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非常規貨幣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擴大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背景下,中國政府為了應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中央政府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投資救市計劃。為了加大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政府放松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模的約束,擴大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同時加大對“三農”、重點工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發展消費信貸。這一政策使2009年全年各項貸款新增9.5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4.69萬億元,并且這一規模在不斷擴大。2.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作為國際貿易中主要結算貨幣的美元和歐元的匯率都經歷了大幅波動,我國企業與很多貿易伙伴國企業均希望可以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來規避風險。2009年,我國在上海、廣州、深圳、珠海以及東莞5個城市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通過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截至2013年底,我國跨境結算業務規模已經是當初試點時期的800多倍。根據匯豐銀行預計,人民幣在2015年將成為全球三大跨境貿易結算貨幣之一。3.新增常備借貸便利工具我國央行在2013年開始利用一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簡稱SLF),在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出現短暫性波動時選擇性運用。這種貨幣調控新工具的特點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與金融機構進行定向交易,交易對手覆蓋范圍廣,主要為政策性銀行和全國性商業銀行。常備借貸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發放,信用評級較高的債券、優質信貸資產等均可作為抵押品,有時也可采取信用借款等方式進行發放。這種政策工具期限一般為1~3個月,利率水平是根據貨幣政策調控需要、引導市場利率的需要等因素進行綜合確定。
二、效果評價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人民銀行采取的一系列非常規貨幣政策,包括近期使用的常備借貸便利政工具,對于我國貨幣政策非常規工具對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
(一)金融市場方面央行的貨幣政策非常規工具使基礎貨幣大幅增加。投資在刺激經濟復蘇的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貨幣投放。政府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有利于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并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與此同時,在中央財政資金投放不到4千億的情況下,我國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投放達到了11萬億元規模。在銀行借款主體結構中,地方政府融資貸款規模迅速擴張。截至2009年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平臺貸款額達7.38萬億元,比2008年增加了近3萬億。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到2013年6月末,我國政府性債務余額已經超過30萬億,其中全口徑地方政府性債務共17.89萬億。這些新增信貸規模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可能成為銀行業不良信貸資產的隱憂,盲目投資和資金的低利用率現象也會造成資源的相對短缺和供給的相對不足。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加快了我國經濟復蘇,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我國自2013年初創設常備借貸便利以來,央行通過綜合運用常備借貸便利工具來管理流動性,已收到了顯著成效。在貨幣市場受到沖擊出現短暫的波動時,通過利用常備借貸便利進行金融市場的調控,帶動了實體經濟發展,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可以得到央行提供的流動性支持,這也順應國家對宏觀調控的要求。在金融市場上利用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有利于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供給,有助于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從而可以防范金融風險。
