年級大學生除家庭背景方面外的差異都具有統計學意義。四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年級學生更加重視對方的外表、家庭背景,一年級學生更重視個性品質,三年級學生最重視才智。不同年級大學生度更加重視個性品質和才智等內在因素,尤其是個性品質(見下表1)。
3.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性別差異
對男女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男女學生在個性品質、外表和才智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注:*p
4.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是否獨生子女差異
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是否為獨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外表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5. 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專業類型差異
對文理科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文理科大學生在才智和個性品質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才智:F=10.201,P=0.001;個性品質:F=4.12,P=0.043)。文科類與理工類學生都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才智的要求都較高,相比較而言,文科類學生更看重戀人的個性、才智、家庭背景。
6.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家庭來源差異
對不同家庭來源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家庭來源大學生在家庭背景和外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家庭背景:p
注:*p
7. 大學生擇偶標準觀的父母教養方式差異
對不同父母教養方式大學生的擇偶標準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發現不同父母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大學生在個性品質和外表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個性:p
四、 討論
本研究發現,總體上看,大學生在擇偶時較看重對方的內在素質,特別是個性品質,不太看重個人以外的條件。選擇取向上:個性品質>才智>外表>家庭背景。高年級學生的擇偶標準更趨于現實化,即希望自己的戀人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外表,這是由于他們在擇偶時比低年級學生更傾向于尋找終身伴侶,因而更傾向于背景信息的匹配和選擇,戀人的良好形象。學生總體都比較看重個性品質和才智,而低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更看重對方的個性品質,如人品、愛好、性格、興趣愛好。大二、三學生相較其他年級跟希望找到與自己才智相匹配或能促進自己發展的戀人,因而最看重對方的才智。
男女生都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和才智,女生較男生而言對戀愛對象的才智期望更高,這與向光富,的結論基本一致。男生則比女生更希望對方有較好的容貌,這與董枚枚、楊群良的研究結果一致。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女生希望男性家庭條件優越和有能力才華,其實質就是希望從男性那里得到實惠及獲得安全感,以便自己哺育后代。男生對戀愛對象的外表要求較高是由于希望自己的后代具有優質的遺傳基因。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都比較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和才智,而對家庭背景和外表的要求都相對較低一些。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重視戀愛對象的才智和家庭背景,這與郝玉章[5]的研究結論保持一致。
文科類學生和理工科類學生都比較看重戀愛對象的個性品質和才智,而對對方的外貌和家庭背景的要求都相對低一些。文科類學生比理科類更看重戀人的才智和家庭背景,楊群良[4]的研究認為原因是文科類學生的就業不如理工科類學生。
來自城市的學生比來自城鎮和農村的學生更看重對方的家庭背景、個性品質、外表等素質,三類學生對才智和個性品質的要求都相對高些。溺愛教養方式成長下的學生對個性品質和外表的要求要低于替他教養方式的學生,而比他們更看重戀愛對象的家庭背景,放任和民主教養方式下的學生更看重對方的才智。
參考文獻:
[1] 楊艷玲.當代大學生戀愛現狀調查與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08,24(5).
[2] 向光富. 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調查研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3] 趙洪偉,董玫玫.大學生戀愛心理及性心理的調查與分析[J].遼寧教育研究,2006(4).
[4] 楊群良. 大學生戀愛價值觀問卷編制及其特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 2009
[5] 郝玉章.青年獨生子女擇偶觀念與行為的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8(8)
[6] 范忠烽.大學生戀愛心理比較分析及其引導[J].考試周刊,2008,(44).
[7] 渠東玲.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表征與教育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08,(10).
[8] 李偉雄,林傳軍,吳雯娟. 近年來大學生戀愛心理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0,(24).
[9] 蘇紅.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調查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05.
作者簡介:
“積極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馬斯洛(A.H.Maslow)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該書中的標題為“走向積極心理學”[2]。但是并沒有引起心理學界的重視,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會上明確提出把積極心理學作為自己任職的主要任務時,才開始使積極心理學走上了人類的視野[3]。2004年出版的《現代心理學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學史家、心理學家舒爾茲把積極心理學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之一[4]。
二、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意義
1.以積極心理學理論明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
積極心理學和傳統主流心理學相比:傳統主流心理學是如何幫助大學生解決現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問題,只關注到一部分人群,無法廣泛性地服務于普通的大眾學生[5]。其實心理健康教育是為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健康概論、交往心理和調適、情緒紛擾與控制、戀愛心理與調適、學習心理與調適等多方面內容的課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內容是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幸福感主要是體現于生活質量和積極品質感受,這種幸福感的主要是個體的自我實現體現如何與生活質量的一種協調。對事件的解釋和看法是否個體感到幸福,有沒有幸福感[7]。這也是對自己已有的生活狀態和理想的生活狀態的一種肯定的感受[7]。目前,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探討人類的幸福感、積極品德、愉悅感,研究積極品質和積極情感體驗[8]。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可能會導致資源不足、出現就業難,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巨大差距會導致大學生的沒有幸福感。從而導致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培養大學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學生的積極品質是現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
2.以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影響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以前主要關注的是消極心理學的方面,主要內容是對個體現存的心理問題的診斷與治療,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側重于心理問題的解決[9]。積極心理學是以注重大學生個體內心潛能的激發,培養積極的品質,如個體積極的情感、積極的思維、積極的品質等;現階段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教育有機結合,不斷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目標[10]。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應該把目光聚集在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增強幸福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理性的對待理想和現實生活的不同,以積極向上的品質來自我調整,以堅忍不拔的意志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學生在面對未來生活和危機時,能夠積極面對,自我調整心理問題。這是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3.以積極心理學理論轉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現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學生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就算意識到了心理障礙也不愿意主動咨詢并尋求幫助,而學校對這些現象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過在一定區域開展心理學講座、建立咨詢室、情緒發泄屋等。這些工作卻沒有帶給學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學生接受了負面的影響。所以,要以積極心理學改變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建立積極向上的品質與態度,注重個體的生活態度與幸福感,幫助學生以積極向上態度的面對外在環境和挫折,以完善個體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認為在教學內容增加趣味性,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和心理特點來使大學生參加各種心理劇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與他人分享的愉悅,使大學生的有一個良好的的情感體驗,挖掘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大學生的積極、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從而達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發展。結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現代高等教育中顯示重要地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個人成長與未來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培養全方面綜合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啟到了重要作業。現階段是利用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建立學生自信與自尊,對社會現狀與生活質量保持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從而促進個體更快地成長和發展。
作者:劉宗利 劉宗順 孫佳慧 曹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3,(3).
[3]劉劍.積極心理學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作用[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葉昇堯.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6:161
[6]裴利華.模糊數學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測評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爾.積極心理學[M].丁丹,譯.第2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