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孔子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素質教育的重要思想和培養創造型人才的重要方法是在注重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個性,充分開發其潛能。孔子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保ā墩撜Z•八佾》)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鬃訉W生的智能、志趣和個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論語•先進》)孔子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除了在道德上提出基本要求外,他并不要求學生改變自己的個性特點,而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辟如就“政”這一問題,他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孔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边@是針對子夏性急且重小利而答。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辈⒄f如果“必不得已而去”,則依序“去兵”“去食”,強調了“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觀點??鬃右庠诠膭钭迂暿紫纫喂虡淞⒗习傩盏男判?。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边@是針對仲弓的氣量小而對他提出的要求。以上幾人都是孔子的學生,在回答他們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均針對各人的個性弱點指出不同的努力方向,語言既帶有勉勵和要求,同時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鬃訉嵤┮虿氖┙套畹湫偷睦樱褪菍Α奥勊剐兄T”的回答了。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可見孔子教學是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從補救其不足方面因材施教的?!耙虿氖┙獭笔且粋€極有價值的教育方法,對我們反思現在的教育現狀很有意義。在很長一段時期,“齊步走”的教育模式是我們的主要教育模式,并且現在還依然存在一些學校中。僵化的教育手段、陳舊的教育思想,以升學為教育目標,夸大學習成績,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和個人特長的發展。應試教育抹殺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教育評估片面性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學生。今天,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的時候,應“因人而異,因事而宜”,依據學生個體特點,實施適應個性差異的教育,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對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問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這實質上就是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皼]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這句話放在是否能因材施教這一背景下,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提倡啟發式教學,主張學思統一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思想。孔子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創造,也是當今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啟發教育不僅是啟發學生透徹理解知識,而且是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正如古語所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終身受用。啟發式教育是孔子最為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在教育實踐中發現,學生要獲得知識,就必須養成自覺思考的習慣。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孔子關于“啟”、“發”的論斷,就是我們今天“啟發”一詞的起源。憤和悱是一個人渴求知識的急切心理在外部容顏上的表現,學生已經思考了但還沒想通,這時可以去啟發他,思考了并有所領會但還不能用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這時可以去開導他??鬃拥膯l是建立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學會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只起主導作用———對學生有目的的引導和及時的啟發。學生不能從已知的一點推導到其他,不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孔子就不會再重復去教授,———在學生不理解的情況下,再講,就會造成學生的死記硬背,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就是說學生不到想明白而又不得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想說出來而又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師指導學生要在學生有了求知的興趣、動機、主動性、積極性的時候才有效,因為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沒有興趣,強迫灌輸,學習效果是不可能好的,孔子不僅教學生時用啟發的方法,自己和別人談問題,也善于接受別人的啟發。后來的《學記》把這一經驗總結為善喻?!白穸?,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是教學上很寶貴的經驗。
三.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須完善自我、以身作責
國務院在推進教育改革中明確指出:“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庇纱丝梢?,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不僅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課題,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質,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在提高教師素質方面,孔子教育思想也為我們提供了借鑒??鬃由碚痪?,率先垂范。他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鬃犹岢鼋處熞陨碜鲃t要把“有言之教”和“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不言之教需要受教育者本人有意無意地感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人和事物,獲取智慧靈感,孔子認為,教師應認真誠實,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他尤為贊同“主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在盛贊老師時這樣說:“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然從之,未由己也?!边@正是孔子高尚人格和高超教育藝術的真實寫照。孔子言傳身教,誨人不倦。他熱愛教育,熱愛學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身體力行,學而不厭。他認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應該經常自問是否做到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提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鼓勵教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學習起來可以說達到入迷的程度,“三月不知肉味”。他認為自己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如別人,但在好學方面要比別人強。孔子不但“每事問”,而且“無常師”。他對師的概念的理解也十分廣泛,凡有一技之長,明一物之理的他都會拜為老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記》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這應該是“教學相長”的最理想詮釋。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一是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即師德。教師要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無私奉獻。教師能夠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能夠創設一種樂學的氣氛,愿意并且善于和自己的學生接觸、對話、交流,起到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教師應該是知識淵博和見解深刻的人。具有廣博的知識,了解各種自然和社會系統運轉的規律,懂得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同時,教師還應該具有繼續學習的要求、能力和習慣,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孔子用畢生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和敬業愛生的品質,他的進德修業、永不停止的思想,對今天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來說,都是值得學習的。
四.結語