(二)宏觀經濟方面據統計,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逐步回升,政府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有效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同期,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50%。2010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率達到11.1%,比2009年同期高出3.7個百分點,2013年我國在經濟轉型和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全年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7.7%的增長。說明通過使用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可以拉動經濟的增長其重要作用是要避免出現通貨緊縮。但隨著我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快速恢復以及此前國家出臺的擴張性政策,政府的四萬億投資以及銀行系統信貸投放,我國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過?,F象,從2010年開始進入新一輪的通脹期,我國的CPI平均值為3.8%,2011年3月至10月這8個月的CPI都超過了5%。由以上數據可知,政府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對于減緩通縮壓力的效果不明顯。
隨著政府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且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通信和城市公共事業等就業彈性較低的行業,刺激就業增長的效果也不顯著。2008年,由于受到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挑戰,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尤其從2008年下半年以來,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失業人數大幅增加。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相結合的四萬億救市投資計劃以及央行面對危機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短期上沒有緩解就業壓力。
論文內容摘要:文章指出,作為新興經濟體,我國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應側重于轉型,將其作為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步驟。此次金融危機中我國及時出臺了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國經濟復蘇速度令人矚目。然而“非常規”的經濟刺激政策能否適時退出決定了危機時政府政策的成敗,因此我國在判斷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時應充分考慮民間投資、失業率及國際環境等條件。
在各國政府的努力下,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態勢都有所好轉,特別是以中國為首的一批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復蘇速度令人矚目。然而這些經濟刺激政策始終屬于“非常規”行為,當經濟體具備了正常增長能力時,經濟刺激政策必須適時退出。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時機決定著危機中政府政策實施的成?。和顺鎏?,經濟尚不具備自發增長能力,復蘇后續乏力,很可能前功盡失,陷入二次衰退;退出太晚,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流動性過剩,推高了初級產品價格和金融資產價格,引發通貨膨脹。
我國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應滿足的條件
我國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及時出臺了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取得了顯著效果。我國外貿出口在經歷了連續三個季度的下滑后于2009年12月首度“轉正”,同比增長17.7%,當月出口值位居歷史第四高位。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1%,增速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雖然全國物價在2009年全年有所下降,但CPI在年底最后兩個月回升,分別同比上漲了0.6%和1.9%。在對我國經濟回暖形式普遍看好的情況下,經濟刺激政策能否退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退出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要判斷經濟刺激政策能否退出首先必須明確這種政策的“過渡”性質。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造成我國出口萎縮,消費需求不旺,民間投資信心不足,經濟增長緩慢。經濟刺激政策的目的就是在短期內通過政府的投資、政策扶持等一系列行為幫助經濟重回高速增長的道路。因此衡量經濟刺激政策能否退出就要考慮一國經濟的內外部環境是否已滿足如下條件:
(一)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達到協調增長
2009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24846億元,其中大部分為國家和地方政府主持的包括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路、鐵路、機場等基礎建設項目投資。政府主導的大型國有企業成為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體,政府投資的增長速度遠遠大于民間投資的增速。而民間投資作為一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長遠動力,只有一國經濟刺激政策真正行之有效時,市場和投資者才會恢復信心,民間投資才會被拉動起來。在經濟下滑期,國有經濟的性質和能力使其擔當起擴大國內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但當經濟情況好轉后就要引導民間投資迅速跟進,唯有雙方實現協調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保證在宏觀經濟政策調整后市場繼續保持穩定的投資需求。
(二)就業增長實現與經濟增長同步
