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市政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從管理學角度來看,行政管理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強調管理事務的理性方法,強調按等級分配權利和按程序和規范辦事;另一方面,它又有極強的擴張性、放射性及膨脹性,常??缭狡渥陨淼穆毮芊秶S纱?致使在高校中,行政權利對學術權利過多介入。行政化的管理和無處不在的行政權利,強化了官本位,相對弱化了教師和科研人員的學術地位。尊重學術權利和學術自由, 是高校提升整體競爭力的前提條件,行政權利的泛化將使高校的整體發展陷入舉步維艱的境地。
(一)待遇、學歷、職稱與教學隊伍差距過大
高校的行政管理隊伍在高校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長期以來,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 在高校里一直存在輕視管理工作的偏見。具體表現在: 第一, 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待遇偏低, 特別是近幾年, 隨著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向教學大量傾斜, 行政管理工作人員的待遇更是遠遠低于教師的平均水平。第二, 年輕的、學歷和職位高的人員, 認為行政工作沒有前途而不愿從事管理工作。即使有些從事行政管理的高學歷、高職稱管理者, 則都是教學、管理雙肩挑, 甚至是教學、科研、管理三肩挑, 很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第三, 專職的管理人員年齡偏大, 或學歷偏低, 管理水平也較低。高校的教師隨時可以脫產進修學習, 或者攻讀學位, 而行政管理人員沒有這種機會, 或者機會很少, 造成管理人員的學歷很難提高,而這種低學歷的現象, 不僅降低了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在高校中的地位, 更直接影響到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二)高校內部行政人員隊伍素質低下
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決定了行政人員必須是高素質的人員。但是在高校中,行政人員的素質問題卻往往不能引起領導的重視。有些領導認為,行政工作任何人都能干好,因此在人員安排上,不考慮工作性質和個人的性格、氣質、品質、特長以及愛好,這導致許多行政人員在自己的崗位上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壓抑個性的成長,每天只是消極的應付工作,而無法從中找到樂趣。
(三)加強高校行政管理的措施
考察公共關系教學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首先應該從兩者的研究內容入手,尋找它們的共同區間,找到了這個區間,意義就顯而易見了。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試論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其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發展。概括地說,包括政府自身的結構、功能及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的規律,具體地說,包括行政職能、行政環境、行政組織、行政首長與領導群體、國家公務員、行政決策與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法制、行政機關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與技術、行政效率與改革等等。
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面極其廣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關系學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和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旨在通過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利用有效的傳播和溝通手段,達成公眾對組織的了解、認可與合作。公共關系學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就決定了學習這門學科必須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公共關系學所關心的內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學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學看來,公共關系學是一種極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學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內容,公共關系學則根據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類專業設置這門課程就顯得十分重要,沒有了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就如同斷了一臂。歸納起來,公共關系學使攻讀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在現代管理中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學習和理解公共關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過程、手段和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培養現代公共關系意識,完善自身的公共關系素質,提高實際公共關系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到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去。
公共關系學是行政管理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理論部分是對行政管理理論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其實務部分是行政管理學生所必備的技能。
股利政策是現代公司理財活動的三大核心之一,也被認為是當財學上的一個難解之謎。影響股利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如國家的宏觀經濟狀況、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資產變現能力、籌資能力等等。本文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主要從股權結構角度比較分析我國不同股權結構公司的股利政策,通過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和股利政策的關系,提出規范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為的一些措施。