對于“好學”,在《學而第一》中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其意思是說,要做到飲食不求奢侈與滿足,居住條件不要求舒適與安逸,但對學習與工作要勤快,說話要小心謹慎,到道德高尚、有學問的人那里去討教端正自己,就算是好學了。事實上,孔子強調好學,有兩個層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把做人放在了首位?!墩撜Z•述而第七》中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逼湟馑际牵浩返聸]有培養,學問沒有講習,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點,卻不能立即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因此,研究生要培養德性,學會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以德為先,是好學的首要任務。同時,孔子的一生又是勤奮問學的一生,他從十五歲“志于學”后,終身學而不倦。直到晚年,還津津于易經,手不釋卷而韋編三絕,其“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執著求學精神,是值得研究生學習的。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自豪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碧貏e是孔子的好學還體現了謙虛好學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師”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絕句。因此,重溫“好學”精神,養成“好學”習慣,已經成為當今研究生成才的必修課。
二、憂患意識是成才的內需
孔子《論語•泰伯》中說: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意思是學習好像追趕什么,總怕趕不上。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時刻憂患自不如人的自覺意識??鬃痈嬖V我們,在學業上,時刻要有一種憂患意識??鬃又赋觥安换既酥患褐?,患不知人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憂患意識是指人們面臨自然、社會與人生所遭遇的困難而產生的憂慮與思索。從遠古時代,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們對自然災害的憂患,到進入階級社會后人們對社會、人生的關注憂患,無一不留下歷史的烙印。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其憂患意識體現為人們對國家、民族、人生的命運和前途的關懷??鬃颖闶枪糯鷥炐阒R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時刻懷有“以道自任、為道獻身”憂患意識。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他把“道”看成是他們最終安身立命之處,并有為“道”、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即所謂“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識分子以平治天下為己任,養成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為往圣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形象,這種憂患意識值得人們學習。因此,這種憂患意識是我們當代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所應秉承的基本思想。當代研究生作為我國培養的高層次人才,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憂患意識不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更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一直被人們尊尚和傳承的精神。這就要求研究生必須憂患“國家興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為道獻身的思想意識,并激發出把建設祖國作為己任的壯志。四、處理好人際關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孔子在《論語•陽貨》中對子路說六言六蔽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事實上,孔子告訴了我們處世與學問之間的辯證關系。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為仁雖然好,若沒有真正學問的涵養,往往會分不清是非善惡,這種好人就是“東郭先生”。有許多人心存善良,仁慈愛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對,若學問不夠,不能明辨是非,有時幫助一個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幫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學問?!昂弥缓脤W,其蔽也蕩”其意思是愛耍聰明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孔子說有許多人知識非常淵博,而不好學就容易非常放蕩、任性。許多年輕人知識太淵博,看不起人,對自己不夠檢束,這就是蕩的表現。“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意思是誠信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過分的自信且自以為是,結果害了自己,這就是“其蔽也賊”。因此,自信必須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據的基礎之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意思是直率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說話尖酸刻薄。直爽的性格本來是優點,但若不分場合、不分尺度地指責與批評別人,不給人留情面,結果得罪身邊的人,難以與人共處,結果被孤立,未能有所作為?!昂糜虏缓脤W,其蔽也亂”是指的勇敢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亂子。有的人勇敢、脾氣大、莽撞卻不學禮度且缺乏修養,做事不周全就容易出亂子?!昂脛偛缓脤W,其蔽也狂”是指剛強而不愛好學習,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個性很剛的人,若不好學,他就會變得狂妄自大、滿不在乎,容易鑄成大錯。在《論語•雍也》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這段話的意思是,冉央求著說:不是我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力量不夠。孔子回答說: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夠,走到半道會再也走不動了?,F在你卻沒有開步走,就自行設定終止線了。這里孔子批評冉在為自己的退縮找借口,這個借口乍一聽似乎還有點道理,但其實只不過是對自己不思進取的一個開脫,缺少持之以恒的品質。
關注學生道德需要孔子的自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論基礎上的。在《論語》中,涉及人性觀點的只有一條,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可以看出,孔子肯定了人的自然天性。他認為,人內在地擁有“善端”,并趨善避惡,這說明人具有完善自身德性的自覺性,具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人對道德的依賴性和傾向性,是提升個體道德修養的必需品,是開展道德教育的前提?,F代道德教育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忽視個體內在的道德需要,它更多地是采取強制灌輸的方式使學生遵守各種道德準則。馬克思曾說:“一個行動綱領,如果不同人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即使他在理論上是基本正確的,那也毫無實際用處?!比绻赖陆逃环蠈W生的心理需求,就會導致道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離,這必然會削弱教育對象對道德教育內容的情感認同。所以,道德教育關注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注重道德知識與個體利益、需要的結合,以滿足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需要。
二、“克己復禮,為仁由己”:
道德教育應發揮主動性孔子自律思想內容的核心是“克己”,即個體要對自己的言行加以約束,并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如,“訥于言而敏于行”,要求人們說話謹慎,做事勤敏;而“克己”的參照標準是“禮”,它既是維護社會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又是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更是一個人塑造高尚人格的依據。真正將“禮”作為衡量自身行為的標準。“為仁由己”正是主體性的鮮明體現。一方面,主體性表現為個體積極主動地將道德要求轉變為自身內在的道德標準,顏回“三月不違仁”,是因為他自覺地將“仁”確立為內心準則;另一方面,主體性還體現在個體的創造性,即個體不僅是現存道德規范的接受者,而且是先進道德的創造者。然而,教育者往往采用講授和灌輸的教學方式把受教育者當成被動接受道德的“容器”,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這不利于道德知識的內化,也不利于道德規范的創新。所以,為了實現德育的目的,教育者應引導教育對象主動分析道德現象,積極參與道德教育活動,培養他們自主判斷、選擇以及創新道德規范的能力,充分發揮教育對象在道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三、“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發揮道德實踐的作用孔子在其道德教育過程中提出了一套相對完備的自律方法:強調實踐。他提出“君子學以致其道”和“行以達其道”,強調通過實踐強化對道德知識的認同,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鬃又鲝垺跋刃衅溲?,而后從之”,實踐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是一種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實踐性”,“道德最終目的不在于其意識了什么,知了什么,而在于其行了什么”。道德認知并不必然導致正確的道德行為,教育對象只有經過反復的道德實踐,才能養成穩定的道德行為習慣。然而,當前德育往往只注重傳授抽象的道德知識,輕視個體的道德實踐體驗,這不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穩定持久的道德品質。道德實踐可以豐富教育對象的道德生活經驗,培養其道德判斷能力,是促使道德要求內化為教育對象的內心準則再外化為行為習慣的關鍵。
四、“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