失業率是衡量一國經濟運行狀態的重要指標,解決就業問題也是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各國政府實施經濟刺激政策的首要、中心任務。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超過60%,而出口企業多為勞動密集性產業,金融危機造成的經濟下滑帶來的必然是就業需求的減少?!熬蜆I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解決不好,勞動者就不能分得社會生產的成果,更不要說達到通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的目標,這將有礙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進行。而經濟增長并不一定帶來就業的同步提升,我國長期存在著高增長、低就業的經濟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在20世紀80年代,GDP每增長1%,可增加240萬個就業崗位,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只能增加70萬個。因此在“促增長”時更要“保就業”,在衡量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指標時失業率比經濟增長率更具意義。
(三)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發出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信號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貨幣金融政策的影響很大。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收緊是我國調整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外部條件。因為如果在國際金融政策仍很寬松的情況下,我國過早上調利率必然會引起國際游資的注入,抬高樓市和股市的價格,帶來資本市場的泡沫。同時也會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國內剛剛復蘇的出口企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是也要防止退出過晚,否則長期的低利率水平帶來流動性過剩會流入資本市場,國外資本也會趁機流入。
我國經濟刺激政策退出方式
一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歐美等金融市場十分發達的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中“非常規”的經濟刺激政策的主要方式有所不同: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財政赤字的壓力已經使其無法更多的使用財政手段來拉動經濟,他們主要側重于運用貨幣政策手段有針對性的對拯救對象進行扶持;而在新興經濟體例如我國不存在巨額財政赤字的壓力,可以更多的利用政府投資拉動的手段。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結構尚在成熟和完善過程中,國家在實施經濟刺激政策時除了運用貨幣政策拉動經濟高速增長外,重點在于順勢運用財政政策手段對現行經濟增長方式進行結構性調整。因此在討論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方式時,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退出即對其支持政策進行有步驟、有針對性的撤減。而我國的退出應為轉型退出,借應對危機順勢轉變我國的經濟結構,使其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甚至是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縱觀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現階段國際上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仍在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國雖然經濟增長態勢良好,但經濟增長主要靠政策拉動,支持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不強,再加上產能過剩問題沒有解決,在此背景下我國仍需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這并不意味著政策實施一成不變,事實上我國的經濟政策始終隨著國內外形式相機抉擇進行微調。在經濟刺激政策退出的方式上也要保持漸進性,有針對性的靈活退出。
參考文獻:
1.巴曙松.鞏固經濟刺激成果防止經濟“二次探底”[J].理論導報,2009(10)
2.謝鵬,劉洪,丁宜.經濟刺激計劃何時退出[J].金融博覽,2009(11)
論文摘要:油頁巖屬于非常規油氣資源,以資源豐富和開發利用的可行性而被列為21世紀非常重要的接替能源,它與石油、天然氣、煤一樣都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頁巖油類似天然石油,富含烷烴和芳烴,但含有較多的烯烴組分,并且還含有含氧、氮、硫等的非烴類組分。頁巖油的性質,因各地油頁巖組成和熱加工條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本文重點分析開發油頁巖的意義和美國開發的現狀。
美國是全球油頁巖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儲量約占全球儲量的70%以上。其中70%的資源在科羅拉多州、猶他州和懷俄明州,面積約16000平方英里,其中以科羅拉多賓塞斯(Piceance Basin)盆地儲量最為豐富。美國地質調查局2009年在29屆科羅拉多國際油頁巖會議上的報告,介紹了綠河頁巖油的潛在儲量,約為1.5 ×1012bbl,比以前估算的1×1012bbl增加了50%。
根據殼牌石油公司的估算,美國的油頁巖資源可開采多達2萬億桶石油,這一數字是沙特阿拉伯已知石油儲量的8倍,這也是布什政府對開采油頁巖寄予厚望并給予強烈支持的原因。
一、開發油頁巖的戰略目的
自從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廢除金本位制后,美元開始了長達40年的貶值之路。從黃金的價格就能看出美元的貶值路徑:當初的35美元能從美聯儲兌換一盎司黃金,到現在為1700多美元每盎司。黃金還是那黃金,不過美元已經不是以前的美元。那為什么在美元逐年貶值的情況下,各國央行仍然持有美元或美國國債呢?因為美元是國際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貨幣,而且美元背后有石油做支撐,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外交手段,占據了世界大部分的石油資源。各國要從國際市場上購買原油就必須使用美元,這樣,使得美元能成為國際貨幣長達40年之久。