為了考察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其股利政策關系,本文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100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分析其連續5年(1999—2003年)的財務數據,試圖找出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的特點及其與股權結構的內在聯系。本文選取的樣本公司主要涉及行業,包括交通業(10個)、制造業(15個)、農業(9個)、房地產業(10個)、商業(15個)、信息技術業(15個)、社會服務業(11個)和綜合類公司(15個)。該行業分類標準遵循上海證券交易所所制定的行業標準,樣本公司是通過隨機選取的方法進行選擇。
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點及其與股權結構的關系
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考察,我們首先從總體上把握我國上市公司主要采用的股利分配方式,其次考察公司股權結構對其股利分配方式的影響。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主要有派現、送股、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簡稱轉增)、混合股利分配方式及不分配股利。
(一)100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總體情況分析:
從1999年至2003年,各種分配方式的平均比例為:派現占43%,送股占7%,轉增占12%,混合分配方式占12%,不分配股利占44%。
(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與股權結構關系
在隨機選取的100家上市公司中,非流通股份比例小于50%的公司僅有16家,占樣本公司總數的16%,而非流通股份比例大于50%的公司有84家之多,占樣本公司總數的84%。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設置不合理,非流通股股份占的比重過高。
在非流通股份比例小于50%的16家公司中,在1999年至2003年中各種分配方式平均所占比例為:派現41%,送股14%,轉增20%,混合股利分配16%,不分配股利46%;在非流通股份比例大于50%的84家公司中,在1999年至2003年中各種分配方式平均所占比例為:派現45%,送股9%,轉增12%,混合股利分配11%,不分配股利45%。
綜合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1)不管是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是大于50%還是小于50%,公司的股利分配行為主要有兩種:派現或不分配;(2)在非流通股份所占比例小于50%的公司中,不進行股利分配的公司稍多于派現的公司(不分配公司比例為46%,派現的公司比例為41%),而送股、轉增股本和混合分配等分配方式的比例也較高;(3)當非流通股份比例大于或等于50%時,不分配的公司與派現的公司比例雖各年有所不同,但總體來看,其所占比例是一致的(兩者均為45%),而送股、轉增股本和混合股利分配方式的比例較非流通股份比例小于50%時的比例有所下降。(4)從分配方式的時間分布來看,不管非流通股份的比例是否大于50%,在1999年至2003年期間,各個公司的派現比例是逐步上升的,而不進行股利分配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
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與股權結構關系分析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對其股利政策的制定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特殊的股權結構必然會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為呈現出中國特色。(1)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表現為二元結構,就在國內上市的公司而言,主要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流通股又稱為公眾股,是一種可以在市場中流通的股份,但所占的比例相當低。在非流通股中,又分為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轉配股。而國家股、法人股是不能上市流通的,由于其所占的份額較大,容易造成國有股東在上市公司中的絕對控股地位,從而會制訂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股利分配政策。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一股獨大”現象容易使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成為某些具有控股股權股東的股利政策,中小投資者的回報很難得到保證。筆者認為,在所考察的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時,基本上是從控股股東的角度來考慮。從不分配股利到其后的熱衷于分發現金股利,都是由大股東一手操縱。雖然近年來上市公司普遍出現“派現熱”,但這一熱潮可能并未真正惠澤中小投資者,主要表現在股票的換手率方面。我國股票市場的股票換手率極高,約達到200%左右,而美國只有67%。也就是說盡管上市公司提高了派現的比例,但流通股股東仍熱衷于股票的短期買賣價差。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成為了“大股東”、“控股股東”的股利政策。證券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提高派現水平的目的在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減少資本市場的投機行為,但從股票的換手率來看,中小投資者并不買帳,市場上“投機風”依然強勁,中小投資者的埋怨并未消失。(2)由于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特別是國家股)所占的比例很高,政府自然就是上市公司的最大股東,它必須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維護自身的利益。但另一方面,政府又是市場的監管者(由中國證監會代為行使這項權力),為了使資本市場規范運行,它必須對資本市場進行必要的干預。在政府既充當市場管理者又充當市場參與者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不可避免地帶有行政干預的痕跡。根據實證分析(李常青,2001),1999年以前,我國上市公司不分配的現象逐年增多,且分配時多以送股和轉增股本為主,派現的比例較少。而本文的實證研究表明,在1999年后,公司則多傾向于派現,不分配的比例有所降低,送股和轉增股本處于次要的地位。分析股利政策的前后變化原因,筆者認為,并非是因為上市公司的業績提高了,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監管部門的政策限制和期間輿論的監督?!案咦摺?、“跟著輿論走”是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為的一大特色。