在石油資源耗竭之日,美元也將失去這個支撐,所以美國政府為了鞏固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居安思危,正在尋找美元的下一個有力支撐,這個新的支撐就是新能源(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規模利用、正在積極研究開發的能源,這里包括頁巖油)??梢栽O想,也許未來某國要進口頁巖油必須使用美元,某國要購買美國的新能源技術也必須使用美元。穩住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這是美國發展新能源的最高戰略目的。
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高企,紐約期貨交易所價格11月16日再次突破100美元每桶,開發油頁巖可以減少對外國原油的依賴,緩解油價高漲的背景下進口原油的壓力。其實已經有數據顯示,美國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正在下降。英國《每日電訊報》2011年10月24日稱,美國目前的石油自給率已經達到72%,而10年前約為50%,報道還稱,在5年左右的時間內,美國很有可能會實現燃料和能源的自給自足。那么,美國在中東戰局上將會減少束縛。以前在中東地區攪局,會擔心國際油價上漲而傳導到國內引起通貨膨脹并擴大貿易赤字,這樣會沖抵獲得的利益,現就不一樣了。在未來,美國還能將國際原油價格作為利器,通過華爾街來炒高油價,打擊那些嚴重依賴進口原油的國家,像中國、歐盟等。
自從次級債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一直疲軟,大力發展頁巖油可以為經濟提供新的增長點,有學者預計,油頁巖的開發將在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間對美國經濟產生800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再者,油頁巖的開發為國際資本提供了一個新的投資項目,促使部分國外的資金流回美國,尋找投資機遇。目前在美國從事油頁巖勘探的公司主要有EOG資源公司、Continental Resources、Whiting Petroleum以及Brigham Exploration等。自去年8月國際油價啟動上行攻勢至今,上述4家公司的股價分別上漲30%、75%、62%和110%。
通過開發油頁巖,還可以確保美國安全地獲取戰略性燃料,滿足國防需求。對油頁巖進行商業性開采具有重大公共意義,包括提高液態或氣態燃料的可得性,加強軍事反應能力,降低能源供應中斷的風險,減少石油進口,更好地實現聯邦和州權利金收入、稅收與支出之間的平衡,增加國內就業機會等。 轉貼于
二、美國開發油頁巖的發展現狀
在油頁巖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制定了包括油頁巖在內的非常規能源法,為油頁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例如,200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發展非常規能源的《2005能源政策法》,明確了油頁巖作為戰略資源的地位,并且命令能源部協調和促進油頁巖資源的商業性開發。
能源政策法出臺后,2005年內政部土地管理局(BLM)還成立了油頁巖工作組,解決公共土地內油頁巖的準入問題以及公共土地中油頁巖開發的障礙;2006年美國總統簽署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內政部在2007年將全國油頁巖分布區土地資源的35%出租給石油公司,同時規定暫時免除石油公司發展頁巖油產業的納稅義務,力爭減少政府和地方團體對項目實施的不利影響。能源政策法也掀起了美國油頁巖開發研究的新,2006年美國內政部己批準了6項礦產土地招租項目給埃克森美孚、殼牌等石油公司,支持其開展油頁巖干餾煉油試驗。
美國地質調查局2010年在第30屆國際油頁巖會議上的報告,介紹了位于猶他州東部與科羅拉多州西部的猶因他盆地(Unita Basin)綠河油頁巖層系潛在頁巖油儲量的最近評估結果,約為1.32×1012bbl,與科羅拉多州賓塞斯盆地(Piceance Basin)的1.53×1012bbl相當。在這次會議上,美國殼牌公司、??松梨诠尽㈨搸r油公司、雷得里夫公司、油頁巖開發公司分別宣讀了各自的開發進展。除了上述公司已開展或準備開展地下干餾、或地上干餾中試外,還有約20幾個研究機構和大學在開展油頁巖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如依達霍國家實驗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洛斯阿拉木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等,還有卡羅拉多礦業學院、猶他大學、斯坦福大學等。以上20幾家機構對油頁巖研究的內容很廣泛,涵蓋了資源、地質、干餾、燃燒、環保、水供應等。
美國雖然擁有最豐富的油頁巖資源,一些大石油公司正在開展或計劃開展地下或地上干餾現場試驗,但至今沒有工業生產。美國一些大學和科研機構則在開展有關油頁巖的應用基礎研究。但是,工業化生產是遲早的事情。美國銀行的弗朗西斯科·布蘭奇說:“美國是對去年的全球石油供應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每日凈增39.5萬桶。”他把北達科他的油田比作另一個北海。隨著新油田投入生產,美國的頁巖油總產量“肯定會明顯增加”,到這個10年的中期可能會達到每日550萬桶。這個數字是2009年的10倍。布蘭奇說:“這種變化會對地緣政治、能源保障、軍事聯盟和經濟活動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在美國對中東地區的依賴持續下降的同時,歐洲的依賴性卻不斷增加,可能會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市場供應壟斷者的尋租行為?!?/p>
參考文獻
[1] 時寒冰.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么辦[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2] 張秋明.美國油頁巖資源的戰略意義與政策選擇[J].國土資源情報.2005,(07):16-17.
[3] 錢家麟、王劍秋、李術元.世界油頁巖開發利用動態——記美國第27屆國際油頁巖會議[J].中外能源,2008,